左良玉文言文列传(予负袁公中的袁公是谁?明史明史左良玉传,他死时说了一句:予负袁)
1.予负袁公中的袁公是谁?明史明史左良玉传,他死时说了一句:予负袁
袁公是说的袁继咸 良玉浩叹曰:“此我兵耳。
我负袁临侯也。” 以下是百度百科注解: 袁继咸 袁继咸(1593-1646),字季通,号临侯。
江西宜春袁州区寨下乡横塘村人。 明代大臣。
天启五年(1625)进士。崇祯七年(1634)提学山西,上疏抨击权宦。
宦党诬陷其贪赃枉法,解京治罪。山西生员百余人追随入京,散发揭贴(传单),为之辩诬。
朝野上下千余人联名为其申冤,轰动京城。崇祯十五年(1642),袁继咸出任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
弘光元年(1645),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左梦庚降清,献袁继成以邀功。
袁继咸拒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
顺治三年(1646)六月就义。袁继咸的民族气节为后人所敬仰,曾与文山(文天祥)、叠山(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今宜春市区鼓楼路"文革"前原名临侯路,以纪念袁继咸而命名。
2.翻译古文:秦良玉传
《明史》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秦良玉传(清·张廷玉等)
秦良玉,忠州人,嫁石砫宣抚使马千乘。万历二十七年,千乘以三千人从
征播州,良玉别统精卒五百裹粮自随,与副将周国柱扼贼邓坎。明年正月二日,贼乘官军宴,夜袭。良玉夫妇首击败之,追入贼境,连破金筑等七寨。已,偕酉阳诸军直取桑木关,大败贼众,为南川路战功第一。贼平,良玉不言功。其后,千乘为部民所讼,瘐死云阳狱,良玉代领其职。良玉为人饶胆智,善骑射,兼通词翰,仪度娴雅。而驭下严峻,每行军发令,戎伍肃然。所部号白杆兵,为远近所惮。
秦良玉,忠州人(今重庆忠县),嫁给嫁石柱(石硅是否打错了?现有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宣抚使(其实就是当地一个土司)马千乘为妻。万历二十七年,马千乘率三千人随部队(应为四川总督李化龙)出征播州(是万历二十七年,播州地区(今贵州遵义)的土司杨应龙造反。),秦良玉又统帅精兵500,自备军粮马匹,与副将周国柱一起在邓坎(今贵州凤岗)扼守险地。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正月初二,叛军乘官兵由于连连克捷,上下松懈,置酒高会,庆祝新春佳节的时机,在夜间发动偷袭,秦良玉夫妇因为早有准备,击败叛军,紧追不舍,追入贼境,连破金筑寨等七寨。过后,与酉阳当地土司和其他官兵齐攻桑木关,大败叛军,秦良玉、马千乘夫妇为南川路战功第一。平定叛乱以后,秦良玉并未多说自己的功劳。后来,马千乘被石柱部民告状,病死在云阳狱中。秦良玉代替丈夫的职务。秦良玉为人多胆识智慧,擅长骑马射箭,又通文采,举止仪容文雅大方。但是统率部下严格,每次打仗发号施令,军队严肃。所率领的部队号称白杆兵,远近部队都很忌惮。
3.《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杨嗣昌文言文全文翻译
明史杨嗣昌传 【原文】 杨嗣昌,字文弱,武陵人。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改除杭州府教授。
迁南京国子监博士,累进户部郎中。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元年,起河南副使,加右参政,移霸州。四年,移山海关饬兵备。
父鹤,总督陕西被逮,嗣昌三疏请代,得减死。五年夏,擢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诸处。
嗣昌父子不附奄,无嫌于东林。侍郎迁安郭巩以逆案谪戍广西,其乡人为讼冤。
嗣昌以部民故,闻于朝,给事中姚思孝驳之,自是与东林郄。 七年秋,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山西军务。
时中原饥,群盗蜂起,嗣昌请开金银铜锡矿,以解散其党。又六疏陈边事,多所规画。
帝异其才。以父忧去,复遭继母丧。
九年秋,兵部尚书张凤翼卒,帝顾廷臣无可任者,即家起嗣昌。嗣昌既建“四正六隅”之说,欲专委重文灿,文灿顾主抚议,与前策抵牾。
帝谯让文灿,嗣昌亦心望。既已任之,则曲为之解。
乃上疏,克今年十二月至明年二月为灭贼之期,帝可其奏。贼大入四川,朝士尤洪承畴纵贼。
嗣昌因言于帝曰:“熊文灿在事三月,承畴七年不效。论者绳文灿急,而承畴纵寇莫为言。”
帝知嗣昌有意左右之,变色曰:“督、理二臣但责成及时平贼,奈何以久近藉之口!”嗣昌乃不敢言。文灿既主抚议所加饷天子遣一侍郎督之本藉以剿贼文灿悉以资抚帝既不复诘廷臣亦莫言之。
至明年三月,嗣昌以灭贼逾期,疏引罪,荐人自代。帝不许,而命察行间功罪,乃上疏曰:“洪承畴专办秦贼,贼往来秦、蜀自如,剿抚俱无功,不免于罪。
熊文灿兼办江北、河南、湖广贼,抚刘国能、张献忠,战舞阳、光山,剿抚俱有功,应免罪。诸巡抚则河南常道立、湖广余应桂有功,陕西孙传庭、山西宋贤、山东颜继祖、保定张其平、江南张国维、江西解学龙、浙江喻思恂有劳,郧阳戴东旻无功过,凤阳朱大典、安庆史可法宜策励图功。
总兵则河南左良玉有功,陕西曹变蛟、左光先无功,山西虎大威、山东倪宠、江北牟文绶、保定钱中选有劳无功,河南张任学、宁夏祖大弼无功过。承畴宜遣逮,因军民爱戴,请削宫保、尚书,以侍郎行事。
变蛟、光先贬五秩,与大弼期五月平贼,逾期并承畴逮治。大典贬三秩,可法戴罪自赎。”
议上,帝悉从之。(节选自《明史·杨嗣昌吴姓传》) 【参考译文】 杨嗣昌,字文弱,湖南武陵人。
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改任杭州府教授,提升为南京国子监博士,逐渐官至户部郎中。天启初年,他称病回家。
崇祯元年(1628)起用为河南副使,加封为右参政,移居霸州。四年改派往山海关整顿军备。
父亲杨鹤,总督陕西时被逮捕。杨嗣昌三次上疏请求代替父亲受死,免除他父亲的死刑。
五年夏天,提拔为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山海关等处。杨嗣昌父子不依附宦官,跟东林党人没有仇怨。
侍郎迁安郭巩因为逆案被贬职发配到广西,他同乡的人为他伸冤。杨嗣昌因为是本部人民的缘故,报告给朝廷知道,给事中姚思孝反驳他,从此跟东林党人感情上产生裂痕。
崇祯七年(1634)秋天,授职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府、大同、山西军事事务。这时中原发生饥荒,到处都发生暴乱。
杨嗣昌请求开采金银铜锡矿,以解散这些流民暴徒。又六次上疏陈述边防事务,多有所规划、谋议。
皇帝对他的才能感到惊奇,因为父亲丧礼离职,又碰到继母去世,因此在家乡呆了一段时间。崇祯九年(1636)秋天,兵部尚书张凤翼死,皇帝环顾廷臣没有可以担任此职的人,就起用在家居住的杨嗣昌。
三次上疏推辞,皇帝不同意。第二年三月抵达北京,皇帝召见,问他对策。
杨嗣昌回到原籍后,在乡间居住了一年多,广泛涉猎各种书籍,知道很多先朝的故事,工于文笔书札,有口才。皇帝跟他交谈,十分信任喜爱他。
张凤翼本来柔弱无为,对军事事务没有计划,无所建树。杨嗣昌锐意改革,皇帝更加认为他有才能。
每次对答必定在一个时辰以上,杨嗣昌的报告请求没有不同意的,说:“遗憾的是没有早点起用爱卿。”杨嗣昌于是建议大举平定农民军,请求以陕西、河南、湖广、江北四地为主,四省巡抚分别围剿而各自专门设防,以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六地为辅,六地巡抚分别设防,协助围剿。
这就叫作“十面之网”。而总督、总理二臣,跟随盗贼的去向,专门负责征伐。
福建巡抚熊文灿,征伐海上盗贼有功,口出狂言说自己有办法制服盗贼。杨嗣昌听后认为是对的。
正好总督洪承畴、王家祯分别驻扎在陕西、河南。王家祯本是庸才,不足以担当大任,杨嗣昌于是推荐熊文灿代替他。
并因此建议增加十二万士兵,增加二百八十万粮饷。他采集粮饷的计策有四条:一是“因粮”,二是“溢地”,三是“事例”,四是“驿递”。
所谓“因粮”,就是因袭原定数额的粮食数量,按照这数量增加征派,每亩缴纳粮食六合,每石折算为八钱银子,受损害的土地不交纳,一年可得银子一百九十二万九千多两。所谓“溢地”,就是将民间超出原定数额的土地,一一核实缴纳赋税,一年可得银子四十万九千多两。
所谓“事例”,就是让富裕的农民缴纳资财可以做监生,以一年为限。所谓“驿递”,就是将这之前裁省邮驿的银子,拿二十万两充军。
4.翻译这一段文言文~跪求急用
出自《宋史·列传第48·高琼等人传》,高继勋是高琼的儿子。
咸平初年,叛匪王均占据益州。高继勋以崇仪副使的身份担任益州的兵马都监、提举西川诸州军巡检公事。
招安使雷有终授给继勋兵士500人,看守益州城东二城门,正赶上叛匪攻打弥牟砦,继勋带兵与叛匪交战,辗转战斗到了嘉州(今乐山),打败了叛匪,缴获了叛匪的黄繖、金涂枪凯旋。雷有终给高继勋增加了精锐士兵,又进攻二门,攻克了城门,于是在城上树起宋军的旗帜。
诸将知到城已经拿下了,雷有终于是率军攻打天长门,叛匪又来抵挡。正赶上天要黑了,雷有终想要稍稍休息一下,继勋说:"叛匪已经很窘迫了,赶紧攻打他们,不要失去机会。
"率领十多个骑兵继续和叛匪鏖战,身上受了好几处创伤,鲜血沾湿了铠甲;马死了,换了匹马再杀进来。遇上入内都知秦翰来援助,叛匪退军守卫子城,不敢再出战。
继勋暗中得知叛匪想要夜里突围逃跑,把包围圈开了个口子让敌人出逃,王均最终失败灭亡。高继勋因功升任崇仪使。
叛匪的余党退保在深山老林里,不时出来杀人抢劫,于是调任绵汉剑门路都巡检使。高继勋招募勇猛的少年侦察叛匪的动静,跟踪到他们的洞穴,趁叛匪没有准备,把他们都抓获杀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