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不变用文言文表示(一篇古文与现代文)
1.一篇古文与现代文
为学 【原文2】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曰:“吾一瓶一钵足矣。 ” 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译文】 天下的事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做,困难的事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做,容易的事也变困难了。 人们求学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吗?只要去学,不容易学会的也变容易了;如果不学,容易学的东西也变困难了。
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一个富有。穷和尚告诉富和尚:“我要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你带着什么去呀?” (穷和尚)说:“我只要带一个盛水的瓶子和一个盛饭的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雇船沿着长江往下游走,还没去成呢。你凭着什么去呀?”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事情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露出了惭愧的神色。
西边的蜀地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远啊。有钱的和尚不能到,没有钱的和尚却可以到达。
人们要树立志向,难道还不如蜀地边境的和尚吗?爱因斯坦的学习故事 1879年3月14日,爱因斯坦出生于德国东部的乌尔姆,犹太血统。 他的父亲海尔曼•爱因斯坦很有数学天赋,但父母没钱供他上学,只好弃学经商,爱因斯坦的母亲保里诺•爱因斯坦是富有粮商的女儿,很有音乐天赋。
年幼时,爱因斯坦就开始学习音乐,六岁开始练习拉小提琴,音乐几乎成了爱因斯坦的"第二职业",小提琴终身陪伴着他。 在爱因斯坦上学之前,他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指北针),罗盘的指针总要指着南北极,使小爱因斯坦研究和着迷了很久,直到成年,他都还记得这件使他印象深刻的事。
另一次经历给他的印象也很深刻。在上学几年后,他领到一本欧几里德几何学课本,书中论证得无可置疑的许多公理,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以至于无法按照课程进度学习,而是一口气就将它学完。
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样并不早慧,他到3岁还不会说话,在整个学习期间也无"神童"的表现,甚至在教师眼里显得平庸迟钝,他主要是对教师的呆板教学方法感到不满,而具有很强的独立自主、勤奋自学的探索能力。他在中学时代就自学了包括微积分在内的基础数学及某些理论物理知识,进入大学后,他经常缺课,独自修读了经典理论物理,研究了麦克斯韦电磁理论。
爱因斯坦不拘成见,勇于创新。"怀疑一切"的信条始终贯穿他的整个科学生涯。
当然,爱因斯坦的杰出科学成就来之于他坚持不懈的毅力。一次,有个青年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给他写下了一个公式:A=X+Y+Z。
他解释说,A代表成功,X代表你付出的努力和劳动,Y代表你对所研究问题的兴趣,而Z表示少说空话,要谦虚谨慎。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2.求初一的古文1一词多义求初一的古文:1.一词多义2.古今异义词 爱问
整个初中一词多义: 整个初中通假字: ?si=8 初一古今异意: 古今异义词 1—2册 句子 词 古义 今义 出处 居十日,扁鹊复见 居 经过 房子,居住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 见 拜见进见 看到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走 跑 步行 《扁鹊见蔡桓公》 几欲先走 《口技》 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 《石豪吏》 当是时 是 这 表示肯定的判断 《口技》 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 索 寻找 要,取 《扁鹊见蔡桓公》 过故人庄 过 拜访,访问 经过,走过 《过故人庄》 吾材之庸,不逮人也 逮 及,赶得上 捕,捉 《为学》 属之鄙有二僧 鄙 边境 低下 《为学》 吾数年欲买舟而下 买 雇 购买 《为学》 西属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去 距离 到,往 《为学》 旦辞爷娘去,幕宿黄河边 离开 到往 《木兰诗》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阿爷 父亲 祖父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 市 购买 市场 《木兰诗》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强 有余 强壮,强大 《木兰诗》 次北固山下 次 停泊 趟,第二 《次北固山下》 芳草鲜美 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味道好 《挑花源记》 阡陌交通 交通 交错相通 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妻子和子女 专指男子的配偶 《挑花源记》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与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挑花源记》 遂与外人间隔 间隔 断绝来往 隔开,不连接 《挑花源记》 无论魏晋 无论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挑花源记》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足 不值得 不充足,不满,不够 《挑花源记》 诣太守,说如此 如此 像这样 这样 《挑花源记》 屋舍俨然 俨然 整齐的样子 神情庄重 《挑花源记》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只 但是 《口技》 《记承天寺夜游》 整个初中特殊句式: 中学文言文特殊句式分析 2。
1判断句 1、“……者,……也” “……,……也” “……,……者也” “……者……” “……者……者也”表示判断。 2、采用副词 “乃”“即”“则”“皆”“是”“城”“为” 等表示判断。
3。用为是表示判断 4。
、采用否定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5、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
2。2、被动句 1、“于”字句表被动。
2、“为” 字句表被动。 3、“为……所……” 字句表被动。
2。3、倒装句 1。
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3。
状语后置 4。主谓倒装 2。
4、省略句 1。省主语2。
省宾语3。省略谓语 2。
5、文言文固定句式 1。表陈述2。
表疑问3。表感叹4。
表反问 此外,这个是复习资料: 。
3.距在初中文言文中有几种意思
距 jù
〈名〉
(1) (形声。从足,巨声。本义:鸡爪)
(2) 同本义 [chicken claw]
距,鸡距也。——《说文》
后阺为之金距。——《左传》
不鸣不将无距。——《汉书·五行志》。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
虽有钩针芒距。——《淮南子·原道》
长皆及俎距。——《仪礼·少牢礼》。注:“胫中当横节也。”
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列子》
(3) 距离 [distance]
距随长武。——《仪礼·乡射礼记》
(4) 又如:苗距;槽距;差距;焦距;行距;株距;距国(介于大国之间,或两面受敌的国家);距随(古人射箭站立时两脚的间隔距离)
(5) 倒刺 [glochis]
(6) 古代兵器锋刃上的倒刺
(7) 钓钩上的倒刺
词性变化
◎ 距 jù
〈动〉
(1) [古]∶同“拒”
(2) 抗拒;抵御 [resist]
墨子九距之。——《墨子·公输》
密人不恭,敢距大邦。——《诗·大雅·皇矣》
断足以距难。——《荀子·君道》
楚闻之,发兵距之阳夏,不得前。——《史记·高祖本纪》
(3) 拒绝 [refuse]
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孟子·滕文公下》
其无距言。——《潜夫论·明闇》
受而不距。——《风俗通义·愆礼》
距关,毋内诸侯。(距,与“拒”通,抵檝、守卫。)——《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距捍(抵抗防御);距谏饰非(不听劝谏,掩饰过错);距关(闭关据守);距难(拒绝并加以责难;抗拒祸患)
(5) 离;距离 [be apart from;be at adistance from]
距小孤一里。——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距其院东五里。——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距洞百余步。
距圆明园十里,有村曰 谢庄。(距,距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6) 跳越 [leap;jump over]。如:距跃(跳越;跳跃);距踊(蹦跳);距跳(跳跃)
(7) 依仗 [depend on]。如:距堙(古代兵士攻城时,凭藉以登城的土堆);距险(据险要地形以防守敌人)
(8) 蹲,踞 [squat]。如:距石(踞坐石上)
(9) 至,到达 [reach]
距陆而止。——《庄子·渔父》
4.文言文中“距”的几种意思
①<;名>;雄鸡腿后趾样的突起部分。
②<;动>;到达;抵达。
③<;动>;离;距离。
④<;动>;通“拒”,抵御,抵抗。
⑤<;动>;通“拒”,拒守,把守。
⑥<;动>;通“拒”,拒绝,摒弃。
⑦<;形>;通“巨”,大。
扩展资料
一、字形演变
二、字源解说
文言版《说文解字》:距,鸡距也。从足,巨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距,鸡腿后面突出的像脚趾的部分。字形采用“足”作边旁,采用“巨”作声旁。
三、相关词汇解释
1、差距[chā jù]
事物之间的差别程度,也指距离某种标准的差别程度:学先进,找~。他俩在看法上有很大~。
2、相距[xiāng jù]
相互间距离:~不远。前后~二十多年。
3、行距[háng jù]
相邻两行之间的距离,一般指两行植株之间的距离。
4、间距[jiān jù]
两者之间的距离:从足迹的前后~可以知道动物四肢或躯体的长短。
5、焦距[jiāo jù]
抛物面镜的顶点或薄透镜的中心到主焦点的距离。
6、株距[zhū jù]
同一行中相邻的两个植株之间的距离。
5.求初中文言文中不变的解释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 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 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 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 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 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 19. 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 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 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 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 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慰问(人皆吊之) 24. 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 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 恶:1、怎么(恶能无纪)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 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 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 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 2、总共(凡三往) 29. 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 分:fēn 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fèn,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 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 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 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 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 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