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国志中的题的意思(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的解释&习题)
1.董遇“三余”读书《三国志》 的解释&习题
1.
①采稆〔负〕贩:负,背负。
②忘恩〔负〕义:负:辜负。
③其义自〔见〕:同“现”,显现,显示。
④曹刿请〔见〕:被……接见。
2.C```
3.
①苦渴无日
译文:为没有时间而苦恼。
苦渴:为。.而苦恼。
日:日子,时间。
②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
译文:冬天,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晚上,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是临时(或者理解为现在)的空闲时间。
4.这种无固定答案的,我就不作回答了```
你可以象征性的写点东西就行了```
2.文言文翻译陈寿三国志,骆驼的选择题
5.A
解析:本题考查实词的理解。用代入法一试就知。只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浅层翻译,就能发现 “次”应该充当“当受敌”的状语,翻译成“驻军”作谓语,就会造成整个句子前后矛盾,“次”——“第二个”,诸葛亮知道荆州是第二个应当受敌(的地方)。
6.A
解析:本考4个虚词“而、以、乃、之”,找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只要根据句位和搭配,再结合上下文就能找出来。例如A项的第一句的“而”字放在前半句陈述后表否定,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第二句的“而”字也放在两个相同结构表否定的句子之间,这是明显的“转折”标志,于是A项正确。B 项第一句的“以”作介词,用字;第二句的“以”作连词,来,于是B 项不同。C 项第一个“乃”表顺承,作连词,“于是”;第二个“乃”表转折,作副词,“竟然”;D项两个“之”均作代词,但第一句的“之”是指代,翻译成“这样”;第二句的“之”是人代,翻译成“他”。
7.B
解析:本题的关键在于发现“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对于“亮乃北行见备”和“非亮先诣备”两个细节,孰是孰非,原文在结尾提到“虽闻见异辞,各生彼此,然乖背至是,亦良为可怪”,可见注文引用《魏略》主要属于“异辞乖背”。
8.C
解析:本题断句对于很多考生而言有点难度,既要考查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又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式的经验积累。这道题的关键是对“臣奉旨寻详”这句话的正确理解,以及文言句式的“四字一断”格式。裴松之注《三国志》是受诏加注。
9.(1)刘备与诸葛亮不是旧交,又因为他年纪轻,(刘备)把他当作一般书生看待。
(2)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将军的部众不过几千人,凭借这些对付敌人。恐怕不是办法吧!
(3)然而(彼此)背离到这个程度,也确实是值得奇怪。
解析:本题的翻译,考点在于几个实词、虚词和句式,(1)句中的 “旧”“以” “以”;(2)句中的“而” “以” “得无”(固定句式);(3)句中的“乖” “是”“良”等,都是重要的采分点,关键是要注意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