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级文言文重点字词解释(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其解释)
1.初中文言文常见字词及其解释
九年级下册的附录就有了,你可以对照着看书下的注解,这样记忆比较牢靠.又复习了一遍课文,何乐而不为呢?你还要注意一些字词所有意项套下去都不合理的话,那就是通假字的可能.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论语>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
2.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字词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姓名( ) 班级(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适戍渔阳 通 , 意思: 。2、为天下唱 通 ,意思: 。
3、固以怪之矣 通 ,意思: 。4、将军身被坚执 通 ,意思: 。
5、故不错意也 通 ,意思: 。6、仓鹰击于殿上 通 ,意思: 。
7、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意思: 。8、自董卓已来 通 ,意思: 。
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意思: 。二、解释以下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苟 2、次(1)苟富贵 ( )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2)故不为苟得也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3、度 4、数(1)道不通,度已失期 ( ) (1)扶苏以数柬故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2)然数年恒不一见 ( )5、怜 6、就 (1)楚人怜之 ( ) (1)此人可就见 ( ) (2)可怜白发生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7、用 8、诚 (1)遂用猖獗 ( )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 (2)贤能为之用 ( )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9、所以 10、遗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11、将 12、间 (1)上使外将兵 ( )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将军岂有意乎 (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3项燕为楚将 ( ) (3)在乎山水之间也 ( )13、然 14、者 (1)吴广以为然 ( )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更有痴似相公者 ( ) (3)然足下卜之鬼乎 ( ) (3)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屋舍俨然 ( ) (4)陈涉者,阳城人也( )三、分析文言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1、卒中往往语 古: 今: 。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
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今: 5、长跪而谢之古: ,今: 。6、常跪而谢之 古: , 今: 。
7、凡三往 古: 今: 。8、遂用猖獗 古: , 今: 。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 , 今: 。10、诚宜开张圣听 古: , 今: 。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 , 今: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 ,今: 。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 今: 。14、临表涕零 古: , 今: 。
四、以下文言句子中加线的词都是有特殊的用法,请予以说明。1、陈胜王 名词作 意思为 。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 意思为 。3狐鸣呼日 名词作 意思为 。
4、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 意思为 。5、忿恚尉 用法,使----- 。
6尉果笞广 名词作 ,意思为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8、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 ,意思为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名词作 ,意思为 10、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五、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1)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2)、又间令吴广 之 次所旁丛祠中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 。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填在横线上。(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4、选段划线处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自己的话回答。
【答】: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 。(二)、《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 “ \ ”标出下面语句朗读的语义停顿,只标一处。
3.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实词解释
1.备bèi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②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2.薄bó ①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③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3.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②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④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4.次cì ①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同上) 5.策cè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④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 6.当dāng ①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③将要。“今当远离”(同上) 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⑤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⑥抵挡。
“锐不可当” 7.道dào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同上)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8.度dù ①过,越过。“关山度若飞”(《木兰诗》) ②duó,推测,估计。
“度已失期”(《陈涉世家》)。 9.发fā ①fā,头发。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②把箭射出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卖油翁》) ③征发。
“发闾左逋戍渔阳”(《陈涉世家》) ④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章》) 10.分fēn ①划分,分开。
“今天下三分”(《出师表》) ②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③长度单位。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④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11.夫fū ①成年男子的通称。
“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②丈夫。“夫起大呼”(《口技》) ③fú,无实义。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④fú,指示代词,那。“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12.固gù ①顽固。
“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二章》) ③本来。
“人固不能无失”(《弈喻》) ④安守,固守。“君子固穷……”(《孔乙己》) 13.顾gù ①回头看,看。
“顾野有麦场”(《狼》)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③难道。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4.故gù ①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②旧的,原来的。
“温故而知新”(《论语》) ③特意,故意。“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④所以,因此。
“故克之”(《曹刿论战》) ⑤老朋友。“故人西辞黄鹤楼”(《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5.过guò ①超过,胜过。
“况才之过于余者乎”(《送东阳马生序》) ②犯过失。“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二章)》 16.号háo ①大叫,呼啸。
“阴风怒号”(《岳阳楼记》) ②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hào,国号。
“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④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同上) 17.间jiān ①中间。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孟子>二章》) ②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一会儿。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④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⑤jiàn,间隔,隔开。
“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⑥jiàn,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⑦jiàn,参与。
“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⑧jiàn,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陈涉世家》) 18.将jiàng ①将领。
“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 ②率领。“上使外将兵”(同上) ③jiāng,无实义。
“宫使驱将惜不得”(《石壕吏》) ④jiāng,将要。“余将告于莅事者”(《捕蛇者说》) 19.临lín ①靠近。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 ②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 ③来到。
“临溪而渔”(《醉翁亭记》) ④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20.令1ìng ①命令。
“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 ②让,使。“忿恚尉,令辱之”(同上) ③指县令。
“陈守令皆不在”(同上) 21.奇qí ①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 ②奇怪,罕见。
“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 ③jī。零数。
“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2.强qiáng ①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②有余。
“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③jiāng,通“僵”,僵硬。“项为之强”(《闲情记趣》) 23.去qù ①离开。
“则有去国怀乡”(《岳阳楼记》) ②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为学》) 24.少shǎo ①不多。
“饮少辄醉”(《醉翁亭记》) ②shāo,稍微。“宾客意少舒”(《口技》) 。
4.初中文言文字词翻译
满“坐”宾客:
“会”宾客大宴
古、侧“目”
看 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4:
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适逢。今:只 今,但是:转折连词、词类活用:在事物两端之间
两“股”战战
古。
2:行走
3,正赶上: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 “坐”通“座”:跑 今:渐渐 今:屁股
几欲先“走”
古、重点实词,座位:其中夹杂着 今、通假字。
“稍稍”正坐
古:会议
“但”闻
古:大腿 今:满“坐”寂然1、古今异义:
有“善”口技者 善于
“施”八尺屏障 设置 安放
妇拍而“呜”之 轻声哼唱
众妙“毕”备 都
5.九年级《语文》
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我想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应该要答应我!”安陵君说:“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虽然这样,我从先王那接受的封地,愿意终身守护它,不敢交换!”秦王(听后)不高兴。安陵君于是派遣唐雎出使到秦国。
秦王对唐雎说:“我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却不听从我,这是为什么?况且秦国灭了韩国亡了魏国,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于安陵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领土,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唐雎回答说:“不,不是这样的。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守护它,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更何况仅仅五百里呢?”
秦王勃然大怒,对唐雎说:“你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唐雎回答说:“我未曾听说。”秦王说:“天子发怒,将会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唐雎说:“大王曾经听说过平民发怒吗?”秦王说:“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唐雎说:“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苍鹰突然扑到宫殿上。他们三个人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怒气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凶吉的征兆。(专诸、聂政、要离)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如果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倒下两人,血流不过五步远,天下百姓都要穿丧服,今天就是这样了。”说完(唐雎)拔出剑站起来。
秦王变了脸色,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先生请坐!怎么到了这种地步呢?我明白了:‘那韩国、魏国灭亡,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的原因,只因为有先生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