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恢复文言文(为什么要恢复文言文?未来可能是白话和文言文一起用吗?)
1.为什么要恢复文言文?未来可能是白话和文言文一起用吗?
您好这位朋友。
白话文并非近代产生,然而白话文成为比文言文更加重要的书写方式,却与现代化的到来息息相关。然而,伴随着白话文的普及,关于它的争论也从未中断。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百年以来,白话文产生了太多的经典,而一个时代经典的多少,恰恰是这个时代文化水准的一个标志。实际 上,在经典的诞生方面,白话文对中国现代性转型不是有推动作用,而是应该说它就是转型本身。
很多时候,对于白话文的批评,其实并非是白话文本身的问题,而 是对白话文所代表的社会变化认识不足所致。祝福朋友幸福。
2.何时才能恢复文言文
什么叫文言文的束缚呢,楼主? 先不说中国,就说古代朝鲜,越南,他们的古籍历史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现在问题出来了,很多人无法阅读文言文,更不知其义,自己祖先做过什么,都不知道,你说这是不是很悲哀呢? 再说我们中国,文言文的历史有几千年,直至民国,都一直是官方记载文字.几乎所有的正史,浩瀚的经典,无不是用文言文书写而成.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传承,没有传承,一个苍白而没有底蕴的国家,是多么悲哀?希腊人,巴比伦人,埃及人,哪一个国家,不是因为曾经悠久而辉煌的文化骄傲呢?你知道欧洲人一直很看不起美国人是为什么么,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因为美国建国时间很短,只有几百年. 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这个就更加说来话长了.中国的文字,不仅仅是符号那么简单.我举个例子,时间的时,繁体是“时”说文解释是“音寺而意日”,(你看,不懂文言文的害处吧),就是说这个字发音跟 寺 很像(古音,非现代音),但是意义表达的是 时间,日子的意思. 这也代表一种文化.简体有好的地方,但是在那个年代,偏激过头,很多时候在简体工作转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很多文化的东西. 我估计楼主年纪还不大吧,以后你会懂的。
3.恢复文言文,是方向还是无聊
文言文承载着中国文化的绝大部分内容,读不懂文言言,靠别人转述或看翻译,所得是否得其精义,很值得怀疑;现代文化继承古代文化而来,是继承创新,读不懂文言文,怎么继承呢?实际上,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是外国文化不能取代的。
老子庄子孔子惠能与世界超一流的思想家海德格尔并列毫不逊色,何况老庄孔惠是几千年前的人;令人汗颜的是现当代的中国还没有一个超一流的思想家。你外语学得再好,你能学到外国文化的精髓么,何况精髓并不多。
有多少人知道海德格尔是那个国家的人,操何种语言,有什么著作呢?再说世界上读懂了海德格尔的人不会超过10个。而能读懂中国古代思想家著作的人不会少于一千万吧?。
4.何时才能恢复文言文
什么叫文言文的束缚呢,楼主? 先不说中国,就说古代朝鲜,越南,他们的古籍历史都是用文言文记载的.现在问题出来了,很多人无法阅读文言文,更不知其义,自己祖先做过什么,都不知道,你说这是不是很悲哀呢? 再说我们中国,文言文的历史有几千年,直至民国,都一直是官方记载文字.几乎所有的正史,浩瀚的经典,无不是用文言文书写而成.文化是什么,文化就是传承,没有传承,一个苍白而没有底蕴的国家,是多么悲哀?希腊人,巴比伦人,埃及人,哪一个国家,不是因为曾经悠久而辉煌的文化骄傲呢?你知道欧洲人一直很看不起美国人是为什么么,因为他们认为美国人是一群没文化的暴发户,因为美国建国时间很短,只有几百年. 至于繁体字和简体字,这个就更加说来话长了.中国的文字,不仅仅是符号那么简单.我举个例子,时间的时,繁体是“时”说文解释是“音寺而意日”,(你看,不懂文言文的害处吧),就是说这个字发音跟 寺 很像(古音,非现代音),但是意义表达的是 时间,日子的意思. 这也代表一种文化.简体有好的地方,但是在那个年代,偏激过头,很多时候在简体工作转化的时候,没有考虑到很多文化的东西. 我估计楼主年纪还不大吧,以后你会懂的.。
5.恢复文言文希望渺茫,是吧
“恢复”有两种含义,一者是“并存”,一者是“以一代一”,我支持前者,否认后者。
文言文有它自身的精华所在,不是完全可以由白话文所取代的,其精炼、文雅、表达准确的程度不亚于白话文。而且你如果去看看台湾现存文化的话,会发现不论是正式发言还是民间书信,文言文根本就未绝迹,何谈“渺茫”? 文化本来就是个大众的东西,大众好哪口就是哪口,不是由政策或者单纯呼吁所能完全改变的,就算在今天的大陆地区,文言文使用者也大有人在。
就拿我本人来说,就非常喜欢用“其、乃、之”等文言虚词和诸多文言实词来写日记、发微薄,感觉蛮好。偶尔自己写点诗词,也绝对是文言话语更胜一筹。
白话文的发迹和繁荣有其历史任务和历史背景、意义,但这也决不意味着文言文的“覆灭”。文化的东西,应当交由历史去检验。
比如我就蛮赞同小马哥呼吁的“识正书简”的汉字对待方案,文言亦然,应当与白话并存。全盘恢复文言文,只是空中楼阁,不适应当今需求。
但文言文也不应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死亡了的工具”,你认为呢?。
6.恢复文言文希望渺茫,是吧
“恢复”有两种含义,一者是“并存”,一者是“以一代一”,我支持前者,否认后者。文言文有它自身的精华所在,不是完全可以由白话文所取代的,其精炼、文雅、表达准确的程度不亚于白话文。而且你如果去看看台湾现存文化的话,会发现不论是正式发言还是民间书信,文言文根本就未绝迹,何谈“渺茫”?
文化本来就是个大众的东西,大众好哪口就是哪口,不是由政策或者单纯呼吁所能完全改变的,就算在今天的大陆地区,文言文使用者也大有人在。就拿我本人来说,就非常喜欢用“其、乃、之”等文言虚词和诸多文言实词来写日记、发微薄,感觉蛮好。偶尔自己写点诗词,也绝对是文言话语更胜一筹。
白话文的发迹和繁荣有其历史任务和历史背景、意义,但这也决不意味着文言文的“覆灭”。文化的东西,应当交由历史去检验。比如我就蛮赞同小马哥呼吁的“识正书简”的汉字对待方案,文言亦然,应当与白话并存。全盘恢复文言文,只是空中楼阁,不适应当今需求。但文言文也不应被束之高阁,成为少数人的“死亡了的工具”,你认为呢?
7.为什么主张「恢复繁体」的人比主张「恢复文言」
转 「简体 vs 繁体」和「白话文 vs 文言文」根本是不同层面的东西。
简体 vs 繁体 根本不涉及任何语言习惯、语法、词法。白话文 vs 文言文 涉及的是口语在书面上的准确记录,以及通过更多的双字词增加表达准确度。
还有人又拿甲骨文说事。再次阐明以下几点:甲骨文只是商和周早期用于占卜书写卜辞时候的文字,是当时的正统文字的一种简易字体。
甲骨文和楷体一样,属于「书体风格」,不属于「字构差异」。「放弃简体字使用繁体字」不能演绎到「放弃简体字使用甲骨文」。
繁体字从隶变开始已经发展了两千多年至今,甲骨文发展了多少年?题主大概是想讽刺那些支持繁体的人只是仗着有输入法加持才提出恢复繁体吧。反过来想,是不是可以理解成由于技术的进步(高分辨率和准确的输入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需求的提升),让使用繁体字变得不那么繁琐困难,繁体字重新进入年轻人的生活,获得他们的喜爱,不也是讲得通的理由吗?而文言文,无论是词汇量还是语法,都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或者说需要更多的研究和开发,才能适应现代社会,于是乎较少人支持恢复文言文。
以上的因果关系不一定在每个繁体字使用者那里都成立,但没必要用最浅薄的方式去揣测别人的动机是装逼。对不起,我也揣测了题主的动机,我也浅薄。
有的人吧,可能真的是被「繁体党」惹急了,见谁都是会打不会写的装逼犯,神经敏感了。我当然承认这个世界上有装逼犯存在,就好像有的人也是对繁体字一窍不通的,也爱去和装逼的繁体党争论一样,这两类人都装逼,难道不是么?别老拿那群中二的繁体党讽刺来讽刺去,搞得繁体字就是傻逼文字一样,别永远把视野定格在你讨厌的那群人身上。
我也劝那些繁体党,好好学习汉字发展历史历程,别把清末的繁体字体系当做至上准则,惹人嘲笑。显示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