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怎么教(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1.如何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
指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虽然读的滚瓜乱熟,但有时也会有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的现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
二、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一是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对文言字词,从字音到字义,都应读正确并理解准确明白 ,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时,同一个字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如“许”字,在“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句中,是“多,左右”的意思。而在“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句中,则是“答应”的意思。又如《桃花源记》中有两个“舍”字,其一,“便舍船,从口入”,“舍”读shě,作动词用,是“放下”、“放弃”的意思;其二,“屋舍俨然”句中的“舍”读shè,作名词用,是“房屋”的意思。学习时如果能够注意类似现象,那么读懂文言文就不难了。二是认准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学习文言文时,不能不注意。如《狼》中有“止有剩骨”,“止”就通“只”,意思是“只有剩下的骨头”。又如《活板》中的“板”字通“版”,意思是“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预备同一版内有重复出现的字”,其它如“说”通“悦”,“女” 通“汝”,“见”通“现”,“被”通“披”等,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前后语句来判断是否通假,否则就会因词害义。三是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是经常出现的,而且一篇文言文中同一个虚词多次出现,其用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方可在学习中减少困难。如虚词“而”字在《捕蛇者说》这篇文言文中多次出现。“黑质而白章”中的“而”字作连词用,表并列;“号乎而转徙”中的“而”字作连词用,表修饰;“呼虚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藕也”中的“而”字,作连词用,表因果;“而吾以捕蛇独存”中的“而”字作连词用,表转折;“视其缶,而吾蛇尚存” 中的“而”字作连词用,表顺接。又如“之”字,它的用法大致有三种:作代词、助词和动词。如《为学》中的“为之,则难亦易矣”中的“之”字,作代词用,代事情;《黔之驴》中的“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中的“之”字,作代词用,代“驴”。《扁鹊见蔡桓公》中“君之病在肌肤”的“之”字,作助词用,相当于“的”。又如《为学》中“吾欲之南海”中的“之”字,作动词用,相当于“往”、“到”、“去”。四是弄清古今语句的异同。句子结构形式,一般来说,古今差别不大,但由于语言的发展,有些句子发生了变化,这也是学习的一种障碍。
三、要求学生常做翻译练习。 翻译是极其重要的综合训练,它既能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又能提高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对于翻译,要做到忠于原文,不能望文生义,要通顺明白,符合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的时候,要注意紧扣课文,弄清字词本义,做到字字落实、词词落实、句句落实。按照以上步骤,多下功夫,文言文是可以学好的。
2.怎样教小学生学文言文
步骤/方法1. 喜爱文言,培养兴趣
有些同学抱怨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要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平时课后要主动地阅读文言文,可以阅读一些故事性强、内容浅显易懂的文言文,特别是一些学生耳熟能详(或者以前曾经从课文中学过)的成语故事,如,《郑人买履》《揠苗助长》《掩耳盗铃》,自己尝试自读,能背诵更好。
2. 读好文言文
相对于现代文,文言文的学习难度较大,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但是,文言文的学习同现代文的学习一样,需要从整体入手,也就是说从“文”上下功夫。
首先要把全文读熟练,达到文从字顺,朗朗上口,在读的基础之上才能把握文意,因此,学习文言文一定要读好,读通顺。文言文的朗读要求: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如,《学弈》中的“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正确停顿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为是其智弗若与?”要读出反问的语气;“曰:非然也”应该读出肯定的语气。
3. 读懂文言文
怎样读懂呢?最快捷的方法就是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在读好、读通课文的基础之上,对照课文中的注释和平时掌握的语言表达特点相结合来理解,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大概意思。同时发扬自主合作精神,和其他同学团结协作,从而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
如果你对这个答案有什么疑问,请追问,
另外如果你觉得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请千万别忘记采纳哟!
***************************************************************
3.小学文言文怎样学
如何学好文言文一.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必要性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标准》降低了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并且中考文言文考试篇目限定于课本,从道理上讲,应该有相当理想的成绩,结果却相反,很出乎意外。笔者调查了50多位中学语文老师发现,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大多数的老师十分注重语句翻译、记忆,以及进行针对性练习,教学过程严谨。
然而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认为,这样学习文言文的过程比较枯燥,效率不高、体会不深,懵懂如学另外一门外语,甚至觉得老师煞费苦心的教好文言文,是老师的一厢情愿,学生只能“逆来顺受”。学习文言文的效率不高的原因在何处,笔者分析如下:1、学生离开了理解文言文的情境。
文言文确实不像现代文那样,让学生一下读来流畅上口,通晓其意。学生难以接受翻译斟字酌句的烦琐,难以懂得文言拮倔聱牙的表达,难以体会古人情感真实丰富的抒发。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问妻、妾、客同样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他们异口同声的回答,语意相同但句式不同,文字略有变化,却表达了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和不同心理。
学生理解上文,往往一上来就与文字、句式较劲,然后急着回答老师“语气为何不同的原因”的问题,而不在具体故事情境中体会。这样,文言文理解肤浅呆板、不深刻形象,掌握急促草草、不稳当牢固。
2、学生离开了文言文运用的情境。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学以致用情境的重要。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交流不会刻意用文言表达,觉得那是比较迂腐的表现,孔乙己“多乎哉,不多也”就是一证。在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也可能会忽视经典语句在不同情境下活用的特殊性。
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老师经常把它形容美国在联合国大唱人权高调的表现,并把它理解为别有用心。但是,此时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醉翁亭记》中就不宜这样理解。
其实,文言文的运用,也需要学生一定的文化品位。由于学生文化素质的限制,学生倒是对新兴简单的网络语言情有独钟,而对文言文的(运用)置之不理。
3、学生离开了文言文人文的情境。文言文包涵着丰富的诗画意蕴,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凝聚着深厚的民族情感。
然而,学生似乎不能领略到文言文其中的精妙处。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忧患意识”,“逆境出人才”的重要知识,但是,问其忧患意识的现代意义,如何让自己成为人才,学生一筹莫展、一片茫然。
这关键在于人文情境的缺失。文言文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就是要求学生关注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关注自身素质涵养,努力在文言文学习中受到良好熏陶,提高生活品味,培育健康人格。
例如“忧患意识”的人文情境的创设即让学生忧患于和平年代中的战争、发展社会中的环境、美好生活中的绝症……让学生学习到古人博大的胸襟,肩负起传承优秀文明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可见,营造文言文学习的良好氛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的策略性思考。既然学习文言文需要一个良好的情境,同时营造文言文学习良好氛围是那样的重要,我们就应该为其进行策略性思考。
1、吟哦讽诵而后得之 吟哦讽诵就是要学生放声朗读,读得正确、流畅,抑扬顿挫中将语言形象化,将情感美化、深化。让学生沉浸其中,读出文章的味道来并有所“得”。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这就是吟哦讽诵精妙呈现。例如:《陈涉世家》中“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的反复朗读中与“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进行了区别,对秦兴徭役、发民谪戍历史有了深刻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在邹忌讽谏之后说“善”。一个字简练精纯、运用恰当,表明了齐威王对邹忌劝谏的肯定,说明他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
所以“善”字读起来,应在短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威严明智,在高音中读出齐威王的大胆胸襟,一代明君可谓形神逼肖。2、品味感悟而重修身针对文言文教学,叶圣陶先生认为:“ 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宝贵的一种境界。”
陶渊明读书,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而“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便是个好例子。在《岳阳楼记》中我们吟咏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伟大的政治抱负时,更应体味 “先忧后乐”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现实意义。
在《鱼我所欲也》中我们高歌“舍生取义”的神圣时,更应感受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的意志。通过品味感悟,学生亲切地体会,让文言文学习有滋有味;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也让文言文内涵熠熠生辉。
同时,学生也将优秀的文化精髓汲取内化,臻于至善,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自身的文化修养。3、积累贯通而学致用欧阳修诗云:“学既积。
4.小学语文古文怎样教
一、品读文言之韵味
对于初学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说,能否正确、流利地诵读文言文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便是教学的重点。
1.师备读,乃品文言之先决
朱熹云:“诗须沉潜讽诵,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因此每教一篇文言文,我首先是备朗读,少则读五六遍,多则数不清,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仔细体味每个字,每句话;再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要求学生背的,我一定要先背下来。这样我才敢走进课堂,因为我可
以让学生从我的朗读里去感受、去理解;因为我取得了指导朗读的发言权。
2.导生读,必品文言之韵味
新课标指出:“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朱作仁教授也说过:“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则使人感受。”因为有了充分的“师备读”,走进课堂我便能信心百倍地在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引领学生亲吻语言的馨香,咀嚼语言的滋味,触摸语言的体温,辨别语言的色彩……,从而领悟其中的内涵。课中,我总是先放慢速度一句一句地教学生读,然后,把难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划上分节线,并按分节线一句一句地带读,以帮助学生懂得什么是停顿得当,怎样得当停顿。这样学生便能较好地感悟到文言文的音韵、节奏等。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孰/为汝/多知乎?”等等。再如嘉兴市平湖叔同实验小学的钱
5.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zyz13780230490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基本步骤
小学阶段入选的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教学较为容易。不过,对于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本着紧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初步总结出了“读、划、译、说、诵、写”的六步教学法,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通读课文,读中自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对于学生比较陌生的文言文,在学习课文前,先范读课文,再领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知道如何断句停顿,读出句子的语气。然后,让学生初步通读文言文,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顺,读流畅。在读的过程中找出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初步感悟文言文的内容,自读谈体会,自悟文意。这样,学生就对文言文的内容有了一个总的认识与理解,既培养了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对文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也为理解文言文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二、划出节奏,初步理解
文言文与白话文在语言和叙述上有较大的差别,要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就必须掌握其内在的节奏。只有画出正确的节奏,才能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因此,在学生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如《学弈》中“思援弓缴而射之”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想着拉弓箭去射它(它,指天鹅),因此正确的停顿应该是“思/援弓缴/而/射之”,但有些学生却读成“思援/弓缴/而/射之”,这样意思就含混不清
6.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
综合大家的看法,我们总体认为,小学的文言文教学与初中的教学有着不同的侧重。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感受到古诗文的节奏美,读得有情趣。在教学中想突出朗读的作用,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配乐读、分角色对读等形式,让学生从听觉上直接感受到古文简洁凝练、极富节奏感的特点。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喜欢上古文。
第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解和诵读古诗文的方法,学得有信心。要交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如借助注释理解大意的方法,标出停顿读通句子的方法,联系现代文意思体会意境与感情的方法等。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主动尝试自学一些感兴趣的古文,增强自学信心,真正成为古文学习的主人。
第三、把握好译翻要求的程度,让学生学得有个性。对于学生来说古今字义不同是学生阅读理解古文的难点,那么把古文译为现代文时的标准该怎么把握?我想体现这样一个度: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或借助注释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现代文的语言习惯,说出句子的大体意思,不曲解、不错解就可以了,即不强调字字相对地直译古诗文,也不讲解古文中的语法现象。比如实词、虚词之分,
……者……也是判断句式等等。让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理解。
第四、联系原有基础,让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步。古文学习与现代文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在现代文学习中掌握的一些阅读方法同样适用于古文的阅读理解,所以要注意调动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让学生在自己已有的基础上进步、提高,获得全新的古诗文阅读体验。这样处理古文学习与现代文学习的差别与联系,目的在于降低学习古诗文学习的难度,从心理上为学生树立信心,培养他们亲近古诗文的情感和正确对待古诗文的态度,为他们今后的乐学古诗文、会学古诗文打下基础。
7.如何教学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
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
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
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针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现结合《师说》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准备阶段: 在预习课上首先宣布《师说》这一课采用自学加老师点拨的学法,按座位分为两组进行课堂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实词,如“师”、“从”、“传”等;二是古今异义词;三是词类活用;四是重要的虚词,如“所以”、“则”、“于”等;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译句子。
分解完毕后让学生根据以上要点充分预习并提出疑问,作为下一节课竞赛的题目。学生要想发现疑问,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这实际上也就是自学的过程。
学生由于有发现疑问的任务,预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学生在认真预习之后,提出的往往都是较为复杂、较难理解的问题,而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解决了。
学生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 第一,学生活动。 全班按座位分为甲乙两组,举行课堂竞赛。
每组各给底分100分,两组轮流质疑和答疑,质疑组的同学可以任意提问答疑组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加5分,回答正确加10分,反之扣10分。整个比赛过程中,可以查看各种工具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
答疑组的同学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只要在规定的1分钟之内回答出问题,即可加分。这样做,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挣分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精彩的场面。看吧,面对一个个意想不到甚至故意为难的问题,抓耳挠腮者有之;巧言诡辩者有之;各持己见者有之;向本方同学求助者有之。
同学们时而怀疑,时而议论,时而发出赞叹之声。而问住了对方的同学,往往就成了本方的英雄,得意洋洋,溢于言表。
有些善于提问的同学一开口,全班就安静下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答方,看他们或出丑或作出精彩的回答。例如一位同学提出:“‘句读之不知’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两个‘之’有什么区别呢?”他提问的那名同学认为两个“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当即站起来说:“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中的‘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经过这样的争议和讨论,后一位同学的正确回答不仅为本组挣得了10分,还为自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又如,通过质疑答疑,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归纳出了“师”的用法:(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3)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他为师) (4)则耻师焉 (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 第二,教师评判。(1)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负责评判双方的表现,进行打分。
打分时既要公正,又要注意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们都很在意比赛分数,所以打分对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即在低潮时可给予鼓励,在忘乎所以时可给予警示。
又因为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具体指出得分点,用以明确同学的努力方向。 (2)在双方发生争执时,要肯定正确答案。
在没有答案时,负责给出正确答案。这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权威性,一切以教师的答案为准(字词类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
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分,拼命维护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要给出确凿的证据,让学生信服。遇到学生没见过的语法现象或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负责讲解清楚。
三、教学效果:这样改进教学后,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挖掘深入,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学生们唇枪舌剑,争辩质疑。
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妙语连珠,鞭辟入里。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多得分,实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