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刻竹木扇骨文言文翻译(我想要《列子》的全部翻译)
1.我想要《列子》的全部翻译
天瑞第一① 【原文】 子列子居郑圃②,四十年人无识者。
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③。国不足④,将嫁于卫⑤。
弟子曰:“先生往无反期,弟子敢有所谒⑥,先生将何以教?先生不闻壶丘子林之言乎⑦?”子列子笑曰:“壶子何言哉⑧?虽然,夫子尝语伯昏瞀人⑨。 吾侧闻之,试以告女⑩。
其言曰:有生不生,有化不化。不生者能生生,不化者能化化。
生者不能不生,化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无时不生,无时不化,阴阳尔(11) ,四时尔。
不生者疑独(12) ,不化者往复(13) 。往复,其际不可终(14) ;疑独,其道不可穷。
《黄帝书》日:'谷神不死(15) ,是谓玄牝(16)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17)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
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谓之生化形色智力消息者(18) ,非也。”
【注释】 ①天瑞——瑞,吉祥,这里指吉祥的征兆。 天人感应论认为,帝王修德,世道清平,会出现祥瑞感应。
本篇认为所谓祥符瑞以至天地万物都是由一个不生不化的本体所产生的,并不是天的意志。 ②子列子——列子,名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郑国人。
《庄于》中多载其传说,后被道教神化为神仙,唐玄宗封他为“ 冲虚真人”,宋徽宗封他为“致虚观妙真君”。 子列子,后一个“子”表示有德之人,前一个“子”表示是作者或说话人的老师。
《陔余丛考·夫子》:“有以子为师之专称者,《公羊传序》有子公羊子、子司马子。何休释曰:加子于姓上,名其为师也。
若非师而但有德者,不以子冠氏也。《梁溪漫志》云:《列子》书,亦其门人所集,故曰子列子,冠氏上,明其为师也。
不但言子者,所以避孔子也。”郑圃——郑国的圃田。
杨伯峻:“郑之圃田,一作甫田,见《诗经》、《左传》、《尔雅》诸书,今河南中牟县西南之丈八沟及附近诸陂湖,皆其遗迹。”③众庶——指一般百姓。
④国不足——张湛注:“年饥。” ⑤嫁——张湛注:“自家而出谓之嫁。
”卢重玄解:“嫁者,往也。”⑥敢有所谒——敢,自言冒昧之词,犹胆敢。
谒,请问,请求说明问题。⑦壶丘子林——张湛注:“列子之师。”
殷敬顺、陈景元释文:“司马彪注《南华真经》云:名种,郑人也。” ⑧壶子何言哉——何言,犹言何,说了些什么。
⑨语——告诉。 本作“诏”。
伯昏瞀人,又作伯昏无人,张湛注:“伯昏,列子之友,同学于壶子。”瞀,音móu (谋)。
⑩女——同“汝”,你。 (11)尔——指示代词,如此。
阴阳尔,四时尔,指阴阳如此,四时也如此。 (12)疑独——疑,许维遹:“疑读为拟,僭也,比也。
即比拟之意。独,独一无二。
(13)往复——循环。明世德堂本、《道藏》本、北宋本此处只出现一次“往复”,按王重民说,应据吉府本憎补“往复”二字。
(14)际——交界之处。终,终点。
(15)谷神——谷,即山谷之谷,指虚空。任继愈《老子新译》:“谷神,也就是老子的道。
”张湛注:“至虚无物,故谓谷神。” (16)玄牝——牝,音pìn (聘)。
任继愈:“ ‘牝’是一切动物的母性生殖器官。‘玄牝’是象征着深远的、看不见的生产万物的生殖器官。”
玄,幽远,微妙。 (17)勤——许维遹:“勤当训尽。”
任继愈:“勤即尽。 ” (18)谓——俞樾:“谓,当作为,古书‘谓’‘为’通用,说详王氏引之《经传释词》。”
【译文】 列子住在郑国圃田,四十年没有知道他的人。郑国的国君公卿大夫看待他,就像看待一般老百姓一样。
郑国发生了饥荒,列于准备离开家到卫国去。他的学生说:“老师这次出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学生想请教一些问题,老师用什么来教导我们呢?老师没有听到过壶丘子林的教导吗?”列子笑着说:“壶丘先生说了什么呢?即使如此,他老先生曾经告诉过伯昏瞀人。
我从旁边听到了,姑且告诉你们。他的话说: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产生其它事物,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使其它事物发生变化。
没有生死的事物能够产生出有生死的事物,没有变化的事物能使有变化的事物发生变化。有生死的事物不能不生死,有变化的事物不能不变化,所以这些事物经常生死,经常变化。
经常生死、经常变化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生死,无时无刻不在变化,阴阳是这样,四时也是这样。没有生死的事物无与伦比,没有变化的事物循环往复。
循环往复的事物,它的边界永远找不到;无与伦比的事物,它的道理不可以穷究。《黄帝书》说:‘虚空之神不会死亡,它就是幽深微妙的阴户。
阴户的大门,就叫做天地的本根。它绵延不断,好像存在着,用它不尽。
’所以产生万物的自己不生死,变化万物的自己没有变化。 它自己产生,自己变化;自己形成,自己着色;自己产生智慧,自己产生力量;自己消减衰落,自己生长旺盛。
说有使它产生、变化、形成、着色、产生智慧、产生力量、消减衰落、生长旺盛的事物,那是错误的。 ”【原文】 子列子曰:“昔者圣人因阴阳以统天地。
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
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①。
2.求关于郑板桥的一篇古文的翻译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乾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南兴化人。
乾隆元年中进士,曾在山东潍县当知县,政治名声不错。在他任职的十二年中,监狱里很多次都没有一个犯人。
后来因为县里闹饥荒,郑板桥向朝廷要求发放赈灾粮款,却得罪了上级大官,于是他告病还乡。 离任的那一天,老百姓都哭着挽留他,每家都画他的画像来祭拜。
(太夸张了吧!)郑板桥为人磊落洒脱,性格孤傲。(出淤泥而不染)他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画兰花的叶子用焦墨,用草书中竖长撇的方法;他画的竹神似苏东坡,多的时候不乱,少的时候也不会让人觉得太空,完全不同于当时的习惯画法,又好看又挺拔,独一无二。
郑板桥的书法也很有特色,结合了隶书、楷书、和行书三种字体的风韵,圆润饱满,古风灵秀;尤其是他的楷书,特别好,只是作品不多。郑板桥诗的风格接近于白居易和陆游,特别是几篇缅怀古代的,激昂慷慨。
他的词也比较有特色。 在当时有「郑虔三绝」之称。
他的著作有《板桥诗钞》,市面上流通的有手工抄写和刊印的。《板桥诗钞》后面附带几篇家信,感情真挚,语言诚恳,很感人。
好辛苦,完全原创哦。
3.求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有弄影者,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星,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熟于摆布,立讲无差。其画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
有玩皮影的人,汴京的起初用白纸雕饰,自此后人做工精巧,用羊皮雕琢,并且用彩色的图案装饰,不容易损坏。杭州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闰卿等人,擅长摆弄皮影,动作和声音同步没有差别。他们的画本和讲解与史书上的基本相同,大概真假参半。大公忠诚的人雕琢成正大光明的样貌,奸诈邪恶的人雕刻成丑陋的形象,大概寓意褒贬就在这中间了。
4.天石砚铭 苏轼 翻译
宋代诗人苏轼的《天石砚铭》翻译:
苏轼十二岁的时候,在所住的纱縠寓所空地上,和一群少年玩掘地的游戏。得到一块奇异的石头,形状像鱼,外表色温润晶莹,呈现浅绿色,里外都点缀着细小的银星,击打它就发出铿锵的声音。试着拿它当砚使,很容易发墨,只是没有储水的地方。
先父说:“这是一方天砚啊!具有砚的品质,就是形状不太完整罢了。”于是把它还给我,说:“这是你文章发达的祥瑞之兆。”我十分珍爱地使用它,并在上面刻上铭文说:“一旦接受了上天的造就,就永远不再改变初衷。或以品德为高,或要保全形体。如果两者都有,那我取法什么?仰人鼻息跪人脚下吗?这样的人世间有很多。”
元丰二年秋七月,我获罪入狱,全家人流离失所,书籍也丢失散乱。第二年来到黄州,寻找我那方砚台,却怎么也找不到,我以为把它丢失了。元丰七年七月,乘船到到当涂,翻开书箱,忽然又看见了它,非常高兴。于是把它交给儿子苏迨和苏过。装砚的匣子虽然不十分精致,却是先父亲手雕刻的啊,并命匠人按砚的形状做的,不能更换。
原文:
轼年十二时,于所居纱縠行宅隙地中,与群儿凿地为戏。得异石,如鱼,肤温莹,作浅碧色。表里皆细银星,扣之铿然。试以为砚,甚发墨,顾无贮水处。先君曰:“是天砚也,有砚之德,而不足于形耳。”因以赐轼,曰:“是文字之祥也。”轼宝而用之,且为铭曰:
一受其戒,而不可更。或主于德,或全于形。均是二者,顾予安取。仰唇俯足,世固多有。
元丰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狱,家属流离,书籍散乱。明年至黄州,求砚不复得,以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当涂,发书笥,忽复见之。甚喜,以付迨、过。其匣虽不工,乃先君手刻其受砚处,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遭遇乌台诗案,被抓到监狱,贬至黄州,先父送与他方砚不知丢到什么地方去了。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在书架上看到这方砚,苏轼大喜过望,连忙将两个儿子叫来,告诉他们这方砚的故事,也告诉他们爷爷的那番话语。从一方砚台引出道德文章的话题,可见苏洵、苏轼对子女的教育真是用心良苦。
作者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代表作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等。
5.《刻工记》翻译
清代 宋起凤只写过<<核工记>>. 意思是: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
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顶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
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
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
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忙忙地上前。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
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吧!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
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啊。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
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总共有七个人: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士兵。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吧!”。
6.核工记 翻译
《核工记》出自清代文学家宋起凤,是其创作的一篇散文。
《核工记》全文翻译:我最小的弟弟得到了一枚桃核坠子,它长五分左右,横宽四分。整个桃核正面和背面全是山。
在山的低洼处插出一座城来,城墙垛子分明,可以计算数目,城项有高楼,楼门大开。其中有人,像是打更的更夫,拿着鼓槌,好像不能忍受这寒冷的天气一样。
靠近山脚有一座寺院,隐蔽着三棵古老的松树。松树下面开了两扇门,可以打开和闭合。
门里面有一个和尚,侧着耳朵专心致志地听着外面的声音,门半掩着,好像是等着谁应声开门。把门大开,好像在请谁进去的样子,以上两种情况反复揣测没有不合适的。
松树东面来了一个和尚,背着佛经匆忙地前行,好像是刚参加完佛教活动晚归的人。对面的树林里有一个小和尚,听到了脚步声忙忙地上前。
桃核旁边露出七级宝塔,距离河滩有半分远。靠近河滩系着一条小船,在篷窗短船之间,有一个船客靠着茶几在休憩,样子好像快要睡醒了。
船尾有一个小童,抱着炉在吹火,大概是烧水给客人泡茶喝。船靠岸的地方正对着寺院的背面,高处的土山上有敲钟的阁楼蹲在那里。
敲钟的人神色飞扬,怡然自得,是睡足了慢慢起身才这样的。山顶月亮昏暗呈半圆形,夹杂着稀疏的星星有几点。
山下面则是波纹涨起来了,显示出大潮要来的征兆。整个桃坠的创意取自于唐朝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句子。
计算整个桃坠,人总共有七个:分别是四个和尚,一个船客,一个小童,一个兵士。宫殿房屋器物用具共有九个:分别是:一座城,一座楼,一座寺院,一个宝塔,一条小舟,一个阁楼,一个炉灶,钟和鼓各一个。
景致共有七处,分别是:山、水、林木、四块河滩石头,星星、月亮、三盏灯火。而人的活动例如传递更次,报知天亮,候门等人,夜晚归来,靠着茶几,烧制茶水,总共有六样,各自神情态度都不相同,并且具有其愁眉苦脸、畏惧严寒、凝聚神思各种神态,都一一模仿得很像。
佛语说:“容纳高山于芥菜子。”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吧!原文:季弟获桃坠一枚,长五分许,横广四分。
全核向背皆山。山坳插一城,雉历历可数。
城巅具层楼,楼门洞敞。中有人,类司更卒,执桴鼓,若寒冻不胜者。
枕山麓一寺,老松隐蔽三章。松下凿双户,可开阖。
户内一僧,侧首倾听;户虚掩,如应门;洞开,如延纳状,左右度之无不宜。松外东来一衲,负卷帙踉跄行,若为佛事夜归者。
对林一小陀,似闻足音仆仆前。核侧出浮屠七级,距滩半黍。
近滩维一小舟,篷窗短舷间,有客凭几假寐,形若渐寤然。舟尾一小童,拥炉嘘火,盖供客茗饮也。
舣舟处当寺阴,高阜钟阁踞焉。叩钟者貌爽爽自得,睡足余兴乃尔。
山顶月晦半规,杂疏星数点。下则波纹涨起,作潮来候。
取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之句。计人凡七:僧四,客一,童一,卒一。
宫室器具凡九:城一,楼一,招提一,浮屠一,舟一,阁一,炉灶一,钟鼓各一。景凡七:山、水、林木、滩石四,星、月、灯火三。
而人事如传更,报晓,侯门,夜归,隐几,煎茶,统为六,各殊致殊意,且并其愁苦、寒惧、凝思诸态,俱一一肖之。语云:“纳须弥于芥子。”
殆谓是欤!扩展资料:《核工记》这篇文章描写了一个“长五分许,横广四分”的桃核上雕刻的人、物、风景,主体部分按照由上至下、由内及外、由中心至边缘的空间顺序来写,体现了该桃刻工艺的传神、精细和复杂,以及工匠高超的刻技。文章说明顺序井然,杂而不乱,条理清晰,描述生动。
名家点评: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文章不仅写出了这枚桃核上身份地位各各不问的传更、报晓、候门、夜归、隐几、煎茶等七个人物愁苦、寒惧、疑思的诸种意态情趣;同时还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山、水、林木、滩石,以及城、楼、阁、招提、浮屠、舟船、炉灶、钟鼓等九件宫室器具。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描写时,并不是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把重点聚焦在两个中心上:一是寒山寺,一是水边的小舟。
这样,不仅使文章层次清楚,而且上面所提到的人物、景物、宫室器具,便有了中心,而不会各自为阵,没有轻重主次之分了。另外,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记叙的景然有序,从山顶到山脚,再到水边,由中心到边缘,由宫室器具、人物、山水林滩,到最后点出张继的《枫桥夜泊》一诗的诗意,都显得杂而不乱,从容自如,条理非常清晰,亦可看出作者文笔的高妙。
应该说,这篇文章与明末魏学洢的《核舟记》,都可视为以描写微雕工艺品为内容的散文中的珍品。(《清文选》) 参考资料:搜狗百科-核工记。
7.求文言文译文
工之侨献琴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工之侨:虚构的人名。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鼓,打鼓。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贵人:大官。
稀世:世上少有。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匣:装在匣子里。
期(ji)年:周年。
易:换,交易
诸:兼词,之于
传视:大家传地看着
鼓:弹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好的(琴)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独:只
图:打算,计谋
美:好
适:到~去
【翻译】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作为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款式的雕刻;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