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之几相者甲乙文言文(《左传.鲁闵公元年二~年》原文翻译)

    1.《左传.鲁闵公元年二~年》原文翻译

    闵公【元年~二年】(公元前661—前660年) 闵公元年(公元前661年) 【经】 元年春王正月。

    齐人救邢。夏六月辛酉,葬我君庄公。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季子来归。

    冬,齐仲孙来。 【传】 元年春,不书即位,乱故也。

    元年春季,《春秋》没有记载即位,是由于动乱不能举行即位仪式。 狄人伐邢。

    管敬仲言于齐侯曰:“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宴安鸩毒,不可怀也。《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

    ’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请救邢以従简书。”

    齐人救邢。 狄人进攻邢国。

    管仲对齐桓公说:“戎狄好像豺狼,是不会满足的;中原各国互相亲近,是不能抛弃的。安逸等于毒药,是不能怀恋的。

    《诗》说:‘难道不想着回去,怕的是这个竹简上的军事文字。’竹简上的军事文字,就是同仇敌忾而忧患与共的意思,所以请按照简书而救援邢国。”

    于是齐国人出兵救援邢国。 夏六月,葬庄公,乱故,是以缓。

    夏季,六月,安葬庄公。由于发生动乱,所以推迟了,过了十一个月才安葬。

    秋八月,公及齐侯盟于落姑,请复季友也。齐侯许之,使召诸陈,公次于郎以待之。

    “季子来归”,嘉之也。 秋季,八月,闵公和齐桓公在落姑结盟,请求齐桓公帮助季友回国。

    齐桓公同意,派人从陈国召回季友,闵公住在郎地等候他。《春秋》记载说“季子来归”,这是赞美季友。

    冬,齐仲孙湫来省难。书曰“仲孙”,亦嘉之也。

    仲孙归曰:“不去庆父,鲁难未已。”公曰:“若之何而去之?”对曰:“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公曰:“鲁可取乎?”对曰:“不可,犹秉周礼。周礼,所以本也。

    臣闻之,国将亡,本必先颠,而后枝叶従之。鲁不弃周礼,未可动也。

    君其务宁鲁难而亲之。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昬乱,霸王之器也。”

    冬季,齐国的仲孙湫前来对祸难表示慰问,《春秋》称之为“仲孙”,也是赞美他。仲孙回国说:“不除掉庆父,鲁国的祸难没完没了。”

    齐桓公说:“怎么样才能除掉他?”仲孙回答说:“祸难不止,将会自取灭亡,您就等着吧!”齐桓公说:“鲁国可以取得吗?”仲孙说:“不行。他们还遵行周礼。

    周礼,是立国的根本。下臣听说:‘国家将要灭亡,如同大树,躯干必然先行仆倒,然后枝叶随着落下。

    ’鲁国不抛弃周礼,是不能动它的。您应当从事于安定鲁国的祸难并且亲近它。

    亲近有礼仪的国家,依靠稳定坚固的国家,离间内部涣散的国家,灭亡昏暗动乱的国家,这是称霸称王的方法。” 晋侯作二军,公将上军,大子申生将下军。

    赵夙御戎,毕万为右,以灭耿、灭霍、灭魏。还,为大子城曲沃。

    赐赵夙耿,赐毕万魏,以为大夫。 晋献公建立两个军,自己率领上军,太子申生率领下军。

    赵夙为晋献公驾御战车,毕万作为车右。出兵灭掉耿国、灭掉霍国、灭掉魏国。

    回国来,晋献公为太子在曲沃建造城墙,把耿地赐给赵夙,把魏地赐给毕万,派他们做大夫。 士蒍曰:“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

    不如逃之,无使罪至。为吴大伯,不亦可乎?犹有令名,与其及也。

    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天若祚大子,其无晋乎。”

    士蒍说:“太子不能做继承者了,把都城分给他,而给他以卿的地位,先让他达到顶点,又哪里能够立为国君?与其得到罪过,不如逃走,不要让罪过到来。做一个吴太伯,不也是可以的吗?这样还可以保有好名声。

    而且俗话说:‘心里如果没有毛病,又何必担心没有家?’上天如果保佑您,您就不要在晋国了吧!” 卜偃曰:“毕万之后必大。万,盈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启之矣。

    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名之大,以従盈数,其必有众。”

    卜偃说:“毕万的后代必定昌大。万,是满数;魏,是巍巍高大的名称。

    开始赏赐就这样,上天已经启示了。天子统治兆民,所以称为‘兆民’,诸侯统治万民,所以称为‘万民’。

    现在名称的高大跟着满数,他就必然会得到群众。” 初,毕万筮仕于晋,遇《屯》之《比》。

    辛廖占之,曰:“吉。《屯》固《比》入,吉孰大焉?其必蕃昌。

    《震》为土,车従马,足居之,兄长之,母覆之,众归之,六体不易,合而能固,安而能杀。公侯之卦也。

    公侯之子孙,必复其始。” 当初,毕万占卜在晋国做官的吉凶,得到《屯》卦■变成《比》卦■。

    辛廖预测说:“吉利。《屯》坚固,《比》进入,还有比这更大的吉利吗?所以他必定蕃衍昌盛。

    《震》卦变成了土,车跟随着马,两脚踏在这里,哥哥抚育他,母亲保护他,群众归附他,这六条不变,集合而能坚固,安定而有威武,这是公侯的封象。公侯的子孙,必定能回复到他开始的地位。”

    (注:■代表卦象,因无法表示,故脱漏。下同) 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 【经】 二年春王正月,齐人迁阳。

    夏五月乙酉,吉禘于庄公。秋八月辛丑,公薨。

    九月,夫人姜氏孙于邾。公子庆父出奔莒。

    冬,齐高子来盟。十有二月,狄入卫。

    郑弃其师。 【传】 二年春,虢公败犬戎于渭汭。

    舟之侨曰:“无德而禄,殃也。殃将至矣。”

    遂奔晋。 二年春季,虢公在渭水入河的地方打败犬戎。

    舟之侨说:“没有德行受到宠禄,这是灾祸。灾祸将要来到了。”

    就逃亡到晋国。 。

    2.孙膑用兵文言文翻译

    您好,北京精锐教育大钟寺校区语文组回答:关于孙膑的文言文较多,由于您没给出原文,所以我只是挑选了一个和您问题里描述最接近的翻译:1. 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于是孙子谓田忌日:“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谢曰:“刑馀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子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大破梁军。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日:“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兼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2.翻译:孙武已死,过了一百多年又出了个孙膑。

    孙膑出生在阿、鄄一带,他也是孙武的后代子孙。孙膑曾经和庞涓一道学习兵法。

    庞涓虽然已经为魏国服务,担任了魏惠王的将军,但是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于是暗地里派人请孙膑来。孙膑到了魏国,庞涓害怕他比自己有才干,很妒忌他,就捏造罪名,根据法律用刑挖去了他两足膝盖骨并在他脸上刺上字,想使孙膑这辈子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

    有一次,齐国的使者到魏国都城大梁来,孙膑以一个受过刑的罪犯的身份暗中会见了齐使,向他游说。齐使认为孙膑的才能奇异,就偷偷地载着孙膑回到了齐国。

    齐国将军田忌认为孙膑很有才能,象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田忌多次和齐国诸公子赛马,下很大的赌注。

    孙膑看到田忌的马的足力和对手相差不很大。比赛的马分有上、中、下三个等级,因此孙膑对田忌说:“您只管下大赌注,我能够使您获胜。”

    田忌相信孙膑的话对,就跟齐王和诸公子下千金的赌注比赛胜负。当到临比赛的时候,孙膑对田忌说:“现在用您的下等马去和对方的上等马比赛,拿您的上等马去和对方的中等马比赛,再拿您的中等马和对方的下等马比赛。”

    三个等级的马都已比赛完毕,田忌负了一场却胜了两场,终于赢得了齐王的千金赌注。于是田忌推荐孙膑给齐威王。

    威王向孙膑请教兵法,把孙膑当作军师。后来,魏国攻打赵国。

    赵国危急,向齐国请求救援。齐威王想任命孙膑为将,孙膑婉言推辞说:“一个受过刑的人不能为将。”

    于是任命田忌为大将,任命孙膑做军师,让他在有帷幕的车上坐着出谋策划。田忌想要带领军队到赵国去解围,孙膑说:“解乱丝不能整团地抓住了去硬拉,劝解打架的人不能在双方相持很紧的地力去搏击,只要击中要害,冲击对方空虚之处,形势就会禁止相斗,危急的局面也就因此自行解除了。

    现在魏国和赵国打仗,魏国轻装精锐的士兵必定全部集中在国外,老弱疲敝的士兵留在国内。您不如率领部队迅速奔赴魏国都城大梁,占领它的要道,攻击它正当空虚之处,他们一定会放弃围赵而回兵解救自己。

    这样我们一举既可解除赵国被围的局面,又可收到使魏国疲惫的效果。”田忌听从了孙膑这一建议。

    魏国的军队果然丢下赵国的都城邯郸,撤兵回国,和齐军在桂陵文战,魏军被打得大败。十三年之后,魏国和赵国联合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齐国派田忌带兵去援救韩国,直奔大梁。魏国大将庞涓听到这一消息,立即撤兵离开韩国回魏国。

    这时齐军已经越过了魏国国境而向西进了。孙膑对田忌说:“那魏国的军队向来强悍勇猛,轻视齐国,齐军被称为是胆小的军队善于用兵的人就可根据这一情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加以引导。

    《孙子兵法》说:每天行军百里去争利,一定会使大将受挫折;每天行军五十里。

    文言文,甲乙,几相者

    3.帮忙翻译一下下面的文言文?

    齐国想讨伐魏国,淳于髡就对齐王说:“韩国有个,是天下病的最重的狗,东郭有个,是世上最狡猾的兔子,子卢去追逐齐逡,绕了环山三圈,腾山五圈,兔子在前面极尽所能的跑,狗在后面废了所有的力气追,最后他们都累死了。

    被田父碰见了,没有经历他们的苦楚,(田父)轻而易举的就俘获了他们。现在如果齐国和魏国相持,已经消耗了他们大部分的兵力,民众也已经被战争拖垮了,我只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在后面看着,到我们都不行了的时候就来个渔翁得利,就象当年的田父一样啊!”齐王听到这里就害怕了,于是不再出征魏国。

    4.古文翻译!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

    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早就(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假使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向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像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十人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情昭王允话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5.文言文翻译商鞅事魏

    商鞅事魏

    【原文】

    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公叔痤知其贤,未及进。会痤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叔曰:“痤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嘿然。王且去,痤屏人言曰:“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王许诺而去。公叔痤召鞅谢曰:“今者王问可以为相者,我言若,王色不许我。我方先君后臣,因谓王即弗用鞅,当杀之。王许我。汝可疾去矣,且见禽。”鞅曰:“彼王不能用君之言任臣,又安能用君之言杀臣乎?”卒不去。惠王既去,而谓左右曰:“公叔病甚,悲乎,欲令寡人以国听公孙鞅也,岂不悖哉!”

    【注释】

    1、鞅:商鞅

    2、刑名之学:犹法律学。

    3、中庶子:职官名称,管家。

    4、事:侍奉。

    5、贤:贤能。

    6、进:推荐。

    7、会:恰逢。

    8、嘿:同“默”。

    9、即:如果。

    10、谢:道歉。

    11、禽:同“擒”。

    12、悖:混乱,荒谬。

    13、屏人:让周围的人离开。

    【翻译】

    公孙鞅年轻时就喜欢法律学,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做了管家。公叔痤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推荐。正赶上公叔痤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去看望他,说:“你的病倘有不测,国家将怎么办呢?”公叔痤回答说:“我的管家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奇才,希望大王能把国政全部交给他,由他去治理。”魏惠王听后默默无言。当魏惠王将要离开时,公叔痤屏退左右随侍人员,说:“大王假如不任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走出国境。”魏王答应了他的要求就离去了。公叔痤召来公孙鞅,道歉说:“刚才大王询问能够出任国相的人,我推荐了你。看大王的神情不会同意我的建议。我站在先忠于君后考虑臣的立场,因而劝大王假如不任用公你,就该杀掉。大王答应了我的请求。你赶快离开吧,不快走马上就要被抓住。”公孙鞅说:“大王既然不能听您的话任用我,又怎么能听您的话来杀我呢?”终于没有离开魏国。魏王离开后,对随侍人员说:“公叔痤的病很严重,真叫人伤心啊,他想要我把国政全部交给公孙鞅掌管,难道不是糊涂了吗?”

    6.求文言文译文

    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涉等在大泽乡起义。

    当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全都造反了,这也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啊。我听说,做事情占先一步就能控制别人,落后一步就要被人控制。

    我打算起兵反秦,让您和桓楚统领军队。”当时桓楚正逃亡在草泽之中。

    项梁说:“桓楚正在外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的去处,只有项籍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在外面等候,然后又进来跟郡守殷通一起坐下,说:“请让我把项籍叫进来,让他奉命去召桓楚。”

    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把项籍叫进来了。呆了不大一会儿,项梁给项籍使了个眼色,说:“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籍拔出剑来斩下了郡守的头。

    项梁手里提着郡守的头,身上挂了郡守的官印。郡守的部下大为惊慌,一片混乱,项籍一连杀了有一百来人。

    整个郡府上下都吓得趴倒在地,没有一个人敢起来。项梁召集原先所熟悉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说明起事反秦的道理,于是就发动吴中之兵起事了。

    项梁派人去接收吴中郡下属各县,共得精兵八千人。又部署郡中豪杰,派他们分别做校尉、候、司马。

    其中有一个人没有被任用,自己来找项梁诉说,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我让你去做一件事,你没有办成,所以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都很敬服。

    于是项梁做了会稽郡守,项籍为副将,去巡行占领下属各县。

    7.将相和课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索隐】:按:阳晋,卫地,后属齐,今赵取之。司马彪郡国志曰今卫国阳晋城是也。

    有本作“晋阳”,非也。晋阳在太原,虽亦赵地,非齐所取。

    【正义】:故城在今曹州乘氏县西北四十七里也。拜为上卿,以勇气闻於诸侯。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

    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原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

    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原结友”。以此知之,故欲往。

    ’相如谓臣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於赵王,故燕王欲结於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相如曰:“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

    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柰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王曰:“谁可使者?”相如曰:“王必无人,臣原奉璧往使。

    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驩,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於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於廷,【集解】:韦昭曰:“九宾则周礼九仪。”

    【索隐】:周礼大行人别九宾,谓九服之宾客也。列士传云设九牢也。

    正义刘伯庄云:“九宾者,周王备之礼,天子临轩,九服同会。秦、赵何得九宾?但亦陈设车辂文物耳。”

    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索隐】:广成是传舍之名。传音张恋反。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於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馀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索隐】:音希。

    乃惊而怒之辞也。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驩,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於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其后秦伐赵,拔石城。【集解】:徐广曰:“惠文王十八年。”

    【索隐】:刘氏云盖谓石邑。【正义】:故石城在相州林虑县南九十里也。

    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於西河外渑池。

    【索隐】:在西河之南,故云“外”。案:表在赵惠文王二十年也。

    赵王畏秦,欲毋行。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赵王遂行,相如从。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王许之,遂与秦王会渑池。【集解】:徐广曰:“二十年。”

    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奏盆鲊秦王,以相娱乐。”

    【集解】:风俗通义曰:“缶者,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也。”【索隐】:鲊音缶。

    【正义】:鲊音瓶。秦王怒,不许。

    于是相如前进鲊,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鲊。

    相如曰:“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正义】:溅音赞。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鲊。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鲊”。

    秦之群臣曰:“。

    8.文言文翻译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提要】

    这是又一个有关识人用人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语言对事实的歪曲传播没有起到作用,这是因为当事者意识清楚、立场坚定,一旦认可一个人,就不再改变看法,他的识人之法值得借鉴。

    【原文】

    秦假道韩、魏以攻齐,齐威王使章子将而应之。与秦交和而舍,使者数相往来,章子为变其徽章,以杂秦军。候者言章子以齐兵入秦,威王不应。顷之间,候者复言章子以齐兵降秦,威王不应。而此者三。有司请曰:“言章子之败者,异人而同辞。王何不发将而击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曷为击之!”

    顷间,言齐兵大胜,秦军大败,于是秦王拜西藩之臣而谢于齐。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启得罪其父,其父杀之而埋马栈之下。吾使者章子将也,勉之曰:‘夫子之强,全兵而还,必更葬将军之母。’对曰:“臣非不能更葬先母也。臣之母启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为人子而不欺死父,岂为人臣欺生君哉?”

    【译文】

    秦军要通过韩、魏去攻打齐国,齐威王派章子为将应战。章子与秦军对阵,军使来往频繁,章子把军旗换成秦军的样子,然后派部分将士混入秦军。这时齐的探兵回来说章子率齐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齐威王听了之后没什么反应。。不一会儿,又一个探兵又来报告,说章子已经率齐军降秦,可是威王仍然没有什么反应。如此经过几次报告,一个朝臣就请求威王说:“都说章子打了败仗,报告的人虽然不同,可是内容却相同。君王为何不遣将发兵攻打?”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绝对不会背叛寡人,为什么要派兵去攻打他呢?”

    就在这个期间传来捷报,齐军大获全胜,秦军大败溃退,秦惠王只好自称西藩之臣,而派特使向齐国谢罪请和,这时齐威王的左右侍臣就说:“大王怎么知道章子绝对不降秦呢?”齐威王回答说:“章子的母亲启,由于得罪他的父亲,就被他的父亲杀死埋在马棚下,当寡人任命章子为将军时,寡人曾勉励他说:‘先生的能力很强,过几天率领全部军队回来时,一定要改葬将军的母亲。’当时章子说:‘臣并非不能改葬先母,只因臣的先母得罪先父,而臣父不允许臣改葬。假如臣得不到父亲的允许而改葬母亲,岂不是等于背弃亡父的在天之灵。所以臣才不敢为亡母改葬。’由此可见,作为人子竟不敢欺负死去的父亲,难道他作人臣还能欺辱活着的君王吗!”

    9.请翻译史记苏秦列传言文言译文全文高分1

    苏秦,东周雒阳人,在东边齐国拜师,跟着鬼谷子学习。

    游学数年,贫困而回,兄弟嫂妹妻妾都取笑他,说:“都说周人致力于工商业,很低俗。你如今舍弃书本而去学口舌辩术,穷困,那是自然的啊。苏秦听了很惭愧,很受伤,于是闭门不出,把所有的书都拿出来看。自言自语说:“既然已经决定从事学业,却又不能从中的到尊荣,书多又有何用呢?”忽然找到了一本阴符书,于是用心读了将近一年。说:“如今可以说服当世之君了。”。于是求见周显王。显王的大臣们都知道苏秦并轻视他。显王因此不信任他。

    于是苏秦向西去了秦国,那时候秦孝公已经死了。于是苏秦对秦惠王说:“秦国四面闭塞,靠山而被渭水环绕,东有关河,西有汉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马,简直是天府之国啊。以秦国人数之多,兵法之严,可以吞并天下而称帝了。秦王回答说:“时机未到,我要低调。纹理不明,怎可兼并?”又加上刚刚杀掉了商鞅,正在痛恨辩士的时候,就没听从苏秦。

    于是苏秦又向东去了赵国。赵肃侯让他的弟弟做了国相,称为奉阳君,奉阳君不喜欢苏秦。

    于是苏秦又去了燕国,一年多才得以被接见。苏秦对燕文侯说:“燕国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土地方圆二千馀里,兵力数十万,兵车六百乘,军马六千匹,军粮可以支持数年。南有碣石、雁门等富饶之地,北有高产枣和栗的田地,国民不用耕种而靠枣栗都行。真是天府之国啊。

    “要是没有战争,说道安居乐业,没有比燕国更好的地方了。大王知道这是什么原因么?燕国之所以没有卷入战争,是因为南方有赵国为屏障啊。赵国和秦国打了五场,赢了三场,输了2场。他们俩斗生斗死,而大王坐拥整个燕国于后,这就是燕国没有卷入的原因。如果秦国要打燕国,必须要越过云中、九原,过代、上谷等地,跨越数千里,就算得到燕国土地,秦国也无法固守。秦国所以不能攻打燕国,是很明显的事了。如果赵国攻打燕国,从发令出兵,不到十天数十万大兵就能到达东垣。渡呼沱,过易水,四五天就能到达燕国国都了。所以说,秦国打燕国,是战于千里之外;赵国打燕国,是战于百里之内。不担心百里内的忧患而去担心千里之外的,没有比这更失策的了。所以只要大王跟赵国和睦,那么天下为一,燕国就没有大祸了。”

    燕文侯说:“你说的有道理,不过我国弱小,西面靠近强大的赵国,南面靠近齐国,齐、赵都是强国。你必须多方联合才能让我心安,去做吧。”

    于是给苏秦车马金帛等物资去赵国。那是奉阳君已死,苏秦劝说赵肃侯说:“天下从公卿到老百姓,没有不说你高义的,早就希望到你跟前听从教诲。但是,奉阳君嫉妒你,所以宾客游士没有敢来说出心声的。如今奉阳君挂了,君如今可以跟士民相亲近了,我才敢来说出我的忧虑。

    “私下为你考虑,最好的事莫过于安民无事。安民的根本,在于择交,择交适宜那么民就安定,择交不当则民众终身不安。请听我说你的外患:选择跟齐秦两国为敌,民众不会安定,投靠秦国而攻打齐国,民众不会安定,投靠齐国攻打秦国,民众也不安定。所以阴谋攻打别国的,常说出不当的言辞并跟人断交。希望你慎重自己的言行。明辨是非。你要是能听我劝,燕,齐,楚国将会把最富饶之地双手奉上,韩、魏、中山则会像仆役一样侍奉你,你的亲戚父兄都能封侯。割地求和,五伯的毕生之愿;封侯贵戚,汤武所以斗争终生。如今你不需费力即可两而有之,这就是我帮你考虑的事情啊。

    ---------

    机器翻译,凑合看

    魏之几相者甲乙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