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王都中(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1.请翻译下面文言文

    (一) 五月戊申(二十六日),赵王在东宫举行盛大仪式,把国君之位传给赵何。

    赵何祭祀宗庙之后,登位治理政事,他属下的大夫都成为朝廷大臣。又任命肥义为相国,并尊称为国君老师。

    赵武灵王自称“主父”。赵主父想让儿子在国中治事,身穿胡人服装率领文臣武将去攻打西北胡人领地。

    他计划从云中、九原向南袭击秦都咸阳,便自己扮作使者,前往秦国,想借此来侦察秦国地形及秦王的为人。秦王没有觉察,事后觉得此人相貌伟岸不凡,不像是臣子能有的风度,派人急忙去追赶他;而赵主父一行已经出了边关。

    经过一番盘问调查,秦国人才知道他就是赵主父,大惊失色。 齐王、魏王在韩国相会。

    秦国攻打楚国,夺取八座城市。秦王派人给楚王送信,写道:“起初我与你约定两国为兄弟之邦,在黄棘盟誓,派楚太子到秦国为人质,彼此关系欢洽。

    不料楚太子辱杀我的重臣,不辞而别,使我无比愤慨,才派兵攻入你的境内。现在听说你又让太子到齐国充当人质,以求和解。

    我国与你们楚国互相接壤,结为婚姻亲家,要是秦、楚关系如此恶化,就无法号令其他国家。我想与你在武关会面,当面约定,结成友好同盟。

    这是我真心的愿望!”楚王十分为难,赴约怕落入圈套,不去又怕秦国更加恼怒。昭睢说:“大王不能去,应该赶快调兵固守。

    秦是虎狼之国,早有吞并各国的野心,决不可信任!”楚怀王的儿子芈兰却劝怀王去,于是怀王前往秦国。秦王让一位将军假扮为秦王,在武关伏下重兵,楚怀王一到便闭上关门,把他劫持到了西边的咸阳。

    又命令怀王朝拜秦国章台宫,行属国使臣的礼节,并逼迫怀王割让巫郡和黔中郡。怀王要求举行盟誓,秦王却坚持楚国先交出割地。

    楚怀王十分愤怒地斥责说:“秦王欺骗了我,还想用强暴逼迫我割地!”不再答应。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楚国大臣十分震惊,互相商议说:“我们的君王扣在秦国回不来,被要胁崐割地,而太子又在齐国充当人质;如果齐国秦国一起算计我们,那楚国就完了。”便打算拥立一位在国内的王子继位为王。

    昭睢反对说:“君王和太子都被困在外国,现在我们违背君王的意旨去立其他儿子,实在不妥当。”于是假称楚王去世,到齐国去要求迎回太子。

    齐王召集群臣商议,有人建议:“不如扣下太子要求楚国割让淮河以北。”齐相说:“不可,如果楚国另立一王,我们就空有人质而落个天下指责的不义名声。”

    那人又说:“不怕,如果楚国新立一王,我们可以和新王作交易:‘给我下东国,我替你杀死太子,不然的话,我们就联合三个国家立太子为楚王。’”但齐王还是听从了国相的意见,归还楚太子,楚国便立太子为楚王。

    秦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名望,派泾阳君为齐国人质,邀请孟尝君前来。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任命他为丞相。

    王都中赈灾文言文阅读答案,王都中赈灾文言文阅读,王都中救灾文言文阅读翻译

    2.翻译文言文

    1范乔的乡亲在腊月偷偷去砍他的树,(人有高者恐怕是人有告者之误),有人告诉他,范乔看上去(阳与阴相对,阴是私下的意思,阳是公开的意思)就像没有听到一样。那些乡亲惭愧地走了。范乔告诉他们说,你们节日里来砍柴,是为了取悦父母。何必惭愧呢?范乔了解世情,循循善诱,就像这件事所表现的一样。

    2去访问他,在涂这个地方遇见了。

    3日子一天天过去,没有人会给你多余的时间(岁,年。我与就是与我,“给我”的意思)

    4他好的地方,我就实行,不好的地方,我就责令他改正。这才是我所谓的老师。(没有上下文,不好翻译,大概是这个意思)像这样怎么会损坏他的名誉呢?(毁有说人坏话的意思)我只听说过待人忠厚来防止怨恨,没有听说作威作福来压制怨恨的。

    5计算围棋的目数是小的算计。

    6只听奕秋的话,是他的脑力比不上奕秋吗?不是的。

    7我的祖先孔子与你的祖先老子有师徒之礼,所以我和你就是世交了。(伯阳为什么指老子,我也不清楚,但这句话我听说过,好像是孔融小时候说的。)

    8随后太中大夫陈韪到了,人们把那个聪明小孩的话告诉他,太中大夫陈韪说:小时聪明,长大了也不见得有什么出息。

    9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出去汲水,时常一个人在外面。等到他家凿了口#,对别人说:我凿了一口井,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们传说道:有个姓丁的,挖井挖出了一个人来!!全国人都在议论,连宋的国君也听说了。国君派人去问丁氏。丁氏说:是家里多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多了一口人啊!

    文言文,阅读,王都中

    3.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文言文翻译

    翻译为: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

    出自《王敦击鼓》(选自《世说新语·豪爽》),原文选段:

    王大将军年少时,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武帝唤时贤共言伎艺事,人皆多有所知,唯王都无所关,意色殊恶,自言知打鼓吹,帝令取鼓与之。

    译文:

    大将军王敦年轻时,原来就有乡巴佬这个外号,说的话也是土话。晋武帝召来当时的名流一起谈论技艺的事,别人大多都懂得一些,只有王敦一点也不关心这些事,无话可说,神态、脸色都很不好,自称只懂得打鼓,武帝便叫人拿鼓给他。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世说》的编纂时间大约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刘义庆任江州刺史期间,这两年间有两件事情值得注意。一是元嘉十六年刘义庆在担任江州刺史时招揽了许多文人;二是元嘉十七年刘义庆调任南兖州刺史,前来接任他江州刺史职位的正是遭到贬斥,被解除司徒录尚书事要职的刘义康。

    兄弟二人在江州见面后的悲恸情绪受到文帝刘义隆的责怪。这些都与刘义庆对处境危难并因此寻求在魏晋文人的精神气质中得到化解和超脱,因而与编纂《世说》一书紧密相关。

    赏析:

    这则小品通过击鼓的细节,为我们勾勒了王敦强悍豪迈的雄风。

    文章前面三句交待王敦平的音容笑貌:“旧有田舍名,语音亦楚”,这副模样夹在一群风雅的名士中间,使他看起来要多滑稽就有多滑稽。

    转眼之间,王敦由一个被人鄙视的粗人,变成了一个被人仰视的豪杰,由一个被冷落一边的莽汉,变成了人们所注目的焦点。整个皇宫都响彻了他“奋击”的鼓点,整个会场他成了主宰的中心。

    抑扬顿挫的行文手法,跌宕起伏的篇章结构,简洁峭峻的刻画艺术,文章只用寥寥八九十字,就把这位雄豪的壮士描写得栩栩如生,把那些文弱书生反衬得像小白脸。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王敦击鼓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世说新语

    4.古文翻译(答对的给70分)

    1.原文:

    有客至,主人具蔬菜,客不悦。主人谢曰:“家贫市远,不能得肉耳。”

    客曰:“请杀我所乘之骡而食之。”

    主人曰:“君何以归?”

    客指阶前之鸡曰:“我借君之鸡乘之而归。”

    译文:

    有客人来访,主人只准备了蔬菜招待客人,客人很不高兴。主人道歉说:“因为家里没钱集市又远,所以没有肉招待您。”

    客人回答:“那么请把我骑来的骡子杀掉吃吧。”

    主人说:“那您怎么回去呢?”

    客人指着台阶前的鸡说:“我借您家的鸡骑着回家。”

    2.原文:

    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帛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帅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

    译文:

    以前蜀侯性格贪婪,秦惠王听说后想讨伐他,(但是通往蜀地的)山路深涧十分险峻,军队没有路可以过去。于是秦军雕凿石牛,把贵重的东西放在牛后,称为“牛粪”,并把它送给蜀国(引诱他们)。蜀侯贪图宝物,于是挖平山路填平谷地,派了五个大力士去迎接金牛(财宝)。秦帅带着大军随后就到了蜀国。蜀侯灭国死了君主为天下人耻笑,是因为贪图小的利益而失去暸大的利益啊!

    3.原文:

    有医者,自称善外科②。一裨将阵回③,中流矢④,深入膜内⑤,延使治⑥。乃持并州剪⑦,剪去矢管⑧,跪而请谢⑨。裨将曰:“簇在膜内者须亟治⑩。”医曰:“此外科事,不意并责我⑾。”

    译文:有一个医生,自称擅长外科医术。一个偏将在战场上回来,被乱箭射伤了,箭深入肉里,请医生叫来让他治疗。这个医生手里拿了一把大剪子,把露在身体外面的箭身剪掉,便跪着请求奖赏。偏将说:“箭头还在身体里需要尽快治疗啊。”医生说:“我只做外科的事(箭头在肉里面,是内科的事情),不要拿这个来怪罪我。”

    4.[原文]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译文]

    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了别人家里,主人便请他吃饭。这人觉得主人的菜淡而无味,主人听说后,便加了些盐。加盐之后菜的味道鲜美,这人便想:“菜的味道鲜美,是由于加了盐,加少许一点便这样好吃,多放些岂不更好吃吗?”这人真是愚蠢到了极点,便不要菜,只吃盐。空口吃盐吃得口味败坏,结果反为盐所害。

    5.翻译文言文

    二翁登泰山

    原文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冀﹑雍,但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和孩子离开了乡下,只有他自己.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冀,雍两州远处郊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越过钱塘江,横渡过了长江,走到了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甲翁,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字词解释

    1,昔:以前 2,里:乡 3,妻子:妻子和子女 4叟:老头 5,而:罢了 6,携:携带 7,第:住处,家 8,酌:饮酒 9.向:以前 10吾:我 11.远游:到远处游玩 12.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 13.是:这 13.然:但是 14.意:意愿 15.同行:一同出行 16.余:我 17.亦:也 18.未:没有 19.然:然而 20.恐:担心 21.胜:能承受 22.汝之言:是“汝之言差矣”的倒装句 23.曩:从前 24.年:年龄 25.且:将近 26.辈:等,类,表示人或物的多数同属一类 27.方:才 28.逾:超过 29.甚善:太好了 30.翌日:第二天 31.偕:一起,一同 32.越:经过 33.绝:横渡 34.相:互相 35.自:从 36.至:到 37.薄暮:傍晚,日将落时 38.阴:古代山北水南叫“阴” 39.尝:曾今 40.去:离开

    文言知识

    释“相” “相”的含义多作“互相”,但在文言中它有一个很特殊的用法,可作指事代词用,常指代我、你、他。上文“无需相扶”,意为不需要扶我,其中“相”指代“我”。又,《黔之驴》:“莫相知”,意为老虎不知道它(驴子)是什么东西。又,《狼》:“狼眈眈相向”,意为狼瞪大眼睛看着屠户。贺知章《回乡偶书》中句“儿童相见不相识”,意为孩子们看见我不认识我。 二翁登泰山证明了“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

    思想感情

    二翁登泰山,表现了他们乐观向上,老当益壮,热爱生活,奋进的精神。

    道理

    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困难,取得胜利。

    6.文言文翻译,最佳答案给50分

    1.【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1〕:“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2〕。”穆公访诸蹇叔〔3〕。蹇叔曰:“劳师以袭远〔4〕,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5〕?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7〕。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8〕。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9〕!”

    【注释】

    〔1〕杞子,秦穆公派驻郑国的秦大夫。 使,使人,派人。

    〔2〕 管,锁钥。 潜师以来,秘密地派军队前来。 国,郑国。

    〔3〕 访,咨询,征求意见。 诸,“之于”的合音字。

    〔4〕 劳师,使军队劳苦跋涉。 袭远,偷袭远方的国家。

    〔5〕 无乃,表示委婉语气的副词,恐怕,大概。

    〔6〕 勤,劳苦。 无所,指无所得。所,着落。 悖(bèi)心,悖逆之心。

    〔7〕 公辞焉,秦穆公拒绝了这一劝谏。辞,不接受;焉,兼词,既代指蹇叔的话,也表示句末语气。

    〔8〕 孟明,姓百里,名视,秦老臣百里奚之子。 西乞,名术。 白乙,名丙。 以上三人都是秦将。 东门,秦都雍城(今陕西扶风县)之东门。

    〔9〕 中(zhòng)寿,满寿,年寿满了。这是骂人的话,意即“你想死啊”、“你不想活啦”。蹇叔对着即将出征的军队痛哭,并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在秦穆公看来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派人骂他。 拱,两手合抱。 洪诚先生认为,“尔墓之木拱矣”句上面,承前文省略了“及师之入”一句。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锁钥,如果秘密地发兵前来偷袭,郑国就可以拿下来。”秦穆公向蹇叔咨询这件事。蹇叔说:“让军队劳苦跋涉,而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是我从没听说过的事。我们军队劳苦异常,精疲力竭,而远方的郑君却早有准备,这样做大概不行吧?我军的行动,郑国一定会知道;大军辛辛苦苦地远征,却没有收获,军中将士必定会有怨恨叛离之心。况且行军千里,谁人不知!”秦穆公拒不接受劝谏,召来大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命令他们统率大军从国都东门外出发。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只能看到军队出发而不能看到它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懂得什么?你的年寿满了!等到军队回来,你坟上的树木已经两手合抱那么粗了!”

    2.铭文说:这是子厚的幽室,既牢固又安适,对子厚的子孙会有好处。

    3.译文:在草野之间过穷困的隐居生活,登高可以望远,一天到晚坐在茂盛的树林里悠然自得,用清澈的泉水把自己洗得很洁净。

    原文:“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坐茂树以终日,濯清泉以自洁。采于山,美可茹;钓于水,鲜可食。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

    〔穷居而野处〕住在偏僻穷困的山野之地。处,居住。

    〔濯清泉〕用清泉洗涤。

    〔茹〕食。

    〔鲜可食〕鲜美可吃。

    〔起居无时,惟适之安〕作息不受时间限制,只求安适。

    〔有誉于前〕当面受到称赞。

    〔无毁于其后〕背后不受毁谤。

    〔车服不维〕不受官职的约束。古代因官职的高低,车的装饰有所不同。这里用车服代指官职。服,装饰。维,维系、约束。

    〔刀锯不加〕刑罚落不到身上。刀锯,刑具,这里泛指刑戮。

    〔理乱〕治和乱,指政事。唐人避唐高宗李治的名讳,用“理”字代替“治”字。

    〔黜陟(zhì)〕指官位的升降。黜,降。陟,升。

    “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公卿〕指达官显贵。

    〔形势之途〕追求地位和权势的道路。形势,这里是“权势”的意思。

    4.译文: 时值九月,秋高气爽。积水消尽,潭水清澈,天空凝结着淡淡的云烟,暮霭中山峦呈现一片紫色。

    7.文言文 《元史.王克敬传》

    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

    既仕,累迁江浙行省照磨,寻升检校。调奉议大夫、知顺州,以内外艰①不上。

    除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延祐四年,往四明监倭人互市。

    先是,往监者惧外夷情叵测,必严兵自卫,如待大敌。克敬至,悉去之,抚以恩意,皆帖然无敢哗。

    有吴人从军征日本陷于倭者,至是从至中国,诉于克敬,愿还本乡。或恐为祸阶,克敬曰:“岂有军士怀恩德来归而不之纳邪!脱有衅,吾当坐。”

    事闻,朝廷嘉之。鄱阳大饥,总管王都中出廪粟赈之,行省欲罪其擅发,克敬曰:“鄱阳距此千里,比待命,民且死,彼为仁,而吾属顾为不仁乎!”都中因得免。

    拜监察御史,寻迁左司都事。 泰定初,出为绍兴路总管,郡中计口征盐,民困于诛求②,乃上言乞减盐五千引。

    行省檄克敬抽分舶货③,拗蕃④者例籍其货,商人以风水为解,有司不听。克敬曰:“某货出某国,地有远近,货有轻重,冒重险,出万死,舍近而趋远,弃重而取轻,岂人情邪!”具以上闻,众不能夺,商人德之。

    擢江西道廉访司副使,转两浙盐运司使,首减绍兴民食盐五千引。明年,擢湖南道廉访使,调海道都漕运万户。

    是岁,当天历之变,海漕舟有后至直沽者,不果输,复漕而南还,行省欲坐罪督运者,勒其还趋直沽。克敬以谓:“脱其常年而往返若是,信可罪。

    今蹈万死,完所漕而还,岂得已哉!”乃请令其计石数,附次年所漕舟达京师,省臣从之。入为吏部尚书,乘传至淮安,坠马,居吴中养疾。

    元统初,起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罢富民承佃江淮田,从之。松江大姓,有岁漕米万石献京师者,其人既死,子孙贫且行乞,有司仍岁征弗足则杂置松江田赋中令民包纳克敬曰匹夫妄献米徼名爵以荣一身今身死家破又已夺其爵不可使一郡之人均受其害国用宁乏此耶具论免之。

    (选自《元史·王克敬传》,有删改) 【注】①内外艰:父母丧事。②诛求:强制征收。

    ③抽分舶货: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④拗蕃:违背货运规定。

    【参考译文】王克敬,字叔能,大宁人。出仕以后,多次升迁到江浙行省照磨,不久升任检校。

    调任奉议大夫、顺州知州,因遇父母丧事未去上任。被授予江浙行省左右司都事。

    延祐四年,前往四明监督百姓与日本人互相贸易。在此之前,前往监督的官员担心外国心理不可揣测,必然要严密部署军队自卫,如同防备强大的敌人一样。

    王克敬到任,全部撤走军队,用恩惠抚安抚他们,日本人都俯首收敛,不敢喧哗闹事。有一个从军征讨而身陷日本的吴人,此时跟从日本商人来到中国,向王克敬申诉,希望回到家乡。

    有人担心这样会成为祸端,王克敬说:“哪有士兵怀念国家恩德回归祖国却不接纳他的呢!如果有什么祸患,我承担罪责。”此事上报朝廷,朝廷赞许他。

    鄱阳出现严重饥荒,总管王都中取出官仓的粮食救济饥民,行省官员想治他擅自打开官仓的罪,王克敬说:“鄱阳离此地有千里之遥,等到行省发布命令,饥民将会饿死,他做了仁爱之事,而我们却反而要做不仁之事吗?”王都中因此得以免罪。被授予监察御史,不久调任左司都事。

    泰定初年,外任绍兴路总管,郡中按人口征盐,百姓被强制征收弄得贫困不堪,王克敬于是进言请求减少盐额五千引。行省檄召王克敬向从海外运货来贸易的人抽税,违背货运协定的人照例没收他们的货物,商人以风水无常为由进行辩解,有关部门不听从。

    王克敬说:“某货出某国,所在地有远有近,货物有轻有重,他们冒着重重险阻,出入于万死之中,放弃近路走远路,放弃重货运轻货,难道符合人情吗?”将这些情况向上详细呈报,众人不能驳倒他,商人们感激他。被提拔为江西道廉访司副使,改任两浙盐运司使,首先减少绍兴百姓食盐税五千引。

    第二年,被提拔为湖南道廉访使,调任海道都漕运万户。这一年,正当天历之变,从海路运粮的船只有后到直沽的,没有完成运输任务,又将粮食运回南方,行省想治督运官员的罪,命令他们又运回直沽。

    王克敬说:“如果他们常年这样往返,确实应该治罪。现在他们历经万死,完好地将漕运的粮食运回南方,难道不是没办法才这样做吗!”于是他让他们统计运送的石数,附带装在次年漕运的船上送到京城,省臣听从了他的建议。

    入朝担任吏部尚书,奉命出使到淮安,从马上摔下来,在吴中养伤。 元统初年,起复为江浙行省参知政事,请求取消除富民承佃江淮田的规定,朝廷听从他的建议。

    松江大姓人家中有人每年漕运万石大米献给京城,那人死后,他的子孙穷得将要行乞,有关部门仍然每年征收,不够就混杂在松江田赋之中,让百姓负责交纳。王克敬说:“匹夫乱献大米,求取名爵来求得一人的荣耀,如今自己身死家破,朝廷又已经取消他的名爵,不可以让全郡的人都受他的损害,国家的用度难道就少这一万石粮食吗?”详论此事,免除其所献粮额。

    文言文阅读王都中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