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常用借代(文言文中常用的借代词语有哪些?)

    1.文言文中常用的借代词语有哪些?

    1. 桑梓:家乡

    2. 桃李:学生

    3. 社稷、轩辕:国家

    4. 南冠:囚犯

    5. 同窗:同学

    6. 烽烟:战争

    7. 巾帼:妇女

    8. 丝竹:音乐

    9. 须眉:男子

    10. 婵娟、嫦娥:月亮

    11. 手足:兄弟

    12. 汗青:史册

    13. 伉俪:夫妻

    14. 白丁、布衣:百姓

    15. 伛偻,黄发:老人

    16. 桑麻:农事

    17. 提携,垂髫:小孩

    18. 三尺:法律

    19. 膝下:父母

    20. 华盖:运气

    21.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 庙堂:朝廷

    文言文常见借代词语,文言文中的借代,文言文借代修辞手法

    2.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词语

    文言文中常见借代词语

    萧墙”内部(宫殿里的鲁国君主) 万乘”万辆兵车(拥有一支大军的大国即齐国和楚国) 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位的

    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七庙、庙堂:朝廷 杏坛:教育界 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朱门:富贵人家缙绅:作官的人 摧眉:低头 藩篱:边防 纨绔:富家子弟桑梓:家乡 明眸皓齿、娥眉:美女桃李:学生 社稷、轩辕:国家 南冠:囚犯

    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书香门第:读书人家。

    冠盖、衣冠:世代作官的读书人;

    持戟、旌旗:军队 烽火、羽书、羽檄:多用来代指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社稷、宗庙:国家 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祝融:火灾 寸管:毛笔 巾帼:妇女 丝竹:音乐 须眉:男子 伉俪:夫妻 婵娟、嫦娥:月亮 汗(汉)青:史册 桑麻:农事 白丁、布衣:百姓 伛偻、斑白、黄发:老人 总角、垂髫:幼儿 三尺:法律 膝下:父母

    华盖:运气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杜康:代酒。 婵娟:月亮。 万钟:高官厚禄披宫锦:考中进士中鼎:仕宦生涯山林:隐逸生涯

    借代,文言文,常用

    3.文言文中常用借代词语

    文言文中常见借代词语萧墙”内部(宫殿里的鲁国君主) 万乘”万辆兵车(拥有一支大军的大国即齐国和楚国) 黔首:平民 阡陌:田野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国君掌握帝位的重权,处在天地间最高的地位 垂拱而治: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七庙、庙堂:朝廷 杏坛:教育界 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 朱门:富贵人家缙绅:作官的人 摧眉:低头 藩篱:边防 纨绔:富家子弟桑梓:家乡 明眸皓齿、娥眉:美女桃李:学生 社稷、轩辕:国家 南冠:囚犯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 书香门第:读书人家。

    冠盖、衣冠:世代作官的读书人; 持戟、旌旗:军队 烽火、羽书、羽檄:多用来代指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 社稷、宗庙:国家 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祝融:火灾 寸管:毛笔 巾帼:妇女 丝竹:音乐 须眉:男子 伉俪:夫妻 婵娟、嫦娥:月亮 汗(汉)青:史册 桑麻:农事 白丁、布衣:百姓 伛偻、斑白、黄发:老人 总角、垂髫:幼儿 三尺:法律 膝下:父母 华盖:运气 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杜康:代酒。 婵娟:月亮。

    万钟:高官厚禄披宫锦:考中进士中鼎:仕宦生涯山林:隐逸生涯。

    4.文言文中有哪些常见的典故和借代

    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南冠:囚犯4、同窗:同学5、烽烟:战争6、巾帼:妇女7、丝竹:音乐8、须眉:男子9、手足:兄弟10、汗青:史册11、伉俪:夫妻12、桑麻:农事13、三尺:法律14、膝下:幼儿15、华盖:运气16、庙堂:朝廷17、黔首:平民18、阡陌:田野19、杏坛:教育界20、朱门:富贵人家21、藩篱:边防22、摧眉:低头23、缙绅:做官的人24、纨绔:富家子弟25、祝融:火灾26、寸管:毛笔27、杜康:代酒28、汗青:史册29、万钟:高官厚禄30、山林:隐逸生涯31、中鼎:仕宦生涯32、披宫锦:考中进士33、垂拱而治: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34、杏林:医道非凡或医德高尚的人35、冠盖、衣冠:世代做官的读书人36、冠缨:世代做官的世家豪族37、社稷、轩辕:国家38、婵娟、嫦娥:月亮39、白丁、布衣:百姓40、提携,垂髫:小孩41、持戟、旌旗:军队42、烽火、羽书、羽檄:有关战争的警报或军情消息43、社稷、宗庙:国家44、戎马、干戈、金鼓、烽烟:战争。

    5.古文中常用的借代语的本义,如桃李的本义

    古文中常用的借代语大多出自某个寓言或典故。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古代寓言十分丰富,内容浅白而寓意深刻。从中,也可以看出,古人很喜欢用比喻、借喻,以至借代手法了。

    “桃李”,本来是古人用来形容美好的人品、美丽的容貌或青春年华的。如投桃报李,用来反映人际之间的美德。后来用桃李满天下形容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以此赞美教师辛勤育人。这个典故来自汉《韩诗外传》的记载,大意是:春秋时,魏国有个叫子质的大臣,他得势时曾保荐过很多的人。后丢官只身跑到北京,见到一个叫简子的人,向他发牢骚,埋怨自己过去培养的人在他危难时不肯帮助他。简子听后笑着对子质说:春天种了桃树和李树,到夏天可在树下纳凉休息,秋天还可吃到可口的果实。可是,如果你春天种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叶子,而秋天它长出来的刺反倒要扎伤人。你过去培养、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荐的人。所以君子培养人才,就像种树一样,应先选好对象,然后再培植啊!现今有一句俗话:“多栽花,少栽刺”,大约也是出自这个典故。‍

    6.古代常见的借代词语有哪些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7.文言文中的借代和比喻手法很相近,请问他们有什么用法以及区别

    一篇文章,作者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之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这种辞格叫比喻。

    比喻里被比方的事物叫“本体”,用来打比方的事物叫“喻体”,联系二者的词语叫“喻词”。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在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明喻为甲像乙。

    常用的比喻词有“像、如、似、仿佛、犹如、有如、好比”等。这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来联结。

    如: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本体:石拱桥的桥洞;喻体:虹;比喻词:像。

    暗喻暗喻为甲是乙。常见的比喻词有“是、变成、成了”等。

    这类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只是中间的喻词不如明喻那么明显,因此暗喻也叫“隐喻”。如:②你们青年人是初升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本体:你们青年人;喻体:初升的太阳;比喻词:是。 借喻借喻是直接把甲说成乙,不用比喻词,根本不说出本体,或不在本句说出来,而把喻体乙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如:③电灯明亮,就像万千颗珍珠飞上了天!这排排串串的珍珠使天上银河失色,叫满湖碧水生辉。前一句“电灯明亮,就像万千颗珍珠飞上了天!”是明喻,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后一句只出现喻体“这排排串串的珍珠”,是借喻。

    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 借代也叫“换名”,它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和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

    如:④使人大为吃惊的是,过滤嘴竟跑在最前面。(《卖蟹》)“过滤嘴”是小说中人物手里的小道具,在文章中用“过滤嘴”代指一个人物,只代不喻。

    再如:⑤放眼那一座又一座千姿百态、各具神韵的桥,仿佛看见一个个强健的勇士…… 例⑤是借喻,本体是“桥”,喻体是“强健的勇士”,喻中有代。 2、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如例③中用“珍珠”比“电灯”,它们在色彩、质感上很相似;例④中“过滤嘴”是小说中人物手里的小道具,代表人物身份特征,重在与人物的相关性。 借喻和借代虽然很相近,但弄清它们本质的特点后,辨析也就容易了。

    借喻有突出本体的某种特性的作用;而恰当地运用借代,也能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言文常用借代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