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1.高中语文文言文知识!!!

    原发布者:李凤琴

    基础课程教学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知识点

    一、一词多义

    “之”

    1、公从之(代佚之狐的建议) 2、许之(人称代词,郑文公) 3、将焉取之(增加的土地,代词)

    4、子犯请击之(秦国,代词) 5、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邻之厚,君之薄也(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7、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以”“而”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之,是寡人之过也(连词,表承接) 2、敢以烦执事(介词,拿) 3、越国以鄙远(连词,表承接) 4、因人之力而敝之(连词,表转折) 5、以乱易整,不武(介词,拿、用) “焉”

    1、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

    2、焉用亡郑以陪邻(疑问副词,何)

    3、朝济而夕设版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4、将焉取之(疑问代词,哪里)

    “其”

    1、以其无礼于晋(代词,郑国)

    2、君知其难也(代词,这件事)

    3、吾其还也(表商量或希望语气) 注:思考练习三中“若、说、辞、鄙、微”自己整理到积累本上。

    二、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矣”)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供”,供给) 3、秦伯说(同“悦”) 4三、词类活用 1372414二、通假字:蟹六跪而二螯222意动43

    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思维导图

    2.高中文言文常识

    掌握几条原则。

    介词结构后置:多由介词“于”“以”引导。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要前置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

    定语后置:中心词+修饰语 中心词+之+修饰语 中心词+修饰语+者 中心词+之+修饰语+者

    判断句:者,也。 乃 ,即,皆

    这些规则在《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中都有详解,只要掌握了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 就好理解。

    文言文,知识点,高中,基础

    3.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

    文言文基础知识

    (一)高中文言文阅读能力要求

    1.应达到的要求

    能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1)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 C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鉴赏评价 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应熟练掌握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1)重点掌握常见文言实词

    爱 安 被 倍 本 鄙 兵 病 察 朝

    曾 乘 诚 除 辞 从 殆 当 道 得

    度 非 复 负 盖 故 顾 固 归 国

    过 何 恨 胡 患 或 疾 及 即 既

    假 间 见 解 就 举 绝 堪 克 类

    怜 弥 莫 乃 内 期 奇 迁 请 穷

    去 劝 却 如 若 善 少 涉 胜 识

    使 是 适 书 孰 属 数 率 说 私

    素 汤 涕 徒 亡 王 望 恶 微 悉

    相 谢 信 兴 行 幸 修 徐 许 阳

    要 宜 遗 贻 易 阴 右 再 造 知

    致 质 治 诸 贼 族 卒 走 左 坐

    (2)重点掌握常见文言虚词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4.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5.高中文言文语法知识

    一些文言文语法知识,例如使动,状语后置,重要的句式结构 答:同学你好,具体知识如下 文言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的常用句式基本上是相对应的,主要要求同学们掌握判断句、疑问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变式句等五种。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 即今之 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司马光《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 二、疑问句 文言中的疑问句,一般要用疑问代词(谁、何、易、胡、安、孰、焉等)或疑问语气词(乎、欤、耶等)提出问题。

    用疑问代词的,例如: 谁为哀者? (张溥《五人墓碑记》) 独五人之激檄,何也? (同上) 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同上)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韩愈《师说》) 且焉置土石? (《列子·愚公移山》) 用疑问语气词的,例如: 壮士,能复饮乎? (司马迁《鸿门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沟《六国论》) 三、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5.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例如: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省略句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很多省略现象,古代汉语中更为多见。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省略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例如: 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触草木,( )尽死。

    (柳宗元《捕蛇者说》) 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 )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问:“( )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 )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左传·曹判论战》) 2.省略谓语。

    与现代汉语比较,文言中谓语的省略较多见。例如: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同上)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省略宾语。

    有。

    高中文言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