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文言文翻译(《清史稿·汤斌传》的翻译)
1.《清史稿·汤斌传》的翻译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三桥语文网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三桥语文网衢州。
顺治二年,汤斌事奉父亲回到家乡。三桥语文网 九年,中进士,选作庶吉士,又授为国史院检讨。
当时正讨论修《明史》,汤三桥语文网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然而不避讳文天祥、三桥语文网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了好礼、巴颜布哈的建三桥语文网议。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三桥语文网人,不能一概以反叛来记载,应该命令纂修各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
皇三桥语文网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三桥语文网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正三桥语文网值用人之际,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的标准,选择三桥语文网翰林院的官员。
后选到陈(火广)、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三桥语文网马烨曾、沈荃及汤斌共十人。三桥语文网 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当时正在关中用兵,到处征发。
总兵陈德调往湖南,三桥语文网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将他送走,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三桥语文网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
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零都山寨,向汤三桥语文网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要改变计划,三桥语文网连夜奔往南安设防。
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三桥语文网捕获李玉廷。
三桥语文网 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三桥语文网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往跟随他学习。
康熙十七年,皇帝下三桥语文网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钅宏推荐汤斌,考试得一等,授翰三桥语文网林院侍讲,参与修《明史》。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后升三桥语文网为翰林院侍读。
二十一年,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升为唐事府左庶子。二十三年,三桥语文网提升为内阁学士。
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三桥语文网道学者,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
三桥语文网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三桥语文网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三桥语文网观念。”
并赐鞍马一匹、衣料十块、银五百两,又赐亲笔字三幅,说:“现在该远三桥语文网离京城了,打开它,便如同见我的面一样。”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三桥语文网“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三桥语文网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
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三桥语文网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皇上返回时,汤斌跟随到三桥语文网江宁,皇上命他回苏州,赐予亲笔字及狐腋做的绣蟒官服。
三桥。
2.《清史稿·汤斌传》的翻译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三桥语文网
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三桥语文网
衢州。顺治二年,汤斌事奉父亲回到家乡。三桥语文网
九年,中进士,选作庶吉士,又授为国史院检讨。当时正讨论修《明史》,汤三桥语文网
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然而不避讳文天祥、三桥语文网
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了好礼、巴颜布哈的建三桥语文网
议。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三桥语文网
人,不能一概以反叛来记载,应该命令纂修各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皇三桥语文网
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三桥语文网
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正三桥语文网
值用人之际,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的标准,选择三桥语文网
翰林院的官员。后选到陈(火广)、黄志遴、王无咎、杨思圣、蓝润、王舜年、范周、三桥语文网
马烨曾、沈荃及汤斌共十人。三桥语文网
汤斌被派出做潼关道副使,当时正在关中用兵,到处征发。总兵陈德调往湖南,三桥语文网
率领两万人马到潼关后想暂驻,汤斌用计策将他送走,结果队伍到洛阳后哗变溃散。三桥语文网
十六年,汤斌调任江西岭北道。南明将领李玉廷率领部下万人占据零都山寨,向汤三桥语文网
斌表示归降,还没到归降期,而郑成功进攻江宁。汤斌估计李玉廷一定要改变计划,三桥语文网
连夜奔往南安设防。李玉廷因为大兵来到,见有防备,连忙撤退。汤斌派将追击,三桥语文网
捕获李玉廷。三桥语文网
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三桥语文网
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往跟随他学习。康熙十七年,皇帝下三桥语文网
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钅宏推荐汤斌,考试得一等,授翰三桥语文网
林院侍讲,参与修《明史》。二十年,充当日讲起居注官、浙江乡试正考官,后升三桥语文网
为翰林院侍读。二十一年,任命为《明史》总裁官,升为唐事府左庶子。二十三年,三桥语文网
提升为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缺员,朝廷大臣已推举了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三桥语文网
道学者,有的言行不一。我听说汤斌跟随孙奇逢学习,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三桥语文网
汤斌临行时,皇上对他说:“做官应以正风俗为先。江苏习俗崇尚奢侈,应该努力三桥语文网
教化引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成的事,一定要慢慢地进行,使他们改变原来的三桥语文网
观念。”并赐鞍马一匹、衣料十块、银五百两,又赐亲笔字三幅,说:“现在该远三桥语文网
离京城了,打开它,便如同见我的面一样。”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三桥语文网
“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三桥语文网
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三桥语文网
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皇上返回时,汤斌跟随到三桥语文网
江宁,皇上命他回苏州,赐予亲笔字及狐腋做的绣蟒官服。三桥
3.
解释如下
汤斌之欺君,圣祖察之;光地之忘亲贪位,彭鹏劾之,即微论节,其私德已不足表率流俗矣。
现代文是:汤斌欺骗皇帝,圣祖康熙发现了他的罪行;李光地贪恋权位,不守孝道,被彭鹏弹劾;他们的个人品德已经不足以作为普通大众的榜样。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1)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
(5分,划线处各1分,大意2分)(2)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凭借什么(变好)呢?(4分,划线处各1分,大意2分)【小题4】(4分)①恪守孝道;②为人、为官正直;③勤奋好学;④治学严谨。 (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具:具备,引申为记载。
C.宣言:散布消息。 D.黜:消除。
所以选B。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A.动词,参与 / 介词,和。 B.介词,把 / 连词,表修饰。
C.连词,表转折。 D.副词,与“诣”构成所字结构 / 介词,为……所,表被动。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以、亟、得、以…为、赖。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赏析传主的形象特点,可根据传主的言行举止及文中议论性、评价性的语句进行概括。
例如,“前明诸臣有抗节不屈、临危致命者,不可概以叛书。宜命纂修诸臣勿事瞻顾。”
表现了他为官正直的特点,以此类推,从治学、人品等角度概括即可。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参考译文: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明朝末年,农民军攻陷睢州,其母赵氏为保全志节而死,事情记载于《明史•列女传》。父亲汤契祖为避战乱,带着汤斌到了浙江衢州。
顺治二年,汤斌侍奉父亲回到家乡。顺治九年,汤斌考中进士,被选作庶吉士,又被任命为国史院检讨。
当时正讨论编修《明史》,汤斌根据皇上的诏书进言说:“《宋史》在元朝至正年间修撰,却不避讳文天祥、谢枋得的忠诚;《元史》在明朝洪武年间修撰,而同样记载丁好礼、巴颜布哈的节义。顺治元年、二年间,以前明朝的臣子中有为保全志节而宁死不屈、临危献身的人,不能一概以叛逆来记载。
应该命令各修撰大臣不要瞻前顾后,顾虑太多。”皇上将此议下到明史馆,大学士冯铨、金之俊认为汤斌奖励叛逆,代皇上起草圣旨严厉训斥,世祖却特意召汤斌到南苑安慰他。
当时,很多府道缺少官员。皇上认为当前急于用人,应当选拔学问、品行兼优的人,并以学问作为经世济民管理国家的标准,选拔翰林院的官员。
后选到黄志遴等共十人。汤斌考虑父亲年老,以有病为由请求辞官休假。
(后父死,)为父守丧;守丧期满,听说容城人孙奇逢在夏峰讲学,便背着书箱前去跟随他学习。康熙十七年,皇帝下诏开博学鸿儒科取士,尚书魏象枢、副都御史金鋐推荐汤斌,汤斌考试得一等,被授予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
二十六年五月,天不下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此疏下到廷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
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 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
大臣们不讲而小臣却敢讲,我们应该自省。”皇上最终免了董汉臣的罪。
明珠和国柱怨恨,摘录汤斌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认为是在诽谤朝廷。皇上传旨责问,汤斌只是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
左都御史璙丹、王鸿绪等人又接连上疏弹劾汤斌。 恰巧汤斌先前推荐候补道耿介为少詹事,一同辅导太子,耿介以年老多病请求辞官,詹事尹泰弹劾耿介是有目的地请求辞官,并且提到汤斌胡乱推荐,建议革去汤斌的官职。
国柱传言说,皇上将要让汤斌隶属于八旗户籍,正好汤斌带病入朝,精神不振,于是人们在路上互相谈论(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 住在京师的江南人,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
汤斌以孙奇逢为师以后,学习宋代诸儒的书。他曾说:“对事物要穷究其中的道理,如果囿于事物表象而不悟,对事物的了解既支离破碎又不得其本质;如果离开具体事物而又求了解它,实际上是毁掉了自己的视听,同样是虚妄不实的。
”他教育人,认为必须先弄清义和利的界限,慎重对待诚与伪的关系,研究真正的经学、真正的道学;否则将讲论和实践分离成两件事,社会风气又凭借什么(变好)呢?汤斌忠实恪守程、朱之学,同时也不菲薄王守仁。办事身体力行,不崇尚空论,造诣精深。
著作有《洛学编》《潜庵语录》。 雍正时,其牌位准入贤良祠。
乾隆元。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汤
9、B10、A11、B12.①平素听说吴地繁华,如今考察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崇尚繁华,安于享乐,经商的人多,努力种地的人少。
②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敲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③出生后不能一起居住互相照顾,死后又不能抚摩着你的尸体哭诉来表达哀悼。
解析:9。 B(违背)。
10。A(A在;B因为/凭借; C给、替/是;D却/才)。
11。B(“朝中大臣已推荐了合适的人选”有错,原文是“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也无“但”转折之意)12、关键词:①尚虚华,安佚乐,逐末者多,力田者寡②客 击登闻鼓③相养于共居【参考翻译】: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授汤斌为翰林院侍讲。二十三年,江宁巡抚缺员,正值朝廷推举(候选人),皇上说:"现在称为道学的人,有的言行不一。
我听说汤斌操行很好,可以补江宁巡抚。"十月,皇上南巡,到苏州,对汤斌说:"一向听说苏州阀门为最繁华的地区,今日看那里的风土人情,崇尚虚华,安于享受,从商的人多,耕田的人少。
你应当使他们去掉奢侈之习返归淳朴,事事都要追求它的根源,以农业为本,也许可以挽救颓废的风气。"起初,余国柱为江宁巡抚,淮安、扬州二府遭受水灾,余国柱上疏说:"水退之后,田还可以耕种,明年应当照例征收赋税。
"汤斌派人重新查勘,发现水并没有退,即使田已露出水面的地方也无法耕种,上疏奏请废掉先前余国柱的意见。二十四年,汤斌上疏说:"苏州、松江土地狭小,人口稠密,而承担相当于大省百余个州县的赋税,百姓的财力一天不如一天。
恳请将苏州、松江钱粮照征收规程减少一二成。 "淮安、扬州、徐州三府再次遭水灾,汤斌逐条列举免征及救灾事宜,请求动用国库银五万两,到湖广去购米。
不等圣旨颁下,汤斌又奔赴各州县视察救灾的情况。他的上疏到朝廷之后,皇上命令侍郎素赫协助他办理。
常州知府因失察下属而降调,汤斌知道他很廉洁,奏请将他留任。 汤斌命令各州县设立学堂,讲授《孝经》等,禁止妇女游观,胥吏、倡优不能穿裘帛材料的服装,毁掉不健康的作品。
苏州城的西上方山有一个五通神祠,接近好几百年,远近的人都纷纷前往。有一个少妇病了,巫婆就说五通将娶她为妻子,往往都死掉了。
汤斌没收庙里的神像,木头做成的就烧掉,泥巴做成的就沉入水中,并命令各州县再有这样的就全部毁弃,用这些材料修建学堂。二十五年,皇上为太子选择辅导大臣,朝臣中有推荐汤斌的。
汤斌要赴京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满街巷烧香为他送行。 二十六年五月,无雨,钦天监灵台郎董汉臣上疏指责这是由于时事所造成的,语言触及当权者。
此疏下到延臣议论。明珠很恐慌,要自承罪责,只有大学士王熙一人表示:"市井小人胡言乱语.应立即斩首,事情可以完结。
"汤斌后来也到了朝廷,余国柱将这一情况告诉了他,汤斌说:"董汉臣根据诏旨议论朝政.没有处死的理由。 大臣们不讲而小臣敢讲,我们应该自省。
"皇上终于免去董汉臣的罪;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一些言论上报,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
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汤斌自己表示"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处分。
正好汤斌带病入朝,于是传言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哭泣落泪,江甫人住在京师的,要击登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那么回事,才散去。不久,病发,死去,年龄六十一岁。
6.《清史稿》 岳起,
【原文】 岳起,满洲镶白旗人。
乾隆三十六年举人。累擢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五十六年,迁奉天府尹。前官贪黩,岳起至,屋宇器用遍洗涤之,曰:"勿染其污迹也!"与将军忤。
逾年,擢内阁学士。寻出为江西布政使,殚心民事。
值水灾,行勘圩堤,落水致疾。诏嘉其勤,许解任养疴。
嘉庆四年,特起授山东布政使。未几,擢江苏巡抚。
清介自矢,僮仆仅数人,出屏驺从,禁游船声伎,无事不许宴宾演剧,吴下奢俗为之一变。疏陈漕弊,略曰:"京漕积习相因,惟弊是营。
米数之盈绌,米色之纯杂,竟置不问。旗丁领运,无处不以米为挟制,即无处不以贿为通融。
推原其故,沿途之抑勒,由旗丁之有帮费;旗丁之索帮费,由州县之浮收。除弊当绝其源,严禁浮收,实绝弊源之首。
请下有漕各省,列款指明,严行禁革,俾旗丁及漕运仓场,无从更生观望冀幸之心。"诏嘉其实心除弊。
五年,署两江总督。劾南河工员庄刚、刘普等侵渔舞弊,莫澐于任所设店肆运货至工注居奇网利,并治如律。
扬州关溢额税银不入私,尽以报解;核减两籓司耗羡闲款,实存银数报部,并下部议行。六年,疏请浚筑毛城铺以下河道堤岸、上游永城洪河、下游萧、砀境内河堰,并借帑举工,分五年计亩征还,允之。
八年,入觐,以疾留京,署礼部侍郎。会孝淑皇后奉移山陵,坐会疏措语不经,革职留任。
寻命解署职,遂卒。帝深惜之,赠太子少保,赐恤如例。
无子,诏问其家产,仅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故事,旗员殁无嗣者产入官。
以岳起家清贫,留赡其妻;妻殁,官为管业,以为祭扫修坟之资。异数也。
妻亦严正,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往籍毕沅家,暮归,饮酒微醺。妻正色曰:"毕公耽于酒色,不保其家,君方畏戒之不暇,乃复效彼耶?"岳起谢之。
及至京,居无邸舍,病殁于僧寺,妻纺绩以终。吴民尤思其德,呼曰岳青天,演为歌谣,谓可继汤斌云。
[注]:工,治河工地。 (节选自《清史稿》卷三五九,有删节) 【译文】 岳起,姓鄂济氏,满洲镶白旗人。
乾隆三十六年考中举人,经保举授为笔帖式。连续提升为户部员外郎、翰林院侍讲学士、詹事府少詹事。
乾隆五十六年,升奉天府尹。前任府尹贪得无厌,岳起到任后,将房屋、器物全部洗刷一遍,说:"不要沾染那种污迹!"因此与奉天将军相抵触。
过了一年, 岳起被提升为内阁学士。不久,被派出任江西布政使,尽心于民事。
正遇上水灾,出行查勘圩堤,落入水中而患病。皇帝下诏嘉奖他勤政,允许卸任养病。
嘉庆四年,特起用岳起为山东布政使。不久,提升为江苏巡抚,岳起廉洁穿护扁咎壮侥憋鞋铂猫正直,所用僮仆仅几人,外出时不要前后侍从的骑卒。
他禁止歌姬舞女游船卖唱,无事不许宴请宾客、演剧,苏州奢侈的风俗为之一变。上疏陈述漕运的弊端,大致是说:"京城漕米一项积习相传,有些人专门营私舞弊。
至于米数的盈亏,米色的纯杂,竟然置之不问。旗了运粮,无处不以米作为挟制,也就造成无处不以贿赂换来通融。
追究其原因,沿途的刁难,在于旗丁有帮费;而旗丁能够索取帮费,在于州县有超过额定的征收。革除弊端应当断绝它的根源,而严禁多征,这是断绝弊端根源的根本。
请命令有漕运任务的各省,列出条款逐项指明以往的弊端,严行禁革,使旗丁及漕运仓场,没办法再有奢望、抱有侥幸的心理。"皇帝下诏嘉奖他实心革除积弊。
常州知府胡观澜勾结盐政征瑞的仆役高柏林,向百姓派捐修江阴的广福寺。岳起上疏说,胡观澜、高柏林虽然被罢官,还不足以服民心,请求将派征的二万余串钱责成二人分摊赔偿,用来修苏州官塘石路、桥道。
丹徒知县黎诞登暗示当地士绅列其政绩上报,要求保留官职,实际上此人并不称职,因此,岳起弹劾罢免了他。 五年,岳起代理两江总督。
他弹劾了南河工程官员庄刚、刘普等侵吞公款,营私舞弊;莫氵云在任职之地设店铺,运货到工地以屯积奇货而获利;几人一起按律治罪。对扬州关超出定额的税银,岳起并不纳入私囊,而是全部上报送京;又核减两省布政司耗羡中的空余款额,将实际存留的银数上报户部;这两项内容均下到户部讨论后准予实行。
六年,上疏申请疏通、修筑毛城铺以下黄河河道及堤岸,上游水城洪河、下游萧县、砀山境内的拦河堰,并借公款动工,分五年摊入地亩征收偿还,皇上批准了这一意见。 八年,岳起入京朝见皇上,因病留在京城,代理礼部侍郎。
正值孝淑皇后安葬于陵墓,因会奏折内措辞不妥,革职留任。不久命免去代理的礼部侍郎,随即病故。
皇帝深切地惋惜他,赠太子少保衔,按原职给予赏赐和抚恤。岳起没有儿子。
皇帝了解他的家产,方知仅有房屋四间,田七十六亩。按照以往惯例,八旗人员去世后没有继承人的,其财产归公。
皇上因岳起家境清贫,将这点财产留下赡养他的妻子,如果妻子死了,便作为官府代管产业,用来作为祭扫、修整坟墓的费用。这是特殊的待遇。
岳起的妻子也很严厉正派。岳起为巡抚时,一日亲自到毕沅家没收其财产,晚上回家后,喝酒稍有些醉意,妻子正颜厉色地说:"毕公因沉于酒色,没有保住家产,你难道不考虑以此为戒,还要再效仿他吗?"岳起向她认。
7.汤斌“清朝第一清官”之说是无稽之谈
根据历史考证,汤斌在整个清朝历史典籍中根本找不出“天下第一清官”的记载。
只是现代这个叫高阳的台湾人编了一本叫《清官册》的小说,他在小说里说汤斌是“大清王朝第一清官”。于是人们就以讹传讹,有了汤斌是“清官册上第一名”的说法。
实际上在清代历史上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清官册”,汤斌是“天下第一清官”的说法更无从考稽,不过是小说语言而已。 在清代大臣和皇帝的评语中,也找不到汤斌是“天下第一清官”的任何记载。
一些学者指出汤斌的《明史稿》涉嫌抄袭方象瑛所撰的明史稿,“如方象瑛所撰稿多与汤斌所撰者相同,因汤斌为总裁,可能(利用职务之便)删改方稿入之潜庵史稿中。 ……且其所撰,与汤潜庵拟稿相比,皆较简单,以知汤稿实为增改之作。
凡此皆据李氏(晋华)《纂修考》之言。(中州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刘节编著《中国史学史稿》) 雍正十年(1732年),汤斌入祀“贤良祠”。
这时正处于满清“文字狱”酷烈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强化在思想领域的统治,企图通过暴力手段,来扑灭汉族人民的反抗意识,将吕留良开棺戮尸,大批汉人遭到逮捕迫害。 吕留良是与汤斌同时代的明末清初知名理学家,但与汤斌不同的是在明亡后誓死不仕清朝,隐居山林,落发为僧,并锐意著述,曾有诗句“清风虽细难吹我,明月何尝不照人”而引起满清统治者的仇恨。
而汤斌是率先入仕满清政府的汉人高级知识分子,并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行满清所倡导的文化政策,曾在江苏以“扫黄”的名义封杀坊间出版物等反清言论,所编修的《明史稿》也符合满清统治者的口味。 清政府为了强化“文字狱”的成果,去世45年后的汤斌又被雍正皇帝树立为榜样表彰并入祀贤良祠。
清朝经过“文字狱”的大肆封杀和血袭,只有象汤斌、杨名时之类绝对臣服并全心全意为之歌功颂德的少数汉人才得行其道。明清之际,汉族典籍饱经满清禁毁、抽毁,留下了满目疮痍的惨状,而满清典籍,则多借重修之名予以删改。
因此,面对史事,检索典籍,则往往不是阙如,就是片面,甚或歪曲。因此鲁迅一言道破,天下后世若披览《四库全书》之类,“永不会觉得我们中国的作者里面,也曾经有过很有些骨气的人”。
当今学界躁急浮华,迎合功利,于中国历史有“戏说”、“谩说”、“歪说”等等,不一而足。 不仅缺乏学术责任,也同时缺乏应有的社会道德责任。
如在国家重修《清史》之际,就有人提出要肯定吴三桂降清,貌似学术“创新”,而实为解构中华民族的道德体系,这种理论发展下去的结果就是为汪精卫等“曲线救国”人士平反。纵观世界各个国家,不仅日本和俄罗斯,就连美国这种高度民主和重视个体生命的国家,在涉及民族和国家根本利益的立场上都是绝对强硬和严格的,这是作为一个好人的道德底线。
“肯定吴三桂降清”的言论不仅与国家现行的道德水准要求相去甚远,而且亦将沦丧中华民族千百年得以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痛定思痛,可以想象,在中华民族的各个朝代都腾跃过鲜活的生命和铮铮铁骨,绝非现在的影视界所充斥睁眼就能看到的所谓的“康乾盛世”才存在过。
值得一提的是,汤斌、于成龙等作为当时汉族高级知识分子的代表,率先应招入仕满清,一改当时宿儒大家不仕清朝的先例,再加上汤斌所参修的《明史稿》也比较符合清朝后来“文字狱”打压汉民族文化政策的要求。所以汤斌被后来的清朝统治者刻意树立为大儒高官的后世楷模令汉人效仿,以期达到从根本上收拢汉人的政治目的。
而与他同时代的顾炎武(1613—1682)、黄宗羲(1610年—1695年)、万斯同(1638~1702)、朱之瑜(1600~1682)等人则都是些学以致用的抗清名士,与这些高尚民族气节的义士相比,汤斌的理学就显得生命力不足,难以致用了。而且汤家也是受过明代国恩的世家旧族,其本人所受的基础教育也是在明代进行的,从这种民族大视野来看汤斌的思想里是有投机生存意识存在的,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膜拜效仿。
近代邹容在《革命军》一文中说:“人中虽贤如杨名时、李绂、汤斌等之驯静奴隶,亦常招谴责挫辱,不可响迩”,可见虽贵为“驯静奴隶”,但仍要遭受满清统治者的歧视。从清朝长达近三百年的统治史看,服务于清朝统治者的臣子与统治者的关系并不能等同于中国传统意义上“君”与“臣”的关系,唯唯诺诺,更象是“奴才”和“主子”的关系,就连满、汉官员的比例和权重配置比历史上各个朝代都悬殊得惊人。
这对于今天需要重塑民族自信心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人来说是需要有所认识和警醒的,是值得反省的深层次问题。 《汤斌墓志铭》现保存在商丘市博物馆内,由其乡人田兰芳撰文、吴学颢篆刻,两人都是平民儒者,层次和级别显得比较低,似乎不符合御祭御葬的体例和标准,可见汤斌去世前后的地位和影响力并没有后来所刻意宣传拔高的那样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