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书张兴世传文言文(文言文翻译宋书.张兴世传)
1.文言文翻译 宋书.张兴世传
兴世字文德,竟陵郡竟陵县人。
本来单名张世,太宗加一个字,改为双名兴世。年少时家中贫穷,南郡宗珍之任竟陵郡太守时,兴世投靠他当门客。
明朝末年,张兴世担任龙骧将军,率领水军,在赭圻抵御南方叛贼。当时叛贼屯兵鹊尾,双方相持不下。
张兴世建议说:“叛贼占据上游,兵力强盛,地势优越。我军虽然如今与敌兵相持力有余,但克敌制胜则力不足。
现在如果派出数千名士兵,暗地里开往敌军的上游,凭借险要之地坚守,见机截断敌军,将使他们头尾难以照应,进退犹疑受阻。同时中游一旦受到梗阻,敌军的粮运自然困难。
克敌制胜的奇计,没有超过这一计的了。”沈攸之、吴喜都赞同他的计谋。
兴世想率领本部军径往攻取大雷,可是朝廷各路大军没有完全集结,而本部军人少,不够分布。正逢薛索儿被平定,太宗命张永率步骑兵五千人留守盱眙,余下二万人马全部派去南征。
不久,又平定了山阳,征召阮佃夫所统率的各路军,都回来参加讨伐南贼,所有各路军队大量集结。于是分出七千名战士配属兴世,兴世就命令所部乘小船沿长江 逆水而上,不久又转头回来,在一两天中,总是一再如此,使贼人轻视而不加防备。
刘胡 得知张兴世想占据上游,嘲笑他说:“我尚且不敢越过他们往下游攻取扬州,张兴世这人是什么东西,想要轻易地占据我的上游!”兴世对攸之等人说:“上游只有钱溪可以据守,地势既很险要,江面又很狭窄,距离大部队也不远,策应赴援没有困难。同时此处江 水有漩涡暗流,上水船往下一定要停泊,岸边有横浦港,可以隐藏大小船只,两三只比较好。”
于是乘夜渡过湖口,来到鹊头,又再回船往下游来迷惑敌人。当夜四更天,正逢有风,依旧举帆直向上游。
刘胡 也派遣各军在长江 东岸与张兴世的船平行而上。兴世夜晚时在景江 浦住宿,岸上贼人也停止前进。
他在当夜暗地里派黄道标带领七十条小船,径往占领钱溪,营建城寨防守。次日早晨,兴世同他的部队都在钱溪聚集。
过了一夜 ,清晨时刘胡 亲自率领水兵、步兵二十六营来进攻。将士们将要迎击敌人,张兴世禁止他们说:“贼兵虽然来了,但距离我军还很远,他们士气旺盛,射箭很急,箭射得急就容易把箭用完,士气旺盛也容易衰竭,这就是从前曹刿能打败齐军的缘故啊!”他命令将士不得妄自行动,照旧营建城寨。
不久,贼军渐渐逼近,贼船进入江 中涡流,张兴世就命令寿寂之、任农夫率领数百名勇士攻击他们,各军相继跟上,刘胡 部队于是战败而逃,有数百人被斩首,投水而死的很多,刘胡 收回部队向下游撤退。元徽五年,因病重调任光禄大夫。
顺帝升明二年死去,死时五十九岁。
2.麻烦翻译下宋书的一个选文
刘穆之字道和,是东莞莒人,世代居住京口。
起初担任琅琊府主簿,及武帝攻克京城,向何无忌要一个府主簿,无忌向他推荐了刘穆之。武帝说:“我也了解他。”
于是就立刻快马征召他。穆之跟从武帝平定建邺,各项重大决定,都是在匆忙之中和穆之在短时间内定立,于是穆之便动不动被武帝询问。
穆之也竭尽自己的忠诚,没有什么遗漏与隐瞒的。当时晋朝纲纪宽纵松弛,法令制度不被执行,大族豪门,依仗权势欺凌别人放纵自己,又加上司马元显发布的政令违背常情,桓玄制定的法令繁多。
刘穆之根据实际情况仔细考虑.随时调整纠正,不满十天,不良风气改变过来。跟从广固远征抵御卢循,常在元帅帐幕之中出谋划策。
刘毅等人嫉恨他,常常随口指责他权势太重,武帝却越来越信任并依赖他。穆之对于自己在外面的所见所闻,不管大小一定向武帝禀告,即使是民间的笑谈之语,也都详细地告诉武帝。
武帝常把从民间得到的秘密消息说出来显示自己的耳聪目明,这都是由穆之所提供的。他又喜欢与客人交游,家中坐客常满,他便在中间安排人作为自己的耳目,所以朝中与民间的种种不同情况,穆之没有不知道的。
即使是夫妻与家长里短之事,也都向武帝陈秦没有什么隐瞒。有人因此而讥讽他,他说:“我蒙受皇上恩德,从道义上讲不应有什么隐瞒的,这也是当年张辽告关羽要反叛的原因。”
武帝的举动作为,穆之都要加以监督,武帝的书法平常就比较拙笨,穆之说:“这虽然是小事,然而你所写的字将会传向遥远的四方,希望您稍微再注意一些。”武帝不能注意,又因为天生如此,一时改正不了。
穆之就说:“您只管放开笔写大字,一个字写满一尺也没什么不妥。写大了以后有足够的包容,并且那气势也壮美。”
武帝听从了他的话,一张纸写不到六七个字便满了。武帝西对刘毅,让诸葛长人留守府中,怀疑他难以独当大事,便留下穆之辅助他。
授子穆之建威将军之职,并为他安排辅佐的官吏,给他一定的权力。长人果然有谋反之心,然而犹豫徘徊拿不定主意是否举事,穆之说:“皇上溯流而上,讨伐逆贼,把老母弱子托与你,如果有一点不尽心之处,怎么会容忍。”
长人心中才稍稍安定,穆之也充分地做好了准备,长人对他的亲信说:“贫贱之时常想富贵,富贵了就一定会踏上危险的地步。今天就是想再当平民,也是不可能的了。”
武帝回来,长人伏法,穆之被进封为前将军。 穆之在内总揽朝政,对外能为军队提供帮助,能迅捷地做出决断,并无耽搁延误。
四方的宾客聚拢而来,向他提出多样的申诉要求,来自于朝内外询问禀报的人,站满了台阶房屋。他能眼中看着文书,手中写着书笺,耳中听着话语,口中说着应酬之话,不会相互干扰,都能很好地处理好。
一有空闲时间就亲手写文章,博览群书,校时审订典籍。
3.文绣被围三载,外无缓军,士卒为之用命,这句话是出自哪个文言文
事见
《宋书·沈文秀传》;文秀被围三载,外无援军,士卒为之用命,无离叛者,日夜战斗,甲胄生虮虱。五年正月二十四日,遂为虏所陷。
《资治通鉴·宋纪十四》:沈文秀守东阳,魏人围之三年,外无救援,士卒昼夜拒战,甲胄生虮虱,无离叛之志。乙丑,魏人拔东阳,……锁送平城。
沈文秀早年历任抚军参军、钱唐令、武康令、尚书库部郎、建康令、南录事参军、射声校尉。前废帝继位后,出任建威将军、青州刺史,并劝沈庆之行废立之事,但被沈庆之拒绝。不久,前废帝被杀,宋明帝继位,沈文秀则起兵响应晋安王刘子勋,兵败后向北魏求援,但不久便重新归顺朝廷,并抵挡前来援助的魏军,结果被围在城中三年,最终城破被俘。后来,沈文秀被北魏任命为平南将军、怀州刺史。
沈文秀被围困在东阳三年,外无援军,将士日夜战斗,盔甲上都生出了虱子,但是却没有一人叛离。469年(泰始五年)正月二十四日,东阳城破,沈文秀被魏军俘虏,后与长史房天乐、司马沈嵩被送往平城。
4.《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翻译
“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
这是选自《南史?裴子野传》)的
六、(06泰安市期终统考题)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裴)子野字几原,生而母魏氏亡,为祖母殷氏所养。少好学,善属文,仕齐为江夏王行参军。梁天监初,尚书仆射范云嘉其至行,将表奏之,会云卒不果。久之兼廷尉正,时三官①通署狱,子野尝不在,同僚辄署其名。奏有不允,子野从坐免职。自此免黜久之,终无恨意。后为诸暨令,在县不行鞭罚,人有争者,示之以理,百姓称悦,合境无讼。初,子野曾祖松之,宋元嘉中受诏续修宋史,未成而卒,子野常欲继成先业。及齐永明末,沈约所撰《宋书》称“松之已后无闻焉”。子野更撰为《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多善,而云“戮淮南太守沈璞,以其不从义师故也”②。约惧,徒跣谢之,请两释焉。叹其述作曰:“吾弗逮也。”兰陵萧琛言其评论可与《过秦》、《王命》分路扬镳。于是吏部尚书徐勉言之于武帝③,以为著作郎。普通七年,大举北侵,敕子野为《移魏文》,受诏立成。武帝以其事体大,召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集寿光殿以观之,时并叹服。武帝目子野曰:“其形虽弱,其文甚壮。”俄又敕为书喻魏相元叉。其夜受旨,子野谓可待旦方奏,未之为也,及五鼓,敕催令速上。子野徐起操笔,昧爽便就。乃奏,武帝深嘉焉。子野为文典而速,不尚靡丽,制多法古,与今文体异。或问其为文速者,子野答云:“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子野在禁省④十余年,默静自守,未尝有所请谒。无宅,借官地二亩,起茅屋数间,妻子恒苦饥寒,唯以教诲为本。末年深信释教,终身饭麦食蔬。中大通二年卒。赐谥贞子。
翻译如下参考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出生时母亲魏氏就亡故了,被祖母殷氏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出仕齐任江夏王行参军。梁武帝天监初年,尚书仆射范云赞许他极好的品行,将要上表举荐他,恰因范云去世而没有结果。过了一段时间,他兼任廷尉正,此时,廷尉三官共同签署一项管理监狱的法令,子野曾不在场,同僚就自作主张地将他名字签上,上奏后皇帝不同意,子野也受牵连获罪免官。从这次免除后,长期没有官职,但他始终没有怨恨之意。后来,他出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宋史,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在他修撰的《宋书》中声称“松之以下,裴氏家族就再也没出过什么人才了”。子野接着修完《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宋略》记载“宋孝武帝杀淮南太守沈璞,是因他不响应讨逆义师。”沈约读后害怕了,赤着双脚到子野处谢罪,请求双方都摈弃仇怨。沈约赞叹子野的著作说:“我不及他啊。”兰陵萧琛评价子野书中的史论,认为与贾谊的《过秦论》、班彪的《王命论》不分高下。于是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梁武帝普通七年,大举北伐,武帝命子野作《移魏文》,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因为此事关系重大,召来尚书仆射徐勉、太子詹事周舍、鸿胪卿刘之遴、中书侍郎朱异在寿光殿汇集,共同观看文稿,当时都一并叹服。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子野写文章既典雅又神速,不尚靡绮骈丽,文体效法古人,与当时风行的文体不同。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室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晚年深信佛教,终身吃麦饭素菜。于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去世,皇帝赠谥号贞子。
5.文言文两脚书橱的翻译
两脚书橱
【原文】
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厨也。”——《南史·陆澄传》
澄当时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南齐书·陆澄传》
【译文】
陆澄在当时被人称为大学者,(他)读《易经》三年,(还是)不能理解其文意,(后来又)想写《宋书》最终(也)没有写出来。王俭嘲弄他说:“陆(澄)先生,是两脚的书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