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常考点(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1.文言文知识点应该是哪些?

    文言文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分类 翻译方法 例子 名词动用 前加动词 一狼洞其中(打洞) 前加介词后加动词 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 另外动词替换 舍于其址(盖房子) 名词作 状语 表形状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 表态度 像对待…一样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表方位 在…,从…,向… 孔子东游(向东) 表时间 每…,在… 岁赋其二(每年) 表工具 用…,乘… 辇来于秦(乘车) 表处所 在… 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 形容词 作动词 状语对译法 敌人远我(远离) 补语对译法 火尚足以明也(照明) 动词替换法 私我也(偏爱) 形容词作名词 形容词+的+名词 劳师以袭远(远方的国家) 使动 名词使动 使…成为什么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成为王) 动词使动 让…做什么 臣活之(使…活下来) 形容词使动 使…变得怎样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变得愚蠢) 意动 名词意动 把…当作…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 形容词意动 认为…怎样 成以其小,劣之(认为…不好) 文言文翻译技巧 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综合考察。

    其翻译原则主要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某些词该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如“商君佐之”的“佐”就按其意义翻译成“辅佐”即可。 2.解释和翻译有相当距离,不能简单地把解释当做翻译。

    这种情况,应按这一词在句中所指的意思来译。如:“焚百家之言”的“言”当释为“言论”、“学说”,但这样的解释不能作“焚”的宾语,根据文意,这里应译为“记载言论的著作”。

    3.要恰当处理一些修辞格。是比喻的,要翻译成“像……什么”,或直接译出比喻的本体;是借代,只把所代的事物写出就可以;是委婉说法的,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来译就可以了。

    4.各类专有名词和各个领域中的习惯用语译时要注意。凡属专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可不译。

    各种领域中有一系列的习惯用语,如官场中的“下车”、“视事”、“乞骸骨”等,可按现在的说法译出。 5.句子一些省略的成分,有时需补出。

    如“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不内”后省了宾语,可补出。 6.一些文言句子的语序,有时必须改变。

    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译出。 7.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浓缩。

    如“怀敌附远,何招不至?”就应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这类句子言简意深,如翻译时不扩充,就难于把意思表达清楚。有的句子为了某种需要,故意用繁笔,遇到这种情况,只译出意思即可。

    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古文翻译八法 古文翻译是对古汉语知识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试卷上,加大了文言文的主观题,体现着新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的要求。如何做好文言文的翻译呢?准确、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没有语病;能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力求做到文笔优美、生动、富有表现力是文言文翻译的标准。

    笔者根据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八种方法。 一、加。

    即加字法。在单音节词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一) 单音节变双音节。如: 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项脊轩志》) 译文:前面开辟了四个窗子,障壁围着院子(或“绕着院子砌上围墙”)。 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译文: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起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二) 同形异义词取古义。

    如:(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赤壁之战》)(2)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3)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廉颇蔺相如列传》)(4)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久已疲。

    (《赤壁之战》)上述四例中,(!)“妻子”,今义指男子的配偶,即爱人(女方);古义为妻子和儿女。(2)“绝境”,今义指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义为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宣言”,今义是表示政见的公告或声明;古义指公开扬言。(4)“不过”,今义为转折连词,古义是不超过的意思。

    二、减。对于“偏义复词”,就是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翻译时,要将“陪衬意”去掉。如: (1)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2)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3) 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孔雀东南飞》) (4) 备盗之出入也。(《鸿门宴》) (5)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论积贮疏》) (6)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1)“利害”只有“害”的意思,没有“罚”的意思;(2)“异同”只有“异”的意思;(3)“作息”只有“作”的意思;(4)“出入”在课文中只有“入”的意思;(5)“饥穰”只有“饥”的意思;。

    语文初三文言文常考点,初中文言文考点,高考文言文考点

    2.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文言文,考点

    3.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4.高考文言文考点有哪些

    一、考纲要求 对于文言文阅读,考试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如下:1.理解 B (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2.分析综合 C (1)筛选文中的信息 (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要点解说 要点1:理解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要点解说】“常见文言实词”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古今词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实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附录的120个实词是主要考查对象;根据“考题在课外,知识在课外”的原则,课本内的重点实词是考查的重点。

    “在文中的含义”指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不只考查文言实词知识,还要考查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涉及的主要考点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文言现象,考生要能够根据具体的语境对其作出正确、合理地推断与解释。

    要点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有两个具体要求:一个是“常见”,一个是“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所谓“常见”是指《考试大纲》中明确的常见文言虚词18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所谓“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指虚词的含义(即“意义”)及其在句子中的词性或在句子中承当的成分等语法功能(即“用法”),另一方面是指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即“在文中”)辨别推断,而不是靠死记硬背。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就此考点单独出题考查,但具备此种能力不仅对疏通文意、读懂文章有很大帮助,对准确翻译句子更为重要,因此不能忽视。

    要点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关键点是“与现代汉语不同”,这表明本考点考查的着眼点在于文言文与现代汉语的差异性上。《考试大纲》明确规定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等文言句式,需要掌握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

    新课标全国卷虽未对这几种文言句式专门设题,但在翻译句子一题中却可能涉及,不仅如此,熟练掌握这几种句式,也有利于理解文意;至于词类活用现象,除了在翻译句子中可能遇到外,还可能出现在对文言实词含义理解的考查中。要点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要点解说】本考点的要求有二:一是正确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某一个句子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语气等方面对这个句子作深入地分析。翻译句子,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文言句子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合乎逻辑的白话文,做到语意准确、文从字顺、规范明了。

    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与关键,务必高度重视。要点5:筛选文中的信息 【要点解说】本考点要求考生对文章进行有目的的阅读。

    所谓“文中的信息”,一般是指选文中反映人物思想品格、个性气质、和行为举止等方面的语言材料。所谓“筛选”,是要求考生根据一定的要求或指向,划定区间,从某一角度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辨别和判断,选出符合要求的主要信息,去除次要和冗余信息。

    它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能筛选出与题目要求吻合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要点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要点解说】本考点考查的是在筛选信息的基础上对文章材料和思想更进一步的理解能力。

    所谓“内容要点”,就新课标全国卷所选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史传类)来说,主要包括人物的基本情况、主要事迹、影响以及对人物的评价等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人物的事迹。所谓“中心意思”指的是人物身上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是要求考生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辨析筛选主要信息,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并据此准确概括人物所具有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要点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要点解说】“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史传作者在记述某一人物时所体现出的自己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

    史传作者对人物的这种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一般隐含于对所述人物一生主要事迹的叙述中,因此,“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首先要梳理分析把握人物的主要事迹,然后从中概括出人物的精神品质、道德情操,最后据此判断作者对人物的褒贬态度或爱憎感情。需注意的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必须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为依据和基础,因此,对这两个考点的考查一般是不能分开的。

    5.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

    问女何所忆?蛐②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何(奚)以……为:反问语气,但手熟尔。

    (《卖油翁》) ●宁……乎:问女何所思,译为“恐怕(莫非)……吧”。(《马说》) ●与其……孰若……:表反问语气?(《愚公移山》) ●其……其……,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如,相当于“不是……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助于理解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下面我们列出文言文中较为常见的固定句式。 ●何……之有,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哪比得上……”。

    如:与其坐而待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哉):表反问,译为“难道……吗”。如:①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木兰诗》) ●如……何,若……何?(《岳阳楼记》) ●但(惟)……耳:只不过……罢了。如:无他,奈……何:都是表示疑问的句式,可译为“把……怎么样”“拿……怎么样”“对……怎么样”如:表猜度语气:表示“与……相比,谁……” 所谓固定句式,是文言文表达中的一种习惯用法、王屋何:表选择:是“所……(者),(为)何”的主谓倒装,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

    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何所……,如太行。了解常见的固定句式,相当于“是……还是……”。

    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何”并不是宾语,而是宾语的定语。如:宋何罪之有?(《公输》) ●不亦……乎。

    如:表反问,相当于“为什么要……呢”“哪里用得着……呢”。如:是社稷之臣也:览物之情,得无异乎,顾(独)……乎(邪,“何……”是它的宾语。

    可译为“有什么……呢”。特别注意:表选择,其中“之”字是助词。

    如,相当于“所……的,是什么”,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孰与……?(《论语·学而》) ●得无……乎。

    6.初中文言文知识归纳

    在古汉语词汇中,实词占绝大多数,所以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是正确阅读文言文的关键,也是中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文言实词的重点是理解文言实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

    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止有剩骨”(《狼》)中,“止”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只”。又如“满坐寂然”(《口技》)中,“坐”是通假字,其本字为“座”,初中课本中涉及的通假字,大约有六十个,我们列表把它们集中起来记忆。通假字的读音要按其本字的读音来读,如“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读作“pī”,通假字的意思也要按本字理解,“被”作“穿着”解释。

    (二)一词多义。

    文言文中有些字词根据语言发展的规律,应用范围有所变化,同样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意思,在那个句子中又是另一个意思。要读懂文言文必须了解一个词的多种含义,以便确定其在具体句子中的含义。因此,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一定要心中有数,平时要多留意和掌握常见实词的一词多义现象。

    例:1. 以为妙绝(极) 群响毕绝(消失)

    2. 朝服衣冠,窥镜(早晨) 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朝拜)

    (三)古今异义。

    语言,特别是它的词汇,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随着时代的变化、历史的变迁,古今词汇及其意义有了明显的差异,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了解古今词义的变化,掌握常用实词的变迁情况,对于读懂文言文是有极大的帮助的,古今词义变化有下列几种情况:

    1. 词义扩大。“再”古义为“第二次”,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现在的意思不仅指第二次,还指几次以上或重复与继续,使用范围扩大。

    2. 词义缩小。“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在古代包括“妻子和儿女”。现在只表示“男子的配偶”,词义范围变窄了。

    3. 词义转移。“涕”在古义中指“眼泪”,如“汪然出涕曰”,现在则专指“鼻涕”。词义出现了转移。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其词性,这是文言实词的词类活用现象。在平时的学习、朗读过程中,要把握这种语言现象,一般有下列几种情况:

    (1)名词活用为动词。“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蹄”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作“用蹄子踢”理解。

    (2)动词活用为名词。“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醉翁亭记》)“提携”本为动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用手搀扶的小孩”理解。

    (3)形容词做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本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作“险峻的大山”理解。

    由于《中考说明》规定“不考查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故初中生对这一内容稍作了解即可。

    文言文常考点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