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佛教金典语言(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

    1.搜集论语,道家佛家等古文的经典语录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 谢谢大家!

    瞎翻翻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善恶之分洞若观火,心知敬畏,不会蓄意触犯,终能诸事顺遂,没有忧虑。

    故世有福,念思绍行,善致其愿,福禄转胜。

    ——所以世代有福,身体力行,秉持修为,为心中所修执着以求,福禄寿喜兼得。

    信善作福,积行不厌,信知阴德,久而必彰。

    ——心有善念,行德性,不以恶小而为之,心知生有阴德,因果报应,终归得报。

    常避无义,不亲愚人,思从贤友,押附上士。

    ——平素为人,远小人,避愚昧,言行必效仿贤德之士,大德尚贤之人为友。

    喜法卧安,心悦意清,圣人演法,慧常乐行。

    ——心澄明,寝食安,没有任何忌惮、忧虑,循圣人行事,身体力行而自得其乐。

    仁人智者,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间。

    ——仁义之人、明慧智者,常斋戒修身,如群星拱月,光耀世间。

    为善则得善、为恶则得恶。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有识堕胞胎、恶者入地狱、

    ——为善有识者,死后转入轮回,恶者打入地狱。

    行善上升天、无为得泥洹。

    ——行善者有为者,死后升天极乐,无为而修者,死后得涅盘。

    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

    ——不在天上、不在水里、不在山石草木之间。

    莫能於此处,避免宿恶殃。

    ——既入此轮回法道,善恶终有报。

    吉祥品者,修己之术,去恶就善,终厚景福。

    ——吉祥品,是自我修为的方法,能远离恶性、行善积德,终能福泽绵厚。

    佛教,文言文,语言

    3.[求翻译] 古文佛教经典! 谢谢大家!

    这是一则禅门公案,所用非古文,而是当时的大白话,古人说话也都是白话文,但和今天还是有一定的差异。

    依个人理解大致说明一下:

    一天,院主(【(职位)又名寺主。禅家监事之旧名也,今之监事,古称院主或寺主。院主之名,以住持之称号既滥,故改为监事云(住寺为一山之主)。释氏要览下曰:‘监寺会要云:监者总领之称,所以不称寺院主者,盖推尊长老。’——《佛学大辞典》丁福保 编】)请师(根据后文云岩禅师的出现,此应为百丈怀海禅师)上大堂。僧众们刚刚聚集。怀海禅师(沉默)良久便回到了方丈室把门关好。

    院主追逐在他后面说:和尚(指怀海禅师)答应某甲(这里应该是院主自称)上大堂(讲法),为什么却回到了方丈室。禅师说:院主啊,讲经(或精通经文)的有经师,讲论(或精通论著)的有论师,讲戒律(或精通戒律)的律师。又怎么能怪得我老僧人(不讲法呢)。

    怀海禅师问云岩禅师:做什么呢。

    云岩说:担屎(个人理解为“挑粪”,可能不对)。

    怀海说:那个[渐/耳](此字上渐下耳,这里念ni,第三声,语气词,相当于“呢”。就是“那个呢”)?【注:“那个”暗指佛性,佛门禅宗有“说佛一字漱口三天”之说,就是怕人执着在语言文字上,所以禅堂很少佛像,祖师们也很少说“佛”一类的词。】

    云岩说:在。【我的佛性在啊。】

    怀海说:你(这么)来来去去为的是谁?【你这么生生死死或是指修行到头来为的是谁啊?】

    云岩说:替他(“他”应指佛性)东西。【此句我不甚解,见谅。】

    怀海说:为何不叫上他一快行动(或一快走)呢?

    云岩说:和尚你不要诽谤他。【佛性无形无相,非关语言文字,不可宣说,又何谈一起伴行呢?有的话岂不又着在形象上?】

    怀海说:不配合(或融洽)那怎么道来?【此句不甚解。】

    云岩说:此话怎讲?

    怀海说:(你)还曾担负着(他)吗?【你还在担负着佛性这个东西吗?】

    怀海禅师坐位下手有个僧人问:兀兀地(1.高耸的样子,不符合。2.静止的样子。3.昏昏沉沉的样子。4.勤勉的样子。后三种可能是“兀兀”之意,具体是哪个不太清楚,比较抽象。)思量(想)什么呢?【僧人问怀海,你这个样子在想什么呢?】

    怀海说:思量个不思量的。【思量“不思量”。】

    僧人又说:“不思量”的东西如何思量?

    怀海说:非关思量。【“非思量”不是“不思量”,“不思量”还是有个思量在那里,“非思量”是指已经不涉及思量的问题。个人这么认为。】

    僧人问:学生我(或学佛的我)打算回到故乡时如何?【“故乡”不是真正的家乡,是暗指法界自性,即是说,我见到本来面目(见性)时是什么样呢?】

    怀海说:……(省略)【作见本来面目也没什么稀奇可得,不要着相。个人理解。】

    僧人说;要是那样的话,我就不回归本来面目了(回归本性了)。

    怀海说:你却需要(或应该)回去。你要是归家稳坐见性成佛,我给你看个休粮方(不解,省粮的方法?呵呵。)

    僧人说:请(说)。

    怀海说:……【动禅机了,不解何意,可能是让你在听不明白之时疑情顿起之时彻见本来面目。】

    僧人问(怀海):如何才是涅盘啊?

    怀海说:你没开口时叫做什么?【见性直指!别说说话,就是你一张口,就去佛远矣,真正的佛陀妙法,非关语言文字,你让我说个什么?说来说去还是佛性边上的事,不是真见性。】

    怀海禅师看见遵布衲(一位禅师?鄙人不太清楚)在洗佛(像),于是问:这个(佛像)由着你洗,(你)还洗的那个(自身的佛性)吗?【佛像是有形有象的佛,可以把握他,众生的自性佛无形无相,怎么去捕捉呢?】

    以上均属末学个人之见解,有遗漏和不周之处,还请各位明眼人指正,补充和修改,这厢有礼。

    建议:问着若是学佛,还应准备好《佛教大辞典》或《佛学大辞典》抑或《佛光大辞典》,网上电子版的也有。好要准备《古汉语词典》,有一定的帮助。禅门公案,多古代白话文记载,多口语,不可按文言文法死扣。

    4.能给一点佛学或者禅学的语录么 要文言文那种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楞严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疑物,何处染尘埃。

    5.求佛教经典语句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经典七: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八: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九: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十: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经典十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应作如是观 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造塔功德经》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杂阿含经》第262 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金刚经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金刚经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楞严经》卷6 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 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

    生灭变异。虚伪无主。

    心是恶源。形为罪薮。

    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佛说八大人觉经> 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杂阿含经卷二 佛告阿难。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楞严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阿弥陀经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

    ——《楞严经》 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大宝积经第91卷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楞严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曰: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问曰:“人为何而活?” 佛曰:“寻根。”

    问曰:“何谓之根?” 佛曰:“不可说。”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

    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

    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文言文佛教金典语言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