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活文言文翻译(文学:翻译文言文《大学(四 五 六 七)四原文:康诰》曰:爱问)
1.文学:翻译文言文《大学(四、五、六、七)四原文:康诰》曰: 爱问
(五)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汤之,《盘铭》(1)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2)《康诰》曰:“作新民。”(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传2)【注释】 (1)汤:即成汤,商朝的开国君主。
盘铭: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 。这里的器皿是指商汤的洗澡盆。
(2)苟 :如果。新:这里的本义是指 洗澡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行精神上的弃旧图新。
(3)作:振作,激励。新民:即“经”里面说的“亲民”,实应为“新民”。
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4)“《诗曰》”句:这里的《诗》指《诗经。
大雅。文王》。
周,周朝。旧邦,旧国。
其命,指周朝所禀受的天命。维:语助词,无意义。
(5)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无处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
君子,有时候指贵族,有时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据上下文不同的语言环境而有不同的意思。【译文】 商汤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说”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 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
《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诗 经》说,“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所以,品 德高尚的人无处下追求完善。【读解】 如果说“在明明德”还是相对静态地要求弘扬人性中光明正 大的品德的话,那么,“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从动态的 角度来强调不断革新,加强思想革命化的问题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汤王的洗澡盆上,本来 是说洗澡的问题: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 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坚持。 引申出 来,精神上的洗礼,品德上的修炼,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尝不是这 样呢?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忏悔,使人联想到女作家杨绛把 她那本写“干校”生活的书起名为“洗澡”。
精神上的洗澡就是 《庄子·知北游》所说的“澡雪而精神”,《礼记·儒行》所说的 “澡身而浴德”,说到底,也就是毛泽东所一再强调的”加强思想 革命化”。 话说回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论如何展示的是一 种革新的姿态,驱动人们弃旧图新。
所以,你不仅可以像商汤王 一样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头、案头,使它 成为你的座右铭。 (四) 弘扬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诰》(1)曰:“克明德。
”(2)《大甲》(3)曰:“顾(讠是)天之明命。”(4)《帝 典》(5)曰:“克明峻德。”
(6)皆自明也。(7) (传1)【注释】 (1)康浩:《尚书·周书》中的一篇。
《尚书》是上古历史文献和追述古代 事迹的一些文章的汇编,是”五经”之一,称为“书经”。全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2)克:能够。(3)大甲:即《太 甲》,《尚书·商书》中的一篇。
(4)顾:思念。是:此。
明命:光明的禀 性。 (5)帝典:即《尧典》,《尚书·虞书》中的一篇。
(6)克明峻德: 《尧典》原句为“克明俊德”。俊:与“峻”相通,意为大、崇高等。
(7) 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几句话。【译文】 《康诰》说:“能够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说:“念念不忘 这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尧典》说:“能够弘扬崇高的品德。”
这 些都是说要自己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读解】 这是“传”的第一章,对“经”当中“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一句进行引证发挥,说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从夏、商、周三皇五帝时代就开始强调了的,有书为证,而不是我们今 天别出心裁,标新立异的产物。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 性乃迁。”也就是说,人的本性生来都是善良的,只不过因为后天 的环境影响和教育才导致了不同的变化,从中生出许多恶的品质。
因此,儒家的先贤们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为“四书 五经”之首的《大学》一篇里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就 在于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强道德的自我完 善,发掘、弘扬自己本性中的善根,而摒弃邪恶的诱惑。
从这个 意义上说,无论是西方基督教的“忏悔”,东方佛教的“修行”,还 是列夫·托尔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毛泽东式的“狠斗私字 一闪念”,乃至于我们今天所倡导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培养四 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扬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 为目的。 (六) 找准自己的位置 【原文】 《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1)《诗》云:“缗蛮黄鸟,止 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3)!”为人君,止于仁;为 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 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 琢如磨。
瑟兮(亻闲)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4)兮!”如切 如磋者,道学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闲)兮者,恂栗也(6); 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 之不能忘也。
《诗》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