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月2号用文言文(妙赏亭文言文翻译寓山之胜)
1.妙赏亭文言文翻译寓山之胜
1、《妙赏亭》文言文的白话译文:
寓山园林的美景不能以寓山结束,大概因为身处在寓山之中吧。苏轼在庐山中就悟出了这个道理。这个亭不靠近山,所以(在亭上)能尽览山色。几层楼台,牢固地建立在深绿色的陡崖峭壁上,常常有云气若隐若现地飘浮,好像被云霄挟持着向上浮动。仰起头使劲看,仿佛自己遨游天宇,几乎不觉身在亭间。突然回头看,好像在一片湍流中。水流拍打着石头,穿过树林,发出泠泠的响声,不仅可以忘饥渴,而且能洗涤十年尘土肠胃。在池中设立小岛,在小岛上设立亭阁,好像大海中一个气泡,众多的妙趣都汇聚在这里,怎么能不使品德高尚的人欣赏呢!
2、《妙赏亭》文言文原文:
寓山之胜,不能以寓山收,盖缘身在山中也。子瞻于匡庐道之矣。此亭不昵于山,故能尽有山。几叠楼台,嵌入苍崖翠壁,时有云气往来缥缈,掖层霄而上。仰面贪看,恍然置身天际,若并不知有亭也。倏然回目,乃在一水中。激石穿林,泠泠传响,非但可以乐饥,且涤十年尘土肠胃。夫置屿于池,置亭于屿,如大海一沤然。而众妙都焉,安得不动高人之欣赏乎!
(选自祁彪佳《寓山注》)
3、《妙赏亭》文言文重点字词解读: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做到译句文从字顺。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山,沿着山路,名词作状语;水声潺潺,潺潺的水声;而,表承接;泻出,飞淌下来。(2)昵,靠近;故,所以;尽,全。
2.文言文 (司马)光生七岁,之中 既了其中指的了,群儿戏于庭的于什
1、了:了解,知道。
2、于:在。
原文:
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卷,至不知饥渴寒暑。群众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译文:
司马光长到七岁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同大人,听讲《左氏春秋》,他对(《左氏春秋》)十分喜爱,回去之后就讲给家人听,马上知道了它(指《左氏春秋》)的大意(大概意思)。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不知道饥渴和寒冷。
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瓮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不管他而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瓮,水涌出,小孩得以存活了。
出处:《左氏春秋》——北宋·司马光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司马光砸缸
3.《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白话译文: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到了忘记了饥渴,冷热的程度。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放弃他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击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元末·阿鲁图《宋史》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11月17日),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川夏县人。父亲名字叫司马池,任天章阁待制(宋代官名)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
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介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西晋安平献王司马孚之后。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稽古录》、《涑水记闻》、《潜虚》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科百科-司马光砸缸
4.国亦有狗—文言文翻译
“国亦有狗”出自―― 译: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
《酒店猛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节选
晏婴
人有酤酒者⑴,为器甚洁清⑵,置表甚长⑶,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⑷。里人曰: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⑸,且酤公酒⑹,狗迎而噬之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12)。”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⑻。有道术之士⑼,欲干万乘之主⑽,而用事者迎而齕之⑾,此亦国之猛狗也。
注释:
1酤酒者:卖酒的人。下面的“酤”为买的意思。
2为器:所使用的酒器。洁清:清洁。
3表:标志,招引客人的招牌或酒旗。
4里人:同一住宅区的人。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里。故:原因
5挈:提。
6噬:咬。且:将要 之:指代买酒的人
7用事者:治国君左右把持权利的大臣。
8道术:指治国的学说主张和方法措施。
9干:干谒,求见
10万盛之主:指大国君。古时以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多少示国家大小,“万盛”本指天子兵车之多。
11齕:咬
12所以:……的原因
翻译
有一个卖酒的人,使用的器皿很清洁,(卖酒的人)挂出的招牌也很长(醒目),但他卖的酒因卖不出去而发酸。向附近邻里询问其中的原因。邻居说:“您家的狗很凶,别人拿着酒器进入(您家的酒店),将买您家的酒时,狗就迎上来咬他,这就是您家的酒会卖不出去而发酸的原因啊。”
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这些专权的人就是国家的猛狗啊。有治国学说和方法的贤人,想要求见国君,但是国君左右把持权力的大臣迎上去诽谤他们,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寓言告诉我们:“猛狗”不杀,再好的“酒”都会变酸。像猛狗一样的奸佞小人是国家的祸患,一个英明的领导要注意“审择左右”,亲贤臣远小人,以趋利避害。领导者只有从全局出发,考察贤佞,辨识忠奸,才能慧眼识人,做到知人善任。
“国亦有狗”出自―― 译: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
《酒店猛狗》――《晏子春秋·内篇问上》节选
晏婴
人有酤酒者⑴,为器甚洁清⑵,置表甚长⑶,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⑷。里人曰: “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⑸,且酤公酒⑹,狗迎而噬之⑺,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12)。” 夫国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⑻。有道术之士⑼,欲干万乘之主⑽,而用事者迎而齕之⑾,此亦国之猛狗也。 注释: 1酤酒者:卖酒的人。下面的“酤”为买的意思。 2为器:所使用的酒器。洁清:清洁。 3表:标志,招引客人的招牌或酒旗。 4里人:同一住宅区的人。古时二十五家为一里。故:原因 5挈:提。 6噬:咬。且:将要 之:指代买酒的人 7用事者:治国君左右把持权利的大臣。 8道术:指治国的学说主张和方法措施。 9干:干谒,求见 10万盛之主:指大国君。古时以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多少示国家大小,“万盛”本指天子兵车之多。 11齕:咬 12所以:……的原因 翻译: 有一个卖酒的人,使用的器皿很清洁,(卖酒的人)挂出的招牌也很长(醒目),但他卖的酒因卖不出去而发酸。向附近邻里询问其中的原因。邻居说:“您家的狗很凶,别人拿着酒器进入(您家的酒店),将买您家的酒时,狗就迎上来咬他,这就是您家的酒会卖不出去而发酸的原因啊。” 一个国家也有这样的猛狗,这些专权的人就是国家的猛狗啊。有治国学说和方法的贤人,想要求见国君,但是国君左右把持权力的大臣迎上去诽谤他们,这些人就是国家的猛狗啊! 寓意: 寓言告诉我们:“猛狗”不杀,再好的“酒”都会变酸。像猛狗一样的奸佞小人是国家的祸患,一个英明的领导要注意“审择左右”,亲贤臣远小人,以趋利避害。领导者只有从全局出发,考察贤佞,辨识忠奸,才能慧眼识人,做到知人善任。
5.写出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乃簪一枝。
除奉礼郎,时池在杭,求签苏州判官事以便亲,许之。丁内外艰,执丧累年,毁瘠如礼。
服除,签书武成军判官事,改大理评事,补国子直讲。枢密副使庞籍荐为馆阁校勘,同知礼院。
中官麦允言死,给卤簿。 光言:“繁缨以朝,孔子且犹不可。
允言近习之臣,非有元勋大劳而赠以三公官,给一品卤簿,其视繁缨,不亦大乎。”夏竦赐谥文正,光言:“此谥之至美者,竦何人,可以当之?”改文庄。
加集贤校理。 从庞籍辟,通判并州。
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蚕食其地,为河东患。籍命光按视,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众则籴贱,亦可渐纾河东贵籴远输之忧。”
籍从其策;而麟将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设备,没于敌,籍得罪去。光三上书自引咎,不报。
籍没,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抚其子如昆弟,时人贤之。 改直秘阁、开封府推官。
交趾贡异兽,谓之麟,光言:“真伪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为瑞,愿还其献。”又奏赋以风。
修起居注,判礼部。 有司奏日当食,故事食不满分,或京师不见,皆表贺。
光言:“四方见、京师不见,此人君为阴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独不知,其为灾当益甚,不当贺。”从之。
同知谏院。苏辙答制策切直,考官胡宿将黜之,光言:“辙有爱君忧国之心,不宜黜。”
诏置末级。仁宗始不豫,国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
谏官范镇首发其议,光在并州闻而继之,且贻书劝镇以死争。 至是,复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断力行。”
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选宗室为继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谓必死,不意陛下开纳。”
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 光退未闻命,复上疏曰:“臣向者进说,意谓即行,今寂无所闻,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为不祥之事。
小人无远虑,特欲仓卒之际,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国老’、‘门生天子’之祸,可胜言哉?”帝大感动曰:“送中书。”
光孝友忠信,恭俭正直,居处有法,动作有礼。在洛时,每往夏县展墓,必过其兄旦,旦年将八十,奉之如严父,保之如婴儿。
自少至老,语未尝妄,自言:“吾无过人者,但平生所为,未尝有不可对人言者耳。” 译文: 司马光,字君实,是陕州夏县人。
他的父亲司马池,曾任天章阁待制。宋仁宗宝元初年,司马光考中进士,这年他刚二十岁。
他不喜欢华丽,在参加闻喜宴时,唯独司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进士的人告诉他说:“君王赏赐的花,不戴不恭敬。”于是司马光才戴上一枝。
朝廷授予他奉礼郎一职,因司马池在杭州,司马光便请求任苏州判官以便能侍奉父亲,朝廷答应了。 他与别人一同负责谏院工作的时候,宋仁宗用于赠送、赏赐的东西,价值竟达百余万。
司马光率领同僚三次上书,劝谏说:“国家还有大的忧患,内外贫乏,不可专门效仿乾兴的旧事。如果必须赠送、赏赐,应准许大臣向上进献所得赏赐金钱来帮助营建山陵。”
皇上没有答应。 司马光便把皇上赏赐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办公费,黄金送给舅家,坚决不肯留在自己家里。
御史中丞王陶因为议论宰相不值日而被罢官,让司马光代替他。司马光说:“王陶由于议论宰相被罢免了官职,那么御史中丞我现在不能担任。
我希望等到宰相值日后,再来就职。”皇帝答应了。
掌管政务的官吏,认为河朔一带天旱歉收,国家用度不充足,请求在南郊祭祀时不要赏赐黄金绢帛之类。皇上下诏让学士们议论这件事。
司马光和王珪、王安石同时被召见,司马光说:“救灾和节约用度,应该从贵戚和近臣开始,这件事可以这么办。” 王安石说:“国用之所以不足,是因为没有得到善于理财的人。
善于理财的人,不增加赋税而国家的财用就能够充足。”司马光说:“天下哪里会有这样的道理?天地所生财货和各种物资,不在老百姓那里,就在公家,他们设法掠夺百姓,其危害比增加赋税更厉害。”
对这个问题,群臣们争论不休。皇帝说:“我的意思与司马光一样,然而暂时不能允许。”
王安石开始主持政务,施行新法,司马光坚决反对,上书陈述利害。王安石因为韩琦上疏,就呆在家里请求辞职。
皇帝于是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司马光推辞说:“陛下所以任用我,大概是因为我狂妄直率,也许对国家有点好处。如果仅仅是用俸禄和职位使我荣耀,而不听我的意见,是将官位当作私恩,而不是真正任用人。
我只是凭俸禄和职位使自己荣耀,却不能拯救百姓于灾难之中,这等于是盗窃国家的名位和车服仪制来为自己谋利。”王安石出来主持政事,司马光于是获得请求辞职的机会,于是离开了京城。
他居住在洛阳的十五年,天下人将他当作真正的宰相。 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
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