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俗的束缚的诗句(形容世俗的句子)
1.形容世俗的句子
浩歌惊世俗,狂语任天真。
宋·陆静《醉书》。浩歌:大声歌唱。天真:这里指不加矫饰的本性。这两句大意是:放声高敦震惊世俗,狂言真语一任本性。陆游常以“浩歌”“狂语”指点时弊,对抗世俗,吐露性情,宣泄积郁,诗集中的不少《醉歌》、《醉书》等等。其实是非常清醒的作品,要了解其性情怀抱,不可不读。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 《醉书》
试看千寻松,直干无柔媚。 世俗名言
清·盛枫《盆花》。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这两句大意是:请看千尺高的松树,树干笔直,毫无柔媚之态。温室里盆裁的花草,千矫百媚,令人赏心悦目,可是经不得一点风雨,过时纷谢,一无消息。山野间松高千寻,挺立不倚,毫无柔姿媚态,凌风雪,傲严寒,四季常青,它才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形象。可用来咏松树,也可以用来赞美那种具有崇高品格不肯媚世的人。
清代学者 盛枫 《盆花》
发胸中之思,论世俗之事。东汉哲学家 王充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宋·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寒枝:寒天的树枝。这两句大意是:孤鸿拣尽寒枝却不肯栖身其上,宁愿在寂寞的沙洲苇丛之中忍受寒凉。这是苏轼初到黄州寓居定慧院时作的一首词,下阕写孤鸿“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xíng醒),~。”当时作者刚出囹圄,惊魂未定,心境孤寂。他以秋夜残月下的孤鸿自况,表现自己不肯随人俯仰、与俗沉浮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词人孤高的品格与非凡的意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这首词里,鸿似人,人似鸿,鸿与人已凝为一体,虽有寄托却不露形迹,格奇语隽,可谓神品。
北宋文学家 苏轼 《卜算子》
趋炎附势的人,不可与其共患难。英国诗人 拜伦
一切世俗的权力都会使人成为无赖。 关于世俗的名言爱尔兰剧作家 萧伯纳
要精明地处世,但不要那种世俗的精明。弗·夸尔斯
人间的面孔从未像在葬礼中看上去那么世俗。
2.庄子的经典名言是什么
“彷徨乎尘垢(世俗)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独(独自)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傲视鄙倪)于万物”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庄子此语的意思是,不以长寿为乐,不以早夭为悲,不以通达为荣,不以穷困为耻。
随遇而安,知天乐命 傍(依傍)日月,挟(怀藏)宇宙,游乎尘垢(世俗)之外”––––––归隐江湖思想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对人间之外的事,圣人暂且悬置它而不探讨;对人间之内的事,圣人陈述它但不主观地评判) “昔者庄周梦为蝶,栩栩然蝴蝶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过去,我庄周梦见了蝴蝶,栩栩然飞行的蝴蝶。
……但醒来之后,我搞不清是我庄周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我庄周)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不如两忘而化其道”(鱼儿与其以唾沫相互湿润,艰难活命,不如相互忘却,遨游于江湖自然之中;与其赞誉尧舜明君、指摘桀纣暴君,不如忘却是非,回归自然之道)––––––忘却是非,等同贤恶,于境界修养大可裨益 “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乘骑渺茫之鸟,出于宇宙深处,遨游于虚无之境,倘佯于无限之野)––––––这是想象中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忘乎物,忘乎天,其名为忘己(忘掉自己)。 忘己之人,是之谓之入于天(天人合一)”––––––中国人忘己、无己、忘我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休息)。
不思虑,不预谋”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白马跳过缝隙),忽然(一晃而过)而已”––––––西方人相信天堂,印度人相信循环再生,中国人只相信现世,所以,我们经常感叹生命短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