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分开诗句的斜线(古诗里的单斜线和双斜线是什么意思)
1.古诗里的“单斜线”和“双斜线”是什么意思
古诗中的斜线是用来把握节奏的。
单斜线:短停顿。
双斜线:长停顿。
停顿有两种:
1、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
2、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的语气停顿。
扩展资料:
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依照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根据演讲稿上标点符号的不同,所作的停顿时间长短也不同。一般讲,句号(包括句末的问号、叹号、省略号)停顿的时间长于分号和冒号;分号和冒号停顿的时间则长于逗号;逗号停顿的时间又长于顿号。
学习语法停顿,可以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播音员为榜样,以报纸登载的与电台播送的同一条新闻为材料,边看报纸,边听新闻,来学习语法停顿。
逻辑停顿
逻辑停顿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所作的停顿。例如:
英国政治家赖白斯曾在伦敦参事会演讲劳工情况,讲到一半,他突然停顿下来,取出了表,站在那儿一声不响地眼看观众,达1分12秒之久,其他参事员坐在椅子上很奇怪,互相看来看去,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大家一致认为:赖白斯忘了演讲辞!就在这时,赖白斯突然大声地讲道:
诸位适才所感觉的局促不安的72秒的长时间就是每个普通工人垒起一块砖所用的时间。
这里,赖白斯巧妙地利用了逻辑停顿,让其他参事员领略了普通工人劳动的辛苦,突出了演讲的主题。
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是为了某种情感或受感情的支配而作的停顿。
感情停顿可打破标点符号的限制,在无标点处停顿。同时,感情停顿往往与逻辑重音、感情重音相配合。感情停顿如果有充分的内含和饱满的感情,往往比有声语言更丰富、更深沉,令人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感。
生理停顿
生理停顿是指在演讲到长句时,找中间某个合适的地方顿一顿,换一口气。例如下面一段话,必须在几个无标点的地方停顿换气:
儿童教育真正的专家/是那些父母。他们卓有成效的实践经验/和见仁见智的看法/对那些在与孩子交流中感到力不从心/总抱怨孩子不听话的父母/将大有启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停顿
2.古诗中离别的诗句
1.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3.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7.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8.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李叔同《送别》)
3.城东早春唐杜甫用斜线划分诗句的节奏
古诗节奏划分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的时代,主导的诗歌形式是四言。在它的影响下,古诗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五七言诗虽然也是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但与四言、六言不同的是,五言、七言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畸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单音节有两个作用:一是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五言、七言的节律一般是二二一和二二一一。第二个作用是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
如: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它有着更强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人们发现,各句中那个畸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以致它很自然就成为表达的中心。当然,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就不仅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这样,古诗就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
如: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读少府之任蜀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是把两种形式错综起来使用。
如: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