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诗句古诗罗隐领读(古诗雪唐罗隐的古诗词)
1.古诗雪唐罗隐的古诗词
1.《雪》作者:唐·罗隐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2.译文: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
长安城里有穷人,我说瑞雪不宜多。
3.赏析:
题目是“雪”,诗却非咏雪,而是发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议论。绝句长于抒情而拙于议论,五绝篇幅极狭,尤忌议论。作者偏用其短,看来是有意造成一种特殊的风格。
瑞雪兆丰年。辛勤劳动的农民看到飘飘瑞雪而产生丰年的联想与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华的帝都长安,这“尽道丰年瑞”的声音就颇值得深思。“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身袭蒙茸皮裘的达官显宦、富商大贾,在酒酣饭饱、围炉取暖、观赏一天风雪的时候,正异口同声地大发瑞雪兆丰年的议论,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为是此辈“尽道丰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问:“丰年事若何?”即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尽道丰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山前有熟稻,紫穗袭人香。细获又精舂,粒粒如玉珰。持之纳于官,私室无仓箱”。这些诗句对“事若何”作出了明确的回答。但在这首诗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艺术力量。它好象当头一闷棍,打得那些“尽道丰年瑞”者哑口无言。
三、四两句不是顺着“丰年事若何”进一步抒感慨、发议论,而是回到开头提出的雪是否为瑞的问题上来。因为作者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写对贫者虽处丰年仍不免冻馁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谈丰年瑞者投一匕首。“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丰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平缓从容的语调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隽的讽刺和深沉的愤怒在这里被和谐地结合起来了。
雪究竟是瑞兆,还是灾难,离开一定的前提条件,是很难辩论清楚的,何况这根本不是诗的任务。诗人无意进行这样一场辩论。他感到憎恶和愤慨的是,那些饱暖无忧的达官贵人们,本与贫者没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语言,却偏偏要装出一副对丰年最关心、对贫者最关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丰年瑞”这个话题,巧妙地作了一点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让他们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诗里没有直接出现画面,也没有任何形象的描绘。但读完了全诗,诗人自已的形象却鲜明可触。这是因为,诗中那些看来缺乏形象性的议论,不仅饱含着诗人的憎恶、蔑视、愤激之情,而且处处显示出诗人幽默诙谐、愤世疾俗的性格。从这里可以看出,对诗歌的形象性是不宜作过分偏狭的理解的。
4.作者简介: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2.《雪》的诗意(罗隐写的)
雪
罗 隐
尽道丰年瑞,
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
为瑞不宜多!
罗隐诗鉴赏
这首诗以《雪》为题 ,但其立意不在吟咏雪景, 而是借题发挥,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怒和不满,流露出诗人对广大贫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瑞雪兆丰年 ”,本来是人人皆知的道理。然而 一场瑞雪即便能够促进来年庄稼的丰收,百姓的景况又会怎么样呢?他们饥寒交迫的处境能得到些许的改善吗?唐朝末年,沉重的赋税徭役把人民逼上了绝路,广大百姓的命运是不能以一场丰收来获得彻底改变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等诗句,就是黎民悲惨命运的写照。在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农民是没有任何美妙前景可以展望的,他们的前面处处是“饥寒交迫”和“死亡”
的路标,他们首先要考虑的不是飘缈的未来,而是严酷的现实!如何医治“眼前疮”才是他们所真正关心的。一场大雪的降落,给富人带来的自然是赏雪的雅兴,因为丰年是属于他们的;而对穷人来说,则不啻是降落了一场灾难。他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在暴风雪袭来的寒夜,他们无处栖身,就只能成为“冻死骨”而陈尸街头旷野。面对一场瑞雪,富者高兴贫者愁,这是多么悬殊的感情差别呵!
《雪》的可贵之处,不仅主题思想深刻,而且构思新颖,不同于历代咏雪诗中借咏而颂扬“皇家的瑞气”的俗套,另外,诗中对为富不仁者的讥刺之情也历历如绘,可触可感。开头“ 尽道丰年瑞 ”的“尽道”二字,语含讥讽;次句的反问,是诗人进一步给“尽道”者所出的一道难题。三四句虽然好似信笔点染,轻描淡写,但其中所包含的讥刺之情更加冰腾跃如,给人造成强烈的冷隽感。
感弄猴人赐朱绂
罗 隐
十二三年就试期,
五湖烟月奈相违。
何如学取孙供奉,
一笑君王便著绯!
罗隐诗鉴赏
声势浩大的黄巢起义军攻占长安之后,唐僖宗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急忙逃往四川。一路上,有个耍猴的艺人也随同前往。这人驯猴有方,他驯养的猴子乖巧异常,能够按照礼仪的规定,像大臣一样地站班朝见皇帝。因此,这个耍猴人就博取了僖宗李儇的欢心,下令赏赐他以朱绂。于是,这个艺人便青云直上,飞黄腾达,一跃而当上了大官。罗隐有感于此事,写下了这首政治讽刺诗,诗中,诗人把自己屡试不第的不幸遭遇与耍猴人的平步青云的事实同时提出,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揭露了封建社会压抑贤才、重用庸才的不合理性,同时,也抨击了封建皇帝的昏庸腐败和不理国政的荒唐之举 。它宛如一幅辛辣的讽刺漫画, 悬挂于古典诗歌艺术的长廊,至今仍有深刻的认识价值。
选材典型,是这首诗歌重要的艺术特色。在唐朝末年,政治的黑暗和腐败已经到了极点,统治者的丑行真是比比皆是,闻不胜闻。但是诗人没有面面俱到地罗列封建帝王的劣迹,而是选取了耍猴者获宠邀恩这样一个既典型又带普遍意义的材料入诗,把嘲讽的对象贬得体无完肤,窘态毕露,收到引人发笑,发人深思的喜剧效果。
其次,对比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也使诗歌增色不少。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对比分为正对与反对两种,认为“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正对是以并 列的事物相比较,反对则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物互相映衬。这首诗中,诗人以自己的屡试不中,仕进无门与耍猴人凭雕虫小技而腾达于仕途的绝然相反的两种事实互相映衬,对比鲜明,从而巧妙地把诗人的愤懑之情表达出来,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3.赞美雪的诗句古诗大全
1、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卢纶《塞下曲》
3、岘山一夜玉龙寒,凤林千树梨花老。——吕岩《剑画此诗于襄阳雪中》
4、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元稹《南秦雪》
5、开门枝鸟散,一絮堕纷纷。——司马光《雪霁登普贤阁》
6、黄昏门外六花飞,困倚胡床醉不知。——楼钥《谢林景思和韵》
7、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高骈《对雪》
8、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9、门前六出花飞,樽前万事休提。——白朴《天净沙·冬》
10、对琼瑶满地,与君酬酢。——辛弃疾《和廓之雪》
1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12、朝来试看青枝上,几朵寒栈未肯消。——徐渭《梨花》
13、雨、酥、叶、藻彤云惨惨如天怒,寒龙振鬣飞乾雨。——李咸用《大雪歌》
14、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1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16、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17、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1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19、玉千峰笋石千株玉,万树松萝万朵云。——元稹《南秦雪》
20、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21、盐、尘、柳絮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蕴《咏雪联句》
23、瑞叶飞来麦已青,更烦膏雨发欣荣。——范成大《雪后雨作》
24、雪花似掌难遮眼,风力如刀不断愁。——清·钱谦益《雪夜次刘敬仲韵》
25、剩喜满天飞玉蝶,不嫌幽谷阻黄莺。——华幼武《春雪》
26、手、掌、席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27、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8、玉花飞半夜,翠浪舞明年。——苏轼《和田国博喜雪》
29、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0、落尽琼花天不惜,封他梅蕊玉无香。——杨万里《观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