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成语 (371个)

    201

    切齿拊心

    成语拼音:
    qiē chǐ fǔ xīn
    成语解释:
    咬牙捶胸。极端痛恨貌。
    成语出处:
    策·燕策三》:“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202

    切齿痛心

    成语拼音:
    qiè chǐ tòng xīn
    成语解释:
    切齿:咬紧牙齿;痛心:形容心中极恨。形容愤恨到极点。
    成语出处:
    策 燕策三》:“此臣日夜切齿腐心也。”《史记 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203

    清宫除道

    成语拼音:
    qīng gōng chú dào
    成语解释:
    清、除:洒水扫除;宫:古代房屋的通称。打扫房屋和道路。指准备迎接贵宾到来。
    成语出处:
    策·秦策一》:“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204

    全功尽弃

    成语拼音:
    quán gōng jìn qì
    成语解释:
    功:功效,功绩;弃:丢掉。全部功效都丧失干净。
    成语出处:
    策 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205

    挈瓶之知

    成语拼音:
    qiè píng zhī zhì
    成语解释: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成语出处:
    《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智),守不假器,礼也。”《策·赵策一》:“人有言,挈瓶之知(智),不失守器。”
    206

    群轻折轴

    成语拼音:
    qún qīng zhé zhóu
    成语解释:
    轻的东西积多了,也能压断车轴。比喻小患会酿成大祸。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策 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207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成语拼音:
    qián shì bù wàng,hòu shì zhī shī
    成语解释:
    师:借鉴。不要忘记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策 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208

    漆身吞炭

    成语拼音:
    qī shēn tūn tàn
    成语解释: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
    成语出处:
    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209

    犬兔俱毙

    成语拼音:
    quān tù jǜ bì
    成语解释:
    比喻双方同归于尽。
    成语出处:
    策·齐策三》:“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者,海内之狡兔也。韩子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
    210

    奇装异服

    成语拼音:
    qí zhuāng yì fú
    成语解释:
    式样奇怪而异于时尚的服饰。
    成语出处:
    屈原《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
    211

    舌敝耳聋

    成语拼音:
    shé bì ěr lóng
    成语解释:
    讲的人舌头破了,听的人耳朵聋了。形容议论多而杂,别人不予理睬。
    成语出处:
    策·秦策一》:“舌敝耳聋,不见成功。”
    212

    时不可失

    成语拼音:
    shí bù kě shī
    成语解释:
    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成语出处:
    策·秦策四》:“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
    213

    势不两立

    成语拼音:
    shì bù liǎng lì
    成语解释:
    两立:并存。指敌对的双方不能同时存在。比喻矛盾不可调和。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策 楚策一》:“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
    214

    死不旋踵

    成语拼音:
    sǐ bù xuán zhǒng
    成语解释:
    旋踵:旋转足跟,即后退。比喻不畏艰险,坚决向前。亦比喻极短时间内即死去。
    成语出处:
    策 中山策》:“当此之时,秦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
    215

    四分五裂

    成语拼音:
    sì fēn wǔ liè
    成语解释:
    形容不完整;不集中;不团结;不统一。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向《策 魏策一》:“魏南与楚而不与齐,则齐攻其东;东与齐而不与赵,则赵攻其北;不合于韩,是韩攻其西;不亲于楚,则楚攻其南;此所谓四分五裂之道也!”
    216

    三夫之言

    成语拼音:
    sān fū zhī yán
    成语解释: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成语出处:
    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
    217

    三告投杼

    成语拼音:
    sān gào tóu zhù
    成语解释:
    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后以“三告投杼”比喻流
    成语出处:
    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218

    虱胫虮肝

    成语拼音:
    shī jìng jī gān
    成语解释:
    虱子的小腿,虮子的肝脏。比喻非常微小的东西。
    成语出处:
    楚·宋玉《小言赋》:“烹虱胫,切虮肝,会九族而同噬,犹委余而不殚。”
    219

    首丘之情

    成语拼音:
    shǒu qiū zhī qíng
    成语解释:
    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
    成语出处:
    楚·屈原《九章·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狐死正丘首,仁也。”
    220

    首身分离

    成语拼音:
    shǒu shēn fēn lí
    成语解释:
    首:头。头和身体分开了。指被砍头。
    成语出处:
    策·秦策四》:“刳腹折颐,首身分离。”
    * 战国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