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成语 (286个)

    161

    一朝之患

    成语拼音:
    yī cháo zhī huàn
    成语解释:
    突然发生的祸患。
    成语出处:
    《礼记·檀弓上》:“故君子有终身之忧,而无一朝之患,故忌日不乐。”汉·赵晔《吴越·阖闾内传》:“楚国苦之,群臣皆怨,咸言费无忌谗杀伍奢、白州犁而吴侵境不绝于寇,楚国群臣有一朝之患。”
    162

    月旦

    成语拼音:
    yuè dàn chūn qiū
    成语解释:
    比喻评论人物的好坏。
    成语出处:
    《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俗有,月旦评焉。”
    163

    予夺生杀

    成语拼音:
    yǔ duó shēng shā
    成语解释:
    《周礼·天官、大宰》的“八柄”中有予、夺、生、诛(责备)等权力。后因以“予夺生杀”泛指帝王掌握的赏罚生死大权。
    成语出处:
    汉·董仲舒《繁露·天地阴阳》:“为人主者,予夺生杀,各当其义。”
    164

    因地制宜

    成语拼音:
    yīn dì zhì yí
    成语解释:
    因:随顺;制:制定;规定;宜:适当;合宜。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宜的措施。
    成语出处:
    汉 赵晔《吴越 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165

    掩耳盗铃

    成语拼音:
    yǎn ěr dào líng
    成语解释:
    掩:遮盖;盗:偷。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 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166

    掩耳盗钟

    成语拼音:
    yǎn ěr dào zhōng
    成语解释:
    亦作“掩耳盗锺”。捂住耳朵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语出《吕氏·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成语出处:
    语出《吕氏·自知》:“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锺者,欲负而走。则锺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锺怳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167

    移风平俗

    成语拼音:
    yí fēng píng sú
    成语解释:
    转变风气,改变习俗。
    成语出处:
    《吕氏 侈乐》:“凡音乐通乎政,而移风平俗者也。”
    168

    欲盖而彰

    成语拼音:
    yù gài ér zhāng
    成语解释:
    犹欲盖弥彰。
    成语出处:
    《隋书·宇文化及司马德戡等传序》:“昔孔子修《》,而乱臣贼子知惧,抑使之求名不得,欲盖而彰者也。”
    169

    以黑为白

    成语拼音:
    yǐ hēi wéi bái
    成语解释:
    谓颠倒是非。
    成语出处:
    《吕氏·应同》:“父虽亲,以黑为白,子不能从。”
    170

    逾淮之橘

    成语拼音:
    yú huái zhī jú
    成语解释:
    《晏子·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后以“逾淮之橘”比喻易地而变质的事物。
    成语出处:
    《晏子·杂下十》:“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171

    殃及池鱼

    成语拼音:
    yāng jí chí yú
    成语解释:
    比喻无缘无故地遭受祸害。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 必己》:“宋桓司马有宝珠,抵罪出亡,王使人问珠之所在,曰:‘投之池中。’于是竭池而求之,无得,鱼死焉。此言祸福之相及也。”
    172

    以胶投漆

    成语拼音:
    yǐ jiāo tóu qī
    成语解释: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
    成语出处:
    唐·孔颖达《〈正义〉序》:“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
    173

    一介之士

    成语拼音:
    yī jiè zhī shì
    成语解释:
    ①一个微末的士人。②忠心正直的人。
    成语出处:
    汉·赵晔《吴越·勾践入臣外传》:“彼越王者一节之人,范蠡一介之士。”
    174

    玉昆金友

    成语拼音:
    yù kūn jīn yǒu
    成语解释:
    友、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成语出处:
    北朝魏·崔鸿《十六国·前凉录·辛攀》:“辛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也。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著名。秦、雍为之谚曰:‘三龙一门,金友玉昆。’”
    175

    一夔已足

    成语拼音:
    yī kuí yǐ zú
    成语解释:
    夔:古贤臣名,为舜时的典乐官。夔一人已足制乐。指只要是真正的人才,有一个就足够了。
    成语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不也,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吕氏·察传》:“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楚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
    176

    以狸致鼠

    成语拼音:
    yǐ lǐ zhì shǔ
    成语解释:
    狸:猫。捉老鼠用猫作诱饵。比喻事情不能成功。
    成语出处:
    《吕氏 功名》:“以狸致鼠,以冰致绳,虽工不能。”
    177

    一民同俗

    成语拼音:
    yī mín tóng sú
    成语解释:
    谓使人民的思想风俗齐同。
    成语出处:
    语出《晏子·问上十八》:“古者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故明王修道,一民同俗。”
    178

    一窍不通

    成语拼音:
    yī qiào bù tōng
    成语解释:
    窍:洞;这里指心窍。一窍都不是贯通的。比喻什么都不懂;闭塞、愚钝。
    成语出处:
    战国 吕不韦《吕氏 过理》:“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高诱注:“纣性不仁,心不通,安于为恶,杀比干,故孔子言其一窍通则比干不见杀也。”
    179

    衣轻乘肥

    成语拼音:
    yì qīng chéng féi
    成语解释:
    衣:穿。轻:轻暖的裘衣;肥: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驾驭肥壮的马。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成语出处:
    《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三国志·魏书·王粲传》裴松之注引《魏氏》:“钟会,名公子,以才能贵幸,乘肥衣轻,宾从如云。”
    180

    哑然失笑

    成语拼音:
    yǎ rán shī xiào
    成语解释:
    失笑:不由自主地笑起来;哑然:形容笑声。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成语出处:
    汉 赵晔《吴赵 赵王元余外传》:“禹乃哑然而笑。”
    * 春秋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