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成语 (286个)

    201

    振裘持领

    成语拼音:
    zhèn qiú chí lǐng
    成语解释:
    喻抓住事物的关键。
    成语出处:
    汉·杨伦《上书案坐任嘉举主罪》:“臣闻《》诛恶及本,本诛则恶消;振裘持领,领正则毛理。”
    202

    凿楹纳书

    成语拼音:
    záo yíng nà shū
    成语解释:
    谓藏守书籍以传久远。
    成语出处:
    《晏子·杂下三十》:“晏子病,将死,凿楹纳书焉。谓其妻曰:‘楹语也,子壮而示之。’”
    203

    直言无讳

    成语拼音:
    zhí yán wú huì
    成语解释:
    直率地说话,无所隐讳。
    成语出处:
    语出《晏子·外篇上二二》:“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士,不同君所欲;见不善而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已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204

    尊俎折冲

    成语拼音:
    zūn zǔ shé chōng
    成语解释:
    语本《晏子·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后以“尊俎折冲”喻在宴席谈判中制胜对方。
    成语出处:
    语本《晏子·杂上十八》:“仲尼闻之曰:‘善哉!不出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晏子之谓也。’”
    205

    前目后凡

    成语拼音:
    qián mù hòu fán
    成语解释:
    目:细目;凡:概略。《》的一种笔法,一件事在文中重复出现,对前者详加说明,后者概略叙述。
    成语出处:
    《公羊传·僖公五年》:“八月,诸侯盟于首戴。诸侯何以不序?一事而再见者,前目而后凡也。”
    206

    兵车之会

    成语拼音:
    bīng chē zhī huì
    成语解释:
    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成语出处:
    《穀梁传 庄公二十七年》:“兵车之会四,未尝有大战也。”
    207

    败军之将

    成语拼音:
    bài jūn zhī jiàng
    成语解释:
    打了败仗的将领。现多用于讽刺失败的人。
    成语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臣闻败军之将,不可以言勇;亡国之大夫,不可以图存。”
    208

    备位充数

    成语拼音:
    bèi wèi chōng shù
    成语解释:
    备位: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充数:用不够格的人来凑足数额。是自谦不能做事的话。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萧望之传》:“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
    209

    伯玉知非

    成语拼音:
    bó yù zhī fēi
    成语解释:
    伯玉:蘧瑗,字伯玉,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成语出处:
    西汉 刘安《淮南子 原道训》:“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
    210

    苌弘碧血

    成语拼音:
    cháng hóng bì xuě
    成语解释:
    形容为正义事业而流的血。苌弘:时周大夫,又称苌叔。碧:青绿色的玉石。
    成语出处:
    《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
    211

    城狐社鼠

    成语拼音:
    chéng hú shè shǔ
    成语解释:
    社:古时指土地神及其庙宇。以城墙为凭借的狐狸;以土地庙为依托的老鼠。比喻仗势作恶的小人。
    成语出处:
    《晋书 谢鲲传》:“对曰:‘隗诚始祸,然城狐社鼠也。’”
    212

    吹箫乞食

    成语拼音:
    chuī xiāo qǐ shí
    成语解释:
    原指伍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成语出处: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213

    彩衣娱亲

    成语拼音:
    cǎi yī yú qīn
    成语解释:
    传说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成语出处:
    西汉·刘向《列女传》:“老莱子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蹄,或美鸟鸟于亲侧。”
    214

    董狐直笔

    成语拼音:
    dǒng hú zhí bǐ
    成语解释:
    董狐: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成语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215

    打马虎眼

    成语拼音:
    dǎ mǎ hu yǎn
    成语解释:
    故意装糊涂蒙骗人。
    成语出处:
    老舍《骆驼祥子》:“待了会儿,他把钱拿起来:‘三十?别打马虎眼!’”
    216

    迩安远至

    成语拼音:
    ěr ān yuǎn zhì
    成语解释:
    迩:近处。指近处的人安乐,远处的人来归附。形容政治清明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217

    阿党比周

    成语拼音:
    ē dǎng bǐ zhōu
    成语解释:
    相互勾结,相互偏袒,结党营私。
    成语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何晏集解引三国 魏 王肃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218

    二桃三士

    成语拼音:
    èr táo sān shì
    成语解释:
    士:武士。时齐景公将两个桃子赐给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论功而食,三人弃桃自杀。比喻借刀杀人
    成语出处:
    三国 蜀 诸葛亮《梁甫吟》:“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219

    桴鼓相应

    成语拼音:
    fú gǔ xiāng yìng
    成语解释:
    用鼓槌击鼓,鼓就发声。比喻相互应和,配合紧密
    成语出处:
    东汉 班固《汉书 李寻传》:“顺之以善政,则和气可立致,犹桴鼓之相应也。”
    220

    匪夷匪惠

    成语拼音:
    fěi jí fěi huì
    成语解释:
    夷:殷末周初的伯夷;惠:时鲁国的柳下惠。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成语出处:
    《旧唐书·司空图传》:“匪夷匪惠,难居公正之明;载省载思,当徇栖衡之志,可放还山。”
    * 春秋成语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