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言文阅读理解(愚人食盐文言文经典阅读300题)
1.愚人食盐 文言文经典阅读300题
原文
昔⑦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①盐。食之,甚美②,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③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愚人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唯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④。天下之事皆然⑤,过则非唯⑥无益,反害之。
译文
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和主人一起吃饭。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罢,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觉得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有了一个想法:因为有了盐,所以菜美味。靠近傍晚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这件事很奇怪,但是看见自己儿子只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尽在盐中。”愚人不停吃盐,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情都一样,过了就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弄巧成拙。
注释
1、益:增加
2、甚美:(味道)很美。甚:十分,非常
3、缘:因为
4、患:害
5、然:这样
6、唯:只
7、昔:从前
8、适:到。去
9、乃:于是就
10、故:原因
11、薄暮:黄昏
12、具:准备、置办
13、出:拿出
14、怪:对。感到奇怪
15、安:怎么
16、咸:尽,全部都
17、已:停止
18、味败:口味败坏
19、为:成为
20、皆:一样
21、非唯:不仅
22、益:好处,益处
23、之:指代自己
24、反:反而
25、所以:……的原因
文言知识:
适。“适”是个多义词,指“恰巧”,“正值”,“安逸”,也可指“到”,“到。。去”。上文“适友人家”,意为到友人家去。又“适江南”,意为到江南去;“同适故乡”,意为一同到故乡去[1]
主旨句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唯无益,反害之。
启示
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2.古文阅读及答案任何
[湖北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
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僧甚感荷,乃曰:“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馆之客舍,丰其给,旦夕从学。
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僧问:“汝益乎?”日:“益矣。
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
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
子既尽吾能,请一角低昂。”李忻然,即各交臂作势。
既而各撑格拒,李时时蹈僧瑕,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僧抚掌曰:“子尚未尽吾能也。”
李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李由此以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观者填溢。
尼告众客曰:“颠倒一身,殊大冷落。有好事者,不妨下场一扑为戏。”
如是三言。众相顾,迄无应者。
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尼便笑与合掌。
才一交手,尼便呵止曰:“此少林宗派也。”即问:“尊师何人?”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
尼拱手曰:“憨和尚汝师耶?若尔,不必交手足,愿拜下风。”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尼乃曰:“既是憨弟子,同是个中人,无妨一戏。但两相会意可耳。
”李诺之。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方颉颃间,尼即遽止,李问其故,但笑不言,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尼乃起。少间李腾一踝去。
尼骈五指下削其股,李觉膝下如中刀斧,蹶仆不能起。尼笑谢曰:“孟浪忤客,幸勿罪!”李异归,月余始愈,后年余,僧复来,为述往事。
僧惊曰:“汝大卤莽!惹他为何?幸先以我名告之,不然,股已断矣!”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鄙:粗俗 B.又年少喜胜,思欲败之,以要一日之名 要:求取 C.然以其文弱故,易之 易:轻视 D.偶适历下,见一少年尼僧弄艺于场 适:到……去 1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子以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乏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1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超武术技艺不精的一组是 ①李请之再四,尼不可。
众怂恿之 ②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 ③三月,艺颇精,意得甚 ④李以为怯,固请再角 ⑤僧笑,命李试其技 ⑥方颉颃间,尼即遽止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超与憨和尚交手,时时想找出憨和尚的破绽以打败他;憨和尚为了惩罚李超,一脚 把他踢出一丈多远,愤而择日告辞而去。 B.憨和尚德高艺精,机智风趣;李超敏而好学,豪爽好施;尼僧武技高超,争强好胜。
小说中几个人物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C.本文善于通过“笑”来塑造人物形象,表现憨和尚和尼僧高强的武艺、谦和的性情,这些关于“笑”的描写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D.本文通过曲折跌宕的情节安排,重在描写变幻莫测的武术技巧,故事性强,引人入胜,体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独特魅力。 15.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 (3分) 译文: (2)众相顾,迄无应者。
(2分) 译文: (3)李初不言,尼固诘之,乃以僧告。(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1。
A 12。B 13。
D 14。C 15。
(8分) ⑴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3分) ⑵大家互相看着,最终没有应战的人。
(2分) ⑶李超开始不说,尼僧一再追问,李超才把和尚的名字告诉她。 (3分 [上海卷] 阅读下文,完成第18-23题。
(16分) 冷泉亭记 唐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
由寺观言,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
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 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
夏之夜,吾爱其泉??,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酲,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下;卧而狎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矧又潺?洁澈,粹冷柔滑。若俗士,若道人,眼耳之尘,心舌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
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城抵四封①,丛山复湖,易为形胜。
先是,领郡者②,有相里君造③作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辅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四封:四边疆界。
②领郡者:担任州刺史的人。③相里君造:姓相里,名造。
18。白居易的代表作是__________。
(1分) 19。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4分) (1)地搜胜概 概( ) (2)物无遁形 遁( ) (3)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甲( ) (4)佳境殚矣 殚( ) 20。
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
3.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1 钓饵同而得失异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耶 ” 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日:“旨哉!意成乎道也。”
2、甲、乙钓鱼是相同的条件有哪些?---- 钓饵同 结果不同 ---(甲)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乙)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 。
3、文末“旨哉!意成乎道也”这句话的作用是卒章显志(凸显主题)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为甲、乙两老汉画像。甲老汉:钓鱼时,心中坦然眼睛微闭神色安然,使鱼看不清老汉的用意,因而上钩。 乙老汉:一心取鱼,双目盯着鱼,神色在意鱼,使鱼有所察觉。所以鱼跑了。、5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悟出的道理:办事欲成功,不要急功近利。要轻松安然。
4.文言文之范仲淹读书的答案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称得上天下好风景。
白居易曾有词句云:“江南忆,最忆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得相逢。”此吴宫即是苏州之地。
公元九八九年,大文学家范仲淹生于此,仲淹二岁二孤,身世颇为凄惨。母贫无所依,另嫁与长山朱氏,仲淹从其姓,后改回. 仲淹少时曾在长白山澧泉寺寒窗苦读数载,因为家贫而留下了“断齑划粥”的动人故事。
据文莹的《湘山野录》记载言:“旧日某修学时,最为贫窭,与刘某同上长白山僧舍,惟煮粟米二合作粥一器,经宿遂凝,以刀为四块,早晚取二块,断虀十数茎,酢汁半盂,入少盐,暖而啖之,如此者三年。”仲淹将粟米煮成稀粥,到了晚上因为天寒粥尽凝固,仲淹便用刀将之划分为四块,早晚各食两块,此即为一天的充饥之物,且不说天冷如此冻得若冰块状的稀粥怎么吞咽,但说那么一个正值血气方刚的年轻人整天就靠这些许粥块度日该是多么让人辛酸。
此记载不管是真是假,仲淹好学的形象也就刻印在我们的心中了。 然山寺终非久居之地,后来范仲淹去了应天书院读书,应天书院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北大清华之类的院校。
出身贫泊、布素寒姿的范仲淹在应天书院中一如既往地勤奋苦读,不仅泛通儒学经典,而且在做学问的过程中磨练着自己坚韧的意志。关于范仲淹好学事迹,欧阳修在《范碑》中记载云:“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南郡入学堂,扫一室,昼夜讲诵。
其起居饮居,人所不堪。而公益自刻苦。”
欧阳修的身世与范仲淹极为相仿,所以在欧公的心中范仲淹即是他终生追慕的前辈,而青年时的范仲淹,极其追慕的是刚毅果敢、文治武功的名臣寇准。 范仲淹为官正直敢谏言,遭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臣子猜忌,屡次被贬,仲淹仕途极其坎坷。
据《宋史》记载言:“天圣七年冬至,仁宗率百官贺太后于会庆殿,对于此种有损国威的事情,范仲淹上疏认为不妥。并言:天子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理。
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虽然建议很委婉,但还是遭到了刘太后的不满,后范仲淹又上疏,力请太后卷帘撤班,还政于春秋已盛的仁宗皇帝,刘太后更是对其怀恨之心。
提携过范仲淹的晏殊听说此事大惊失色。认为范仲淹此事所作太过于轻率,不仅有碍自己的仕途,而且还会连累举荐之人。
对晏殊的建议,范仲淹心存感激。为了避避风头,仲淹便请求外任为官。
正直不阿的范仲淹岂是晏殊的一句劝说之辞就会不顾朝廷之事。明道二年十二月,京师里传来要废郭皇后的事情,郭皇后乃太祖宿将郭崇孙女,很得刘太后的欢心,但并不被仁宗宠幸。
就因为郭后入宫九年无子便成了君臣认为要废黜的理由,因为刘太后已薨,郭后自是没有庇护。此消息一出,朝廷议论纷纷,后传到外任的范仲淹耳中,范仲淹遂挺身而出,极论此事不可,但并没有说服仁宗皇帝。
后来郭后被废,范仲淹跟着一起倒霉亦遭贬。世事便是如此,倔强的范仲淹一直都没有理解一个大家都知晓的道理“顺君者昌,逆君者亡”。
庆历新政是范仲淹人生中最亮的一点。他将宋初文人王禹偁生平未付诸实现的变革想法在他的新政中尽体现出来。
但是由于触犯了上层阶级的利益,受到墨守陈规的大官僚的反对,导致了庆历新政只能事昙花一现,无疾而终。 这次新政改革的失败给范仲淹带来的后果又是贬官,最后到得邓州一地。
这个地方对于范仲淹这一生都是极其重要,官场上的失意,让范仲淹不再醉心于那仕途而忘返于流连的景色之中。在这里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文,其中就有千古传诵的名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诗文清丽,小词亦佳。继昌在《左庵词话》中言:“希文,宋一代名臣,词笔婉丽乃尔。
比之宋之平赋梅花,才人何所不可,不以世之头中气重,无与风雅也。”这里评价极是,范仲淹作词笔调清婉丽质,没有附庸风雅之气。
《全宋词》中仅存其词五首,但实应是不止的。如宋魏泰在《东轩笔记》中云:“范文正公守边日,作《渔家傲》数阙,皆以‘塞下秋来风景异’为首句。”
笔记中言有数阙,而今我们今日却是只见其一首。又见元人李冶《敬斋古今黈》云:“范文正公自前二府镇穰下营百花洲,录制《定风波》五词”,此百花洲便是邓州处,五首词存下来的亦只有一首了,估计仲淹词多已散佚。
范仲淹作词大大拓宽了晚唐五代词人的意境,唐人有边塞诗,他有边塞词。感情沉郁顿挫,凄伤哀婉,铅华洗尽。
试看其《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仁宗时,西夏兵屡有进犯,范仲淹时任陕西招任使,正因为这段经历,欧阳修曾讥笑仲淹之词为“穷塞主”词。不过只是挚友之间的开开玩笑之言。
范仲淹文韬武略,治兵威震塞北,西夏谈其色变,称之为“范老夫子,胸有甲兵无数”。 秋尽天寒,胡天塞北,自是萧凉一片,雁阵惊寒,尽数南回。
候鸟都南返过冬,但是这些将士还留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戍地又响起了那号角之声,四面俱有,无处不在。
想躲避都是不能,一片肃杀之气让人想起了李陵的《答苏武书》“凉秋九月,塞外草衰,夜不。
5.王冕者,诸暨人 文言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逐为通儒。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什么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册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就收他作了自己的弟子,王冕发愤学习最后终于成为了一个博学的人。
解释
窃:偷偷地。曷:为什么。执策:手里拿着书册。若:好像。
翻译
(1)听已,辄默记。——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安阳的韩性听说了王冕苦读的事。感到很是惊讶。
本文记叙了王冕苦学的哪两件事?——放牛时偷听念书、寺庙读书。
从中你受到哪些启发?——一个人要想长学问成才,就要千方百计刻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