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北国文言文阅读答案(终北国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1.终北国文言文翻译及阅读

    终北国,选自《列子·汤问篇》,原文是:

    禹之治水土也,迷而失涂,谬之一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陟.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若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瀵,臭过兰椒,味过醪醴.一源分为四埒,注于山下.经营一国,亡不悉遍.土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亡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其俗好声,相携而迭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饮神瀵,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乃醒.沐浴神瀵,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既反周室,慕其国,恍然自失.不进酒肉,不召嫔御者,数月乃复。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

    大禹治理水土的时候,迷失了道路,误入一个国家。那里滨临北海的北部,不知道距离中国有几千万里。那个国家名叫终北国,不知道它的边界在哪里。这里没有风雨霜露,不生长鸟兽、虫鱼、草木之类的生物。四面八方都很平坦,周围环绕着层层迭迭的高山。在国家的正中有一座山,名叫壶岭。山的形状象只口小腹大的瓦罐。山顶上有个洞口,洞口的形状象个圆环,名叫滋穴。洞口中有泉水涌出,名叫神瀵。它的气味清香胜过兰草花椒,味道甘甜胜过美酒。一个源头分为四股水流,灌注到山下,周流全国,到处流遍。那里地气平和,没有瘟疫。人民性情委婉顺从,不竞逐,不争斗;心地柔顺,品性怯弱,不骄傲,不妒忌;长少同居,不分君臣上下;男男女女,一起游玩,男婚女嫁,不用媒的,不要聘礼;在河边居住,不耕种庄稼;气候温和,不织布帛,不穿衣服;百岁而死,不天折,不生病。那里的人民繁衍兴旺,人口无数,只有喜悦安乐,没有衰老悲哀痛苦。那里的风俗喜欢音乐,老老少少,成群结队,轮流唱歌,歌声整天不停。饥饿疲倦了就喝神撰的泉水,力量和心神立刻得到恢复。喝多了就会醉,十多天才醒过来。用神氵粪的泉水洗澡,肤色洁白光滑,芬芳的香气十多天才消失。周穆王到北方巡游时经过这个国家,留连忘返,在那里一直居住三年。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仍旧思慕那个国家,怅然若失,不吃酒肉,不亲近嫔妃,几个月后才恢复了常态。

    阅读理解:

    中国神话中的大禹,不仅是为民治水的英雄,而且也是一位周游世界的探险家。相传大禹亲自去天边探险,顺便开展外交活动。他往东到过“扶桑”,那是太阳升起的地方;到过“九津”和“青羌”的原野,攀登高山到过“鸟谷国”、“黑齿国”和有九尾狐的“青丘国”。他向南到过“交趾”,翻越天气极热的九阳之山,到了“羽人国”、“裸民国”和“不死国”。往西去过西王母三青鸟居住的“三危山国”,见到了只饮露水不食五谷的人;还到过堆满黄金的“积金山”,见过“奇脑人”、“一臂三面人”。向北到过“令正国”、“犬戎国”,又穿过积石山,到北海拜访了兼任海神与风神的禹疆。大禹告别禹疆后本打算回家,却又在茫茫风雪中迷了路,反倒愈发向北走去,最后竟到了一个叫做“终北国”的地方。

    《列子.汤问》记载大禹到终北国,所目暑的经历还有那里的“人情”:人们男女杂居,相互平等,不织不衣,等等。这几乎是历代哲人所追求的“大同世界”。这里“人们”摒弃了私欲,“人”的追求升公款了。大禹到达终北国并不是偶然的原因,是由于那些智慧生命的有意引导。从“终北国”的环境看,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造的环境。那里的洞口中有泉水涌出,名叫神瀵(传说中水名)。它的气味清香胜过兰草花椒,味道甘甜胜过美酒。因为那里没有季节变化,除了“人”外也无其他生物。这些“人”的医疗条件应是相当好的,他们没有夭亡或者病死,都无疾而终。据说后来神仙帝王--周穆王也在终北国玩了三年,返回后,十分思慕,不喝酒了也不吃肉,更不近女色了,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才复原。

    这是道家学派天地境界人类生活理想的生活状态,其人民是处在自然境界的,境界的理想性依赖于环境的优越性。“终北国”环境具有两大特点,一是自然环境的优越性,一是社会环境的理想性。“终北国”无疑是一个乌托邦的世界。

    2.文言文翻译

    标准答案:李牧来到北部边境,继续实行以往的约束。

    匈奴几年毫无所获,却总是认为李牧畏惧他们。守边将士每天得到赏赐却不被派遣抗击匈奴,都希望与匈奴人打一仗。

    李牧于是备齐精选的战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曾获得过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善射的士兵十万人,将他们全部组织起来,进行作战训练,并让人放牧,使放牧人遍布在边境田野。匈奴人小规模地入侵,李牧命令部队假装战败,并且把数十人丢弃给匈奴。

    匈奴的单于听到这个消息后,就率军大举来犯。李牧多设奇阵,指挥部队从左、右两翼进行包抄,大破敌兵,斩杀匈奴十多万,乘胜灭掉了代地以北的胡族褴,攻破东胡,使林胡部族归降。

    匈奴单于领残兵逃奔而去,此后十多年都不敢再接近赵国的边境 .。

    文言文,北国,答案,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每题3分,共9分)终军,字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B【小题4】终军作为谒者,出使巡行郡国,举着符节向东出了函谷关,守关的官吏认识(认出了)他。

    (4分。“为”“使行”“建节”各1分,句意1分)(2)终军于是前往游说南越王,南越王 听从并答应了他,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

    (3分。“许”“属”各1分,句意1分)(3)单于钦佩苏武的气节,早晚派人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3分。“壮”“收系”各1分(“壮”译成“认为…豪壮”也行),句意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

    亢:担当。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D都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对于。B项①动词,作为;②介词,替、给。

    C项①副词,表示判断,是;②副词,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B“最终承认自己有罪该死”错。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终军,字子云,济南人。年轻时喜好学习,凭着博闻善辩、会写文章,在郡中闻名。

    十八岁时,选为博士弟子。到郡府接受遣送,太守听说他有奇才,召见了终军,认为他确实奇异,与他结交。

    终军告别大守离郡,到长安上书论事。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很特别,拜终军为谒者,供职宫禁中。

    元鼎年间,朝廷派博士徐偃到国巡视风俗。徐偃假称受诏,让胶东、鲁国煮盐铸铁。

    返京后,汇报情况,调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弹动徐偃假称受诏的大危害,按法是死罪。

    徐偃认为,《春秋》经义,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

    皇上有令让终军去审讯,终军反问徐偃说:“古时候,各个诸侯国习俗不同,百里之外.消息不通,不时有朝见天子和参加盟会之类的事情,安危形势,瞬息万变,所以有未得到君主诏令允许就自作主张的道理;现在天下统一,万里风俗相同,你在汉朝的国境内巡视,却说是出疆,什么道理?再说盐铁,各郡均有储蓄,你让二国煮盐铸铁,国家不值得当作大事,你却用安定国家保存万民为托辞,为什么?”又反问徐偃说:“胶东南近琅琊,北接北海,鲁国西靠泰山,东有东海,从四郡得到盐铁,徐偃你估计四郡的人口田地数目,日常的用具器物食盐,不够用来同时供给二郡国吗?竟然假称受诏,自作主张,作威作福,顺从百姓心愿,沽名钓誉,这是圣明天子须加以严惩的。 ”徐偃理屈辞穷,承认有罪该死。

    皇上认为他的反驳很好。当初,终军从济南出发,到长安为博士弟子时,进入函谷关,守关官吏给终军一个帛边做的符信。

    终军问:“要这干什么?”官吏说:“作为返回时的符信,回来要用这来合符的。”终军说:“大丈夫西游进京,最终也不会返回合符的。

    ”丢下符信离开。终军巡视郡国,把他见到的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记下来,返回后上奏皇上,皇上很高兴。

    朝廷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奴,终军主动请求出使说:“我没有点滴之功,却能够供职宫禁,值宿警卫,领取了五年的俸禄。边境不时有警报,臣子应当披上战甲,拿起武器,冲锋陷阵,在前面开路。

    但因我能力低下,不会打仗,不能为国驰骋疆场。现在听说要派遣使者出使匈彀,我希望竭尽智谋精力,辅助使者,针对单于出谋划策,趋吉避凶。

    我年纪轻,才能低,不熟悉侍从官员以外的事,不能担当一方重任,私下很怨恨自己。”皇上认为终军的回答很出色,提拔他为谏大夫。

    南越与汉朝和亲,朝廷就派终军出使南越,说服南越王,想让他入朝,与境内诸侯同等看待。终军主动请求说:“希望领取长绳子,一定要把南越王捆绑起来,带到朝廷。”

    终军于是前往说服南越王,南越王听从,请求将全国归属汉朝。南越的丞相吕嘉不想归属汉朝,出动军队攻杀南越王与汉使臣,他们都被害了。

    终军死时,才二十多岁,所以世人称为他“终童”。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19分)朱 弁朱弁,字少章,徽州婺

    【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D【小题4】(1)朱弁又给粘罕写信,(信中)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与”1分,“悉”1分,通顺1分)(2)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愿” 1分,“使”1分,“得”1分)(3)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受”1分,“易”1分,“辱”1分,通顺1分) 【答案解析】【小题1】我们【小题2】①是金人的要求;②是朱弁对谁去谁留的观点;④是朱弁对金人说的一般道理;⑥写的是众人深受感动【小题3】“抢先杀死他”一说,原文无据参考译文:朱弁的字叫少章,是徽州婺源人。 年轻时很聪明,每天读书几千字。

    成人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靖康之乱中,他的家庭碎于贼手,朱弁向江南逃奔。

    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到了云中,见了粘罕,请求和劝告的语言十分恳切。

    粘罕不听,让他回客店,派士兵来看守他。 朱弁又给粘罕写信,所说的用兵与讲和的利害关系,十分详细。

    绍兴二年,金人忽然派遣宇文虚中来,说和议可行,应当派一人到元帅府去接受国书回国,虚中想让朱弁与正使王伦商量决定谁去谁留。朱弁说:“我来了以后,本来就准备死了,哪里希望今天有机会先回去。

    希望您这个正使接受国书回去禀告天子,结成两国的友好关系,那么即使我将来尸骨暴露在外国,也永远感到像活着一样。 ”王伦将回去时,朱弁请求说:“古代的信使都有符节作为信物,现在没有符节,但是有官印在,官印也是信物呀。

    希望留下官印,让我朱弁能够抱着它而死,死了也是不朽的。”王伦解下来交给了王弁,王弁接受后藏在怀里,和它同睡同起。

    金人逼王弁到刘豫那里当官,并且引诱他说:“这是你回国的第一步。 ”王弁说:“刘豫是国贼,我曾经恨不得吃了他的肉,又怎么能忍受面向北做他的大臣,我只有等着死而已。”

    金人发怒,中断了食物供应来逼迫他。朱弁坚决地在驿站门口抗拒,忍受饥饿等待着死亡,坚决不屈服。

    金人也被他感动了,像原来一样地礼待他。过了很久,又想调动他的官职,朱弁说:“自古两国交兵,使者处在中间,话可让他听从的就让他听从,不可让他听从的就关押他,杀掉他,何必换他的官职?我的官是在自己的朝廷里接受的,我只有一死罢了,绝不答应换官来使我们的国君受辱。

    ”并且写下文书转交耶律绍文等说:“:“您国封我官职的命令早晨来到,那么我就晚上死,晚上来到就早晨死。”又写信给后任的使者洪皓向他诀别说:“杀掉使者不是小事,我们如果赶上,是命中注定的,我们应当舍生来全义。”

    于是就准备了酒菜,召集被扣留的士大夫喝酒,酒饮半酣,朱弁告诉他们说:“我已经看好近郊的一个墓地,一旦我牺牲报国,诸位请把我埋在那个地方,在上面写上‘有宋通问副使朱公之墓’,我就很满意了。 ”众人都流下了眼泪,不能抬起头来。

    朱弁谈笑自如,说:“这是做臣子的常情,诸位悲痛什么呢?”金人知道他终不可屈,于是也就不再强迫他了。

    终北国文言文阅读答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