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苏轼

    1.《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2题。

    (9分)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

    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B.违制之坐 坐:判罚C.尾属于城 属:隶属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⑥ D. ②③⑤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分)(2)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3分)(3)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3分)。

    2.苏轼的买鸭捉兔文言文阅读理解答案

    一)买鸭捉兔

    昔有人将猎而不识鹘,买一凫而去。原上兔起,掷之使击。凫不能飞,投于地,又再掷,又投于地。至三四,凫忽蹒跚而人语曰:“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其人曰:“我谓尔为鹘,可以猎兔耳,乃鸭耶!”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看我这脚手,可以搦得他兔否?”

    【注释】(1)鹘:隼的旧称,一种凶猛的鸟。(2)凫:野鸭子。

    (3)分:本分。(4)搦:持握、捕捉。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昔人将猎而不识鹘( ) 2)凫忽蹒跚而人语曰( ) ..

    3)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 ) 4)我谓尔为鹘( ) 。

    2、“加”在《古汉语字典》中的义项有:

    1)施加 2)增加 3)更,更加 4)加上,加之

    选文中“奈何加我以掷之苦乎”中“加”的解释应选第 项。

    3、下列中的“乃”与文中“乃鸭耶”中的“乃”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乃其分。 B、衡乃穿壁引其光

    C、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 D、见渔人,乃大惊

    4、翻译:

    我鸭也,杀而食之,乃其分,奈何加我以抵掷之苦乎?

    5、“凫举掌而示,笑以言曰”,你从凫的“举”和“笑”中体会到什么?

    6、从这则笑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高帽一百

    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当不至所龃龉也。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师颔其首曰:“汝言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

    1、请给画横线句子添加相应的标点符号。

    其 人 曰 某 备 有 高 帽 一 百 适 人 辄 送 其 一 当 不 至 所 龃 龉 也。

    2、解释加点字义。

    1)俗以喜人面谀者曰( ) 2)往别其师( ) 。

    3)吾辈直道事人 ( ) 4)汝言不为无见( ) ..

    3、《古汉语字典》中有关“适”的解释有以下义项,请为“适人辄送”中“适”选择

    3.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熙宁二年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

    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

    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若出,民心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板。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

    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又怎会不和范滂的母亲一样深明大义呢?”苏轼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

    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

    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4.宋史苏轼传阅读答案及翻译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 市:购买

    B.违制之坐坐:判罚

    C.尾属于城 属:隶属

    D.以虞水之再至 虞:防备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品质的一组是( )(3分)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

    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

    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B.①③⑥C.②④⑥D. ②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B. 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13.把下面几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3分)

    (2)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3分)

    (3)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3分)

    参考答案:

    10.答案:C.(属:连接)

    11.答案:D (①是皇帝买灯的原因 ④是卒长的行动⑥是被贬后的生活)

    12.答案:A(朝廷压低价格买灯办灯会,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劳民伤财。苏轼委婉的说老百姓不能明白皇帝为了让太后高兴而办灯会的孝心)

    13.古文翻译(9分)

    (1)把宝鼎看做铁锅,把美玉看做石头,把黄金看做土块,把珍珠看做石子,丢弃得到处都是。

    (2)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3)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

    参考译文:

    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苏轼上书说:“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皇太后高兴罢了。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的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调任密州。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轼对提举官说:“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提举官害怕地说:“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苏轼说:“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河水将要冲进城里,事情很紧迫了,即使是禁军也要暂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您尚且不逃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应该为您效力。”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锸出营,修筑东南方向的长堤,堤坝从戏马台起,末尾与城墙相连。雨日夜不停,没有受损的城墙只有三版。苏轼天天住在城上,即使经过家门也不入,派官吏们分别在城墙各处守卫,最终保全了徐州城。又向朝廷要求调来服役的人,加高修筑旧城墙,修筑木制堤岸,用以防备洪水再来。朝廷听从了他的建议。

    调任湖州,因为有一些不便于民的事情不敢明说,就写诗暗示,希望对国家有所帮助。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从他的诗中挑出一些词语,断章取义牵强附会说苏轼的诗是在诽谤朝廷,把他逮捕押赴台狱,想置他于死地。案件审问了很久也没有判决。神宗非常喜欢苏轼的才学,安排他担任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黄州的田父野老,一起生活在溪旁山间,在东坡修筑房舍,自号“东坡居士”。

    文言文阅读苏轼

    上一篇:文言文辛弃疾 下一篇:猫与鼠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