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月文言文
1.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2.观月文言文翻译
观月记 张孝祥 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
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①,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②。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③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④,月白如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⑤童隶而登焉。
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翻译:观赏月亮最明亮在中秋之夜,而观赏中秋的月亮,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靠近有水的地方去观赏,最好是独自一人前往。
而独自前往的地方,又以离人远的地方最好。可是,中秋往往又多没有月亮。
况且城郭宫室等地方,又哪里能都靠近水泽呢?假如有这样的地方,要么是远离人居、人迹罕至,要么是空旷幽静少有之处。果真有喜欢猎奇的人士,谁又能在黑夜中独行而到达这样地方以求得一时的快乐呢?我现在金沙堆游玩,这里不正符合赏月的四个条件(即中秋月,临水,独往,去人远)吗? 我于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天空明朗,没有一丝云朵,月光皎洁,宛如白天。
金沙堆正好位于洞庭湖内,正个沙洲青草葱茏,高有十仞,四面绿水环绕,最近的陆地离这里也有几百里。我把船停靠在岸边,系在沙洲下面,让书僮仆役全部退去,然后徐步向上攀登。
只见沙洲上的沙子一片金黄,和月光争辉;这时候,天上月亮犹如玉盘,地上的沙子宛若堆积的黄金,光芒四射。微风吹过,顿感一阵凉意,似觉眼花,仿佛到了仙境。
即使没有曾经亲身到达那里,应该也不过如此而已吧。看样子赏月之至,中秋,临水,独往,去人远,在这里全都完备了啊!特写此文以记述金沙堆观月情景。
【注释】 [1]金沙堆: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位于湖南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本文原题《观月记》。
[2]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最好。 [3]观:观赏。
[4]宜:适宜,应当。 [5]去:离开。
[6]盖:句首语气词。之:指代中秋月和近水的城郭宫室。
[7]若夫:至于。必:一定。
[8]诚:果真。 [9]独行以夜:在夜中独行;“以”:于。
之:往。 [10]蕲(qí):求。
玩:欣赏。 [11]“其具”句: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
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12]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 [13]天无纤(xiān)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4]沙:指金沙堆。当……之中:处在……之间。
青草:湖名,是洞庭湖的一部分。 [15]“四环”二句: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16]却:退,退去。童隶:书童仆役。
[17]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 [18]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19]激射:喷射。 [20]目眩(xuàn):眼花。
21]阆(làng)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
广寒宫:即月宫。 [22]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23]于是:在这里。备:齐全,完备。
【作者与题解】 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人。二十三岁举进士,廷试第一。
孝宗乾道五年(1169)三月,以显谟阁直学士退休;不久,病卒于芜湖。他主张抗战,寄情于词,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
有《于湖居士文集》。 这篇《观月记》即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乾道二年(1166),张孝祥在知静江府、广南西路经略安抚 任上被免职,自桂林北上,途经洞庭湖,舟泊金沙堆,时当中秋,独登观月,作本文以记之。中秋观月,是诗文中常见的题目;在洞庭湖中的金沙堆观中秋月,则别有一番景象与情趣。
金沙堆由沙积而成,在明月映照之下,沙色与月光争辉,黄金般的积沙与白玉盘似的湖水“光采激射”,作者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一幅光、色可见的图画。这是本文在景物描写方面的特点。
文中提出观月“四美”之说,表现了作者的审美趣味,其中“独往”、“去人远”云云,与作者罢官后的心情也不无关系。这篇短文有议论、叙述,有描写、抒情,意到笔随,流畅自如,与苏轼的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3.游记类文言文
永州八记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
恒惴栗。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上。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凝形式,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是岁,元和四年也。 钻鉧潭记 钻鉧潭,在西山西。
其始盖冉水自南奔注,抵山石,屈折东流;其颠委势峻,荡击益暴,啮其涯,故旁广而中深,毕至石乃止;流沫成轮,然后徐行。其清而平者,且十亩。
有树环焉,有泉悬焉。 其上有居者,以予之亟游也,一旦款门来告曰:“不胜官租、私券之委积,既芟山而更居,愿以潭上田贸财以缓祸。”
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行其泉于高者而坠之潭,有声潀然。
尤与中秋观月为宜,于以见天之高,气之迥。孰使予乐居夷而忘故土者,非兹潭也欤? 钻鉧潭西小丘记 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有得钻鉧潭。
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已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
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冷冷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
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古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已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袁家渴记 由冉溪西南水行十里,山水之可取者五,莫若钻鉧潭。由溪口而西,陆行,可取者八九,莫若西山。
由朝阳岩东南水行,至芜江,可取者三,莫若袁家渴。皆永中幽丽奇处也。
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为“渴”。渴上与南馆高嶂合,下与百家濑合。
其中重洲小溪,澄潭浅渚,间厕曲折,平者深墨,峻者沸白。舟行若穷,忽而无际。
有小山出水中,皆美石,上生青丛,冬夏常蔚然。其旁多岩词,其下多白砾,其树多枫柟石楠,樟柚,草则兰芷。
又有奇卉,类合欢而蔓生,轇轕水石。 每风自四山而下,振动大木,掩苒众草,纷红骇绿,蓊葧香气,冲涛旋濑,退贮溪谷,摇飃葳蕤,与时推移。
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 永之人未尝游焉,余得之不敢专焉,出而传于世。
其地主袁氏。故以名焉。
石渠记 自渴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
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
逾石而往,有石泓,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
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
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
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
揽去翳朽,决疏土石,既崇而焚,既酾酾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鷁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石涧记 石渠之事既穷,上由桥西北下土山之阴,民又桥焉。其水之大,倍石渠三之一,亘石为底,达于两涯。
若床若堂,若陈筳席,若限阃奥。水平布其上,流若织文,响若操琴。
揭跣而往,折竹扫陈叶,排腐木,可罗胡床十八九居之。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