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小的成语典故文言文(给一些成语典故故事的文言文,带有译文和道理的)

    1.给一些成语典故故事的文言文,带有译文和道理的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入木三分王羲之学书 《书断》(唐 张怀瓘) 原文: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

    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

    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

    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

    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

    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三十三书《兰亭序》。三十七书《黄庭经》。

    书讫,空中有语:“卿书感我而况人乎!吾是天台丈人”。自言真胜钟繇。

    羲之书多不一体。(出羊欣《笔阵图》) 译文:晋朝王羲之,字号逸少,王旷的儿子。

    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前代人谈论书法的书《笔说》,在他父亲的枕中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我的秘籍?”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少,恐怕不能领悟,告诉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羲之跪拜,现在就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发展了。

    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诀》,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住我的名声。”

    晋帝时,祭祀北郊,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三十三写了《兰亭序》,三十七写了《黄庭经》,写完后,空中有人语说:“卿的书法都感动我,而况世人呢?我是天台丈人,自称真胜钟繇。”

    羲之书法多数不是一种字体。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文言文,关于朋友的成语典故文言文,交友之道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2.关于文言文的成语故事并解释

    【刻舟求剑】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意思: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叶公好龙】

    (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含贬义。)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意思:叶公子高喜欢龙,衣带钩、酒器上刻着龙,居室里雕镂装饰的也是龙。他这样爱龙成癖,被天上的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龙头搭在窗台上探望,龙尾延伸到了厅堂里。叶公一看是真龙,吓得转身就跑,魂飞魄散,一脸惊惶 。由此看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他喜欢的只不过是那些像龙却不是龙的东西罢了。

    文言文,短小,典故,成语

    3.求有典故的成语故事,有文言文的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

    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

    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

    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

    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

    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4.找一些成语寓言故事(文言文)有译文和寓意的

    讳疾忌医nbsp;扁鹊(què)是古代一位名医。

    有一天,他去见蔡桓侯。他仔细端详了蔡桓侯的气色以后,说:“大王,您得病了。

    现在病只在皮肤表层,赶快治,容易治好。”蔡桓侯不以为然地说:“我没有病,用不着你来治!”扁鹊走后,蔡桓侯对左右说:“这些当医生的,成天想给没病的人治病,好用这种办法来证明自己医术高明。”

    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他着急地说:“您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去了。

    可得抓紧治疗啊!”蔡桓侯把头一歪:“我根本就没有病!你走吧!”扁鹊走后,蔡桓侯很不高兴。又过了十天,扁鹊再去看望蔡桓侯。

    他看了看蔡桓侯的气色,焦急地说:“大王,您的病已经进入了肠胃,不能再耽误了!”蔡桓侯连连摇头:“见鬼,我哪来的什么病!”扁鹊走后,蔡桓侯更不高兴了。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去看望蔡桓侯。

    他只看了一眼,掉头就走了。蔡桓侯心里好生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您去看望大王,为什么掉头就走呢?”扁鹊说:“有病不怕,只要治疗及时,一般的病都会慢慢好起来的。

    怕只怕有病说没病,不肯接受治疗。病在皮肤里,可以用热敷;病在肌肉里,可以用针灸;病到肠胃里,可以吃汤药。

    但是,现在大王的病已经深入骨髓。病到这种程度只能听天由命了,所以,我也不敢再请求为大王治病了。”

    果然,五天以后,蔡桓侯的病就突然发作了。他打发人赶快去请扁鹊,但是扁鹊已经到别的国家去了。

    没过几天,蔡桓侯就病死了。nbsp;[提示]nbsp;有了病,一定要听从大夫的嘱咐,老老实实地医治。

    有了缺点错误,也一定要听取大家的批评,认认真真地改过。否则,一误再误,病情会越来越沉重,错误会越来越严重,以至发展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nbsp;[原文]nbsp;扁鹊见蔡桓公①,立有间②,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③,不治将恐深。”桓候曰:“寡人无疾④。”

    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⑤。”

    居十日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⑦。”桓侯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

    扁鹊出。桓侯又不悦。

    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⑧。桓侯故使人问之。

    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⑨;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⑩;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11);在骨髓,司命之所属(12),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13)。”nbsp;居五日,桓公体痛;使人索扁鹊(14),已逃秦矣。

    桓侯遂死(15)。——《韩非子》nbsp;[注释]nbsp;①扁鹊——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

    nbsp;②有间——一会儿。nbsp;③疾——古时疾指小病,病指较重的病。

    腠(còu)理——原指人体皮肤的纹理。这里指皮肤。

    nbsp;④寡人——古代国君的自称。nbsp;⑤好(hào)——喜欢。

    nbsp;⑥居——表示相隔一段时间,过了。nbsp;⑦益——更加。

    nbsp;⑧还走——掉转身子就走。nbsp;⑨汤熨(yùn)——用热水敷烫皮肤。

    及——达到。nbsp;⑩针石——用来针灸的针。

    古时治病用石针。nbsp;(11)火齐——火煎的汤药。

    nbsp;(12)司命之所属——到了死神手中。司命,掌握人的生死命运的神。

    nbsp;(13)臣是以无请也——我所以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nbsp;(14)索——寻求。

    nbsp;(15)遂——就。nbsp;棘刺尖儿上雕猴子nbsp;燕王到处张贴榜文,征求身怀绝技的能工巧匠。

    有个卫国人来应征,自称能在荆棘的尖刺上雕刻出活灵活现的猴子。燕王听说他有这样超群的技艺,高兴极了,立刻给他极其丰厚的待遇,供养在身边。

    过了几天,燕王想看看这位巧匠雕刻的艺术珍品。那个卫国人说:“国君要是想看的话,必须依我两个条件:一,半年之内不入后宫与后妃欢聚;二,不喝酒,不吃肉。

    然后选一个雨睛日出的天气,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中,才能看到我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的猴子。”燕王一听这些条件,没法照办,只能继续用锦衣玉食把这个卫国人供养在内宫,却始终没有机会欣赏到他刻制的珍品。

    宫内有个铁匠听到了这件事,不禁暗暗发笑。他就对燕王说:“我是专门打制刀具的。

    谁都知道,再小的刻制品也要用刻刀才能雕削出来,所以,雕刻的东西一定要比刻刀的刀刃大。如果棘刺的尖儿细到容不下最小的刀刃,那就没法在上面雕刻。

    请国王检查一下那位工匠的刻刀,就可以知道他说的话是真是假了。”大王一听,如梦方醒,立即把那个卫国人找来,问道:“你在棘刺尖儿上雕刻猴子,用的是什么工具?”卫国人回答:“刻刀。”

    燕王说:“请把你的刻刀拿给我看看。”卫国人一听就慌了神,借口说到住处去取刻刀,。

    5.文言文成语故事

    不知道你需什么样的, 看看这几个合适不?

    -----------------------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短小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