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大学》第六章的意思(大学“传”第六章,慎独的含义)

    1.大学“传”第六章,慎独的含义

    慎独是儒家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其含义,人们一般理解为“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不苟”(《辞海》),或“在独处时能谨慎不苟”(《辞源》)。

    然而,七十年代出土的马王堆帛书《五行》经传和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竹简《五行》都提到一种慎独,其内容却与人们以往的理解大相径庭。其文云: “鸤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能为一,然后能为君子,慎其独也。

    (第8章) 对于这个慎独,传文的解释是:“能为一者,言能以多为一;以多为一也者,言能以夫五为一也。”“慎其独也者,言舍夫五而慎其心之谓也。

    独然后一,一也者,夫五为□(疑当补为“一”)心也,然后得之。”这里所说的“五”,是指“仁义礼智圣”,按照《五行》的规定,它是五种“形于内”的“德之行”。

    在《五行》的作者看来,仁义礼智圣虽然是“形于内”、形成于内心的,但它还有“多”的嫌疑,还没有真正统一于心,故需要舍弃仁义礼智圣形式上的外在差别,将其看作一个有机整体,使其真正统一于内心,故说“一也者,夫五为一心也”。因此,这里的慎独实际是指内心的专注、专一,具体讲,是指内心专注于仁义礼智圣五种“德之行”的状态。

    《五行》又说: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能差池其羽,然后能至哀。

    君子慎其独也。(同上) 传文的解释是:“差池者,言不在衰绖。

    不在衰绖也,然后能至哀。夫丧,正绖修领而哀杀矣,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是之谓独。

    独也者,舍体也。”世间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人们过分关注外在的形式,内心的真情反而无法自然表达,所以真正懂得丧礼的人能够超越丧服(衰绖)的外在形式,而关注内心的真情,“言至内者之不在外也。”

    在传文作者看来,这即是“独”:“独也者,舍体也。”所谓“舍体”,即是舍弃身体感官对外物的知觉、感受,而返回于内在的心理状态。

    所以慎独的“独”并非空间上的独居、独处,而是心理上的“未发”或未与外物接触,指内心的意志、意念。“独”的这种含义也见于先秦典籍之中,如《庄子·大宗师》说: 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

    庄子所描绘的“见独”颇类似于现象学中的先验还原,即舍弃对世界的自然态度和固有看法,而回到纯粹的先验意识,见独即发现内在、先验的心理状态。这里的“独”与《五行》一样,都是在“舍体”的意义上使用的。

    所以庄子的“见独”与儒家的慎独虽然在内容上有所不同,但就二者是指内心的精神状态而言,则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显然是建立在他们对“独”的共同理解之上。独也可以做动词,作“内”讲。

    《五行》传文解释“君子之为德也,有与始,无与终”(第9章)一句时说:“有与始者,言与其体始;无与终者,言舍其体而独其心也。”这里的独即作“内”讲,“独其心”即内其心。

    “内心”的说法也见于先秦典籍,并与慎独联系在一起,如《礼记·礼器》说: 礼之以少为贵者,以其内心者也。德产之致也精微。

    观天下之物无可以称其德者,如此,则得不以少为贵乎?是故君子慎其独也。 对于“内心”,郑玄的注释是“用心于内,尚其德在内”。

    《礼器》以“内心”来理解慎独,与《五行》显然是一致的,这应该即是慎独的本来含义。那么,到底什么是慎独呢?《尔雅》云:“慎,诚也。”

    而据《五行》传文,独是指“舍体”,也即内心的意志、意念,故慎独即是诚其意。只不过慎独在当时已成为一个专用名词,其内涵已广为人知,所以人们往往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如《五行》的“能为一”、《礼器》的“内心”等等。

    但不论是“能为一”还是“内心”,其实都是指诚其意,只是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而已。 二 有学者可能会有疑问,将慎独释为诚其意,是《五行》等篇的特殊理解,还是当时人们的普遍理解?难道《大学》、《中庸》的慎独也是指诚其意吗?回答是肯定的。

    先秦典籍中的慎独都是指诚其意,《大学》、《中庸》也不例外。先看《大学》的慎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着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里出现两个“必慎其独也”:前一个“慎其独”是指“诚其意”,意思非常清楚;后一个“慎其独”前,由于有“小人闲居为不善”一段,需要做一些辨析。朱熹对此的解释是:“闲居,独处也……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

    然欲掩其恶而卒不可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大学章句》)按照朱熹的理解,这段话是说,小人独自一人的时候,常常干出不好的事情来。

    然而,从他见到君子后试图掩盖自己恶行来看,他并非不知道应该为善去恶,只是一到一人独处。

    文言文《大学》主要讲什么,《大学》文言文读后感,《大学》文言文翻译

    2.文学:翻译文言文《大学》?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大学所讲的道理,在发挥自己天赋灵明的本性。

    亲爱百姓,使得人人革新,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停留於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有了定向,有了定向才能心志不移,心不移动,然后才能安于现状境,安于处境才能处事精详,处事精详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任何一件事都有根本与末端,每一件事都有结束与开始,知道那些先,那些后,就接近大学所说得修身治人的道理了。 古人要使人人都能彰显自我的灵明德性,先要治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知好自己的家庭,先修好自己本身,要修好自身,先使自己的心平正,要使自己的性情适宜得当,先使自己的意志坚定不移,要使意志坚定不移,必先增加自己的知识,增进自我的知识,在於能做到对事物的道理真理解,对事物道理真理解知识必能达到,知识如能无所不到,心意必能坚定不移,心志坚定不移,性情就能得当了,性情如能得当,就能修身,若能修身,家庭必能治理。

    家庭若能治理好,国家也就能治理,国家能治理,天下也就可治理好了。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以修身为根本。

    如果自我不能修身,而想使国家太平治理,那是不可能的。把修身视为首要的反而视为次要的,对治国平天下;应该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的,这样要想恩德于天下是不可能的事。

    这就是说能知道道理根本,知道最后道理。

    文言文,第六章,大学

    3.文学

    所谓诚意,就是不欺骗自己。

    讨厌不善要像讨厌臭的味道一样,喜好善,要像喜爱美好的颜色一样,这就教做内心自足也。所以君子就算独处时也要谨慎不可随便。

    小人平时专做坏事,无恶不作;看见君子便躲躲闪闪地掩饰自己的坏处;可是别人看来,好像看见他的肝肺一样,这样的遮掩,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教做内心真实,也表现在外。所以君子即使独处时,也要谨慎不敢随便啊. 曾子说:十支眼睛看着你,十支手指指着你,这真是可怕啊!有钱人可以把房子装饰的很漂亮;有德的人可以丰富自身,内心坦荡,身心自然安然舒适。

    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内心的意念都能真实无欺。

    4.古代文言文《大学》的意思

    学所讲的道理,在发挥自己天赋灵明的本性。亲爱百姓,使得人人革新,达到至善的境界。知道停留於至善的境界,然后心志才有了定向,有了定向才能心志不移,心不移动,然后才能安于现状境,安于处境才能处事精详,处事精详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境界。任何一件事都有根本与末端,每一件事都有结束与开始,知道那些先,那些后,就接近大学所说得修身治人的道理了。

    古人要使人人都能彰显自我的灵明德性,先要治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知好自己的家庭,先修好自己本身,要修好自身,先使自己的心平正,要使自己的性情适宜得当,先使自己的意志坚定不移,要使意志坚定不移,必先增加自己的知识,增进自我的知识,在於能做到对事物的道理真理解,对事物道理真理解知识必能达到,知识如能无所不到,心意必能坚定不移,心志坚定不移,性情就能得当了,性情如能得当,就能修身,若能修身,家庭必能治理。家庭若能治理好,国家也就能治理,国家能治理,天下也就可治理好了。

    从天子到平民百姓,全都以修身为根本。如果自我不能修身,而想使国家太平治理,那是不可能的。把修身视为首要的反而视为次要的,对治国平天下;应该视为次要的反而视为首要的,这样要想恩德于天下是不可能的事。这就是说能知道道理根本,知道最后道理。

    5.《大学》二则(二) 君子必慎其独也

    译文

    所谓使自己的意念诚实,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如同厌恶难闻的气味,就如同喜爱美丽的容颜。这样才能说自己心安理得。

    所以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独处的时必须谨慎地对待,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就什么坏事都会做。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摆出自己的美德。别人的眼睛是雪亮的,就像是看到他们的五脏六腑一样,这样又有什么益处呢?

    这就是说人诚信在心中,自然而然就流露到外表了。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独处的时候必须谨慎地对待。

    曾参说:“一个人若被许多双眼睛注视,被许多只手指点着,这难道不是严肃的嘛!”财富能美化房屋,道德修养能提升人格,心胸宽广则身体就安泰。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让自己意念诚实。

    《诗经·卫风·淇澳》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嫩绿的竹子郁郁葱葱。有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是那样严谨,胸怀宽大,是那样的光明煊赫。这样一个文质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难以忘怀啊!

    原文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奥,菉竹漪漪,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咺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圣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出自《礼记·大学》第七章,《礼记·大学》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前434)所作。唐代韩愈、李翱等把《大学》、《中庸》看作与《孟子》、《易经》同等重要的“经书”;宋代“二程”、朱熹祖述这种观点,竭力推崇其在经书中的地位,旨在弘扬理学。

    扩展资料

    《大学》提出儒家道德修养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整统一八个步骤。在解释“诚意”一词含义时,用了上述的那段引文。大意是说:君子应内外一致,不自欺欺人。

    对于坏的东西要像厌恶腐臭那样,将其除掉,对待好的事物要像喜欢美丽的颜色那样,力求得到。而小人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什么坏事都敢干。一旦见到有道德的君子在旁边,马上遮掩,伪装良善。这样表里不一,毫无益处。

    人应该意诚在内心,显像在外表,所以君子务必在任何时候都谨慎地严格地要求自己,形成自觉的高尚的品质。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自觉地按照礼义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

    由此,在《中庸》中强调“慎独”,用自我道德修养方法对不正当的行为意念加以节制。而在《大学》中,则将“慎独”道德规范推进到一个更高的境界,不仅仅是在无人监视的情况下,能克制住不良的思想与行动,坚持做好事,不做坏事,而是把自己的思想提纯到全无邪念,自觉自愿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使思想信念与行为举止纯然一体了。

    从《中庸》到《大学》对“慎独”的认识,正是一个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思想与实践辩证的历程。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君子慎独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礼记慎独

    6.<<大学>>原文

    《大学》

    作者:曾子

    朝代:春秋

    原文节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白话译文:

    大学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

    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

    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扩展资料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

    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学

    7.弟子规大学第六章的意思

    1、冬天让父母睡得暖和,夏天让父母过得凉爽。

    每天早上向父母问早安,每天晚上向父母道晚安。 出门之前一定要向双亲禀告去那里,回家了一定要向双亲禀明去了哪里。

    在外成家立业,居住的地方要让父母知道,不要经常更换,从事的事业不要经常变更,没有恒心,让父母为你担忧。 2、当我们听到有人赞美我们的时候,一定要怀有恐惧之感,听到人家讲你不好,你会觉得很安慰。

    好的朋友、正直的朋友,他会渐渐的与你接近。 3、“止”就是达到的意思,整句就是: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4、使意念真诚的意思是说,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要像喜爱美丽的女子一样,一切都发自内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一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别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见你的心肺肝脏一样清楚,掩盖有什么用呢? 5、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6、同3题一样,达到、做到。整句:做国君的,要做到仁爱。

    8.《大学》原文及解释

    大学》原文及译注 【原文】 大学之道(1),在明明德(2),在亲民(3),在止于至善。

    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 欲齐其家者,先修 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8); 致知在格物(9)。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 修;身修而后 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为本(11) 。

    其本乱而未治者 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 (经) 【注释】 (1)大学之道:大学的宗旨。

    “大学”一词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是“博 学”的意思; 二是相对于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古人八岁人小学,学习 “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 ”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十五岁人大学,学 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所以,后一种含义 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道 “的本义是 道路,引申为规律、原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政治学里,也指宇宙万物的 本原、个体,一定的政治观或思想体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环境里有不同的 意思。

    (2)明明德:前 一个“明”作动词,有使动的意味,即“使彰明”, 也就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 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 品德。

    (3)亲民: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 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4)知止:知道目标 所在。 (5)得:收获。

    (6)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 庭或家族和和美美, 蒸蒸日上,兴旺发达。 (7)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8)致其知:使自己获得知识。 (9 ) 格物: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10)庶人:指平民百姓。

    (11)壹是:都是。本:根本 。

    (12)末:相对于本 而言,指枝末、枝节。 (13)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 该重视 的却加以重视。 (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 法等)。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 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 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 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 开始有终结。

    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 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 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 和家 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 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 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 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 使自己获得 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后 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 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 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 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 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 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 ,这也同样是不可 能的! 这里所展示的,是儒学三纲八目的追求。

    所谓三纲,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学》的 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

    所谓八目,是指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 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 生进修阶梯。

    纵览四书五经,我们发现,儒家的全部学说实际上都是循着 这三纲八目而展开的。所以,抓住这三纲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 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

    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你就 会登堂入室,领略懦学经典的奥义。 就这里的阶梯本身而言,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 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 三纲“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

    而其中间的“修身”一 环,则是连结“年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 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 分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下》),把生 命的历程铺设在这一阶梯之上。

    所以,它实质上已不仅仅是一系 列学说怯质的进修步骤,而是具有浓厚实践色彩的人生追求阶梯 了。它铸造了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心理,时至今日,仍 然在我们身上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不管你是否意识明确,不 管你积极还是消极,“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观念 总是或隐或显地在影响看你的思想,左右着你的行动,使你最终 发现,自己的人生历程也不过是。

    文言文《大学》第六章的意思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