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酒怎么说
1.诗词古文中酒的别称?
1杜康 传说中最早酿酒的人,后故以其名代称酒。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元好问《鹧鸪天》:“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
2觞酌 原为两种饮酒器具,后亦用作酒的代称。曹植《酒赋》:“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
韦应物《简寂观西涧瀑布下作》:“茶果邀真侣,觞酌洽同心。” 3绿蚁 酒面上漂浮的绿色泡沫,因似蚁状,故名。
也用作酒的代称。谢朓《在郡卧病呈沈尚书》:“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4欢伯 因为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故借此意而取名“欢伯”。
焦赣《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元好问《留月轩》:“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
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5流霞 对美酒的喻称。
《抱朴子•祛惑》载:“项曼都入山学仙,十年而归,家人问其故,曰:‘有仙人但以流霞一杯与我,饮之辄不饥渴。’”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
李商隐《花下醉》:“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6老春 唐时多称酒为春,故称美酒为老春。
李白《哭宣城善酿纪叟》:“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韩翃《田仓曹东亭夏夜饮得春字》:“玉佩迎初夜,金壶醉老春。”
7曲生 酒的拟人称呼。郑棨《开天传信记》载:“叶法善会朝客数十人于玄真观,思饮酒。
忽一人傲睨直入,自云曲秀才,与诸人论难,词锋敏锐。法善疑为鬼魅,暗以小剑击之,其人坠阶下,化为满瓶好酒,众人揖之曰:‘曲生风味,不可忘也。
’”陆游《初春怀成都》:“病来几与曲生绝,禅榻烟茶双鬓丝。” 8冻醪 即春酒。
是寒冬酿造,春天成熟的酒。《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传:“春酒,冻醪也。”疏:“醪为酒之别名,此酒冻时酿之,故称冻醪。”
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陆龟蒙《漉酒巾》:“靖节高风不可攀,此巾犹坠冻醪间。”
9椒浆 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古代多用以祭神。
屈原《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王维《椒园》:“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
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10杯中物 因饮酒时多用杯盛,故称。
陶潜《责子》:“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黄庭坚《次韵柳通叟寄王文通》:“心犹未死杯中物,春不能朱镜里颜。”
11般若汤 僧徒称呼酒的隐辞,以避法禁。苏轼《东坡志林》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
和邦额《夜谭随录》:“三哥尚忆去岁中云,在姑射山石室中,与无一师,饮般若汤,食穿篱菜。” 12扫愁帚、钓诗钩 因酒能扫除忧愁,能钩起诗兴,故称。
苏轼《洞庭春色》:“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
13青州从事、平原督邮 “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是劣酒的隐语。
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载:“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劣者谓‘平原督邮’。”
从事,美官;督邮,贱职。故以此为比。
皮日休《醉中寄鲁望一壶并一绝》:“醉中不得亲相倚,故遣青州从事来。”黄庭坚《醇道得蛤蜊复索舜泉》:“商略督邮风味恶,不堪持到蛤蜊前。”
2.古文言文敬酒词
“心儿颤,手儿抖,我给这位爷端个酒,这爷喝了俺高兴,这爷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
北人聚饮喜摆噱,席局上围绕“劝君更进一杯酒”,要找一段有力的说辞;对方婉谢或坚拒,则要拿出过硬的推辞,即便词穷理屈被驳下阵来,非喝不可了,也要自寻个下台阶的理由。比如“这一回宁伤身体,不伤感情”,———舍命陪君子也罢。
这场口舌战一般发生在主陪、副主陪和主宾领饮及回敬的三轮三杯礼仪酒后,列位已从微醺迈向半醉,《清稗类钞》引黄九烟《酒社刍言》所谓“酒以成礼”始,“酒以合欢”。
挑衅者古称“觞政”或“酒纠”,现在叫酒司令。那官阶是靠自己拼老命喝出来的。这位爷(或姐)自然嫌酒盅小,盘算出费半天口舌劝下去三钱酒,划不来,便抄过三只喝茶用的玻璃杯,摆开,“平”掉一斤五星牌二锅头酒(常规之茶杯为三两三钱装,剩下的一钱国人称为“财气”),双手执其二,循序渐“尽”:“在下先喝为敬了!”反手杯底朝天,确证已不能养虾(指留酒底)。此双杯落肚,要旨有二:一是身份由“在下”摇身变成“陛下”,此后“君叫臣喝臣不能不喝”,这是硬道理。如《红楼梦》第四十回,丫环身份的鸳鸯先吃了令酒便因气壮而理直:“不论尊卑,唯我是主。”二来通过现身说法公示席局之娱乐规则:今天我灭双杯在前,命列位干一杯于后,即酒量上我先主动输掉,礼仪上列位必然不忍驳我面子。依据的理论是,“要让大家喝好,自家要先喝倒!”
刚才余下的另一杯是预置的国标,这位爷看齐这一水平自左往右以序满酒,以序双手捧上,垂立谦恭以待。此谓以理服人也以礼伏人。这圈下来他要和“三种人”交锋,黄九烟所谓善饮者、绝饮者、能饮而故不饮者。
第一种人爽快,“善饮者不待劝”,理由全在杯酒中。第二种“绝饮者不能劝”,生理或心理上与酒绝缘,可放一马。舌战多与第三种“能饮而故不饮者”展开。
“故不饮”又可细分为三:其一,感觉这般唯命是尊,类似灌鸭,提升不了情绪,便摆噱(耍贫嘴)道出不情愿喝掉的托词,“酒量不高怕丢丑,自我约束不喝酒”。你必须力劝,“相聚都是知心友,放开喝杯舒心酒”。对方又来了———“万水千山总是情,这杯不喝行不行?”此时你必须情绪饱满态度坚挺才中他下怀,“一条大河波浪宽,这杯酒说啥也得干!”……周围肉梆子一响,那位应着彩色自能喝出花色来。
其二为准备后发制人的滑头客,或惧内者,摆不上桌面的理由如“来时夫人有交代,少喝白酒多吃菜”。摆到桌面上的托词则是“有病”。说着话,便从口袋里摸出老婆事先装进去的药片以作物证。劝酒爷毕竟见多识广,早已备下“三个不可忽视”等着:“红脸汉,长发辫,身上装着白药片”。亦见资料说,许世友将军整治这等人三句话搞掂。“怕老婆”?———惧内不光荣,你辩解,是医生不让喝。他第二句出口,“怕死?”———怕死又不光彩。你无奈喝了一杯,他放出第三句,“明明会喝,却说假话,再罚三杯!”
另一类人血冷,或倔。拿得住自己,不受氛围感染,也决不顺意捧场。劝酒者开始用话搔他,“感情薄,喝不着。”无动于盅。再搔,“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感情铁,喝出血”。他心里打定老主意,任你情有多真意有多深,不喝才是硬道理。
好戏卡在这里,往往就演不顺当了。不算败笔的收场办法笔者也见识过三种。一是劝酒者下不了台,只好借酒遮脸耍狗黑子,改念白道:“心儿颤,手儿抖,我给这位爷(视情况或称领导)端个酒,这爷喝了俺高兴,这爷不喝俺不走,就是不走,就是不走!”在周围广大群众的殷切期待下,再酷之人此时此刻面对此情此景大概也没有别的选择。
这种劝酒法本来有个很浪漫也很美妙的版本,见于内蒙古草原人的敬酒歌,“美酒倒进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远来的朋友饮一杯”。敬酒人手弹马头琴站在你身边把歌词一遍遍唱下去,直到你喝酒,喝光为止。
第二种是不可开交中,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即前述那位“善饮而不待劝者”,这类朋友最见不得人为打酒官司而耽误别人喝酒,此时挺身而出,定场诗是“危难之处显伸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兄弟我替他喝个酒”,难题就此解决。这一经典场面中亦多见英雄救美者。
濒临僵局的一种是双方互不相让终至对垒:这边唇枪探来,“量小非君子,不喝不丈夫!”那边舌剑接火,“东风吹,战鼓擂,今天喝酒谁怕谁”!一仰脖子干掉杯中既有之酒,然后双方一人一只空杯置于桌面下,各自扯过一瓶二锅头盲斟。端回桌面上让大家见证,谁的少谁自罚干净再重来。眼看着酩酊之人要转为“如泥”。喜剧往往就变成闹剧了。
3.笑林广记中文言文中酒翻译
中酒
【原文】
一师设教,徒问“大学之道,如何讲?”师佯醉曰:“汝偏拣醉时来问我。”归与妻言之。妻曰:“《大学》是书名,‘之道’是书中之道理。”师颔之。明日,谓其徒曰:“汝辈无知,昨日乘醉便来问我,今日我醒,偏不来问,何也?汝昨日所问何义?”对以“《大学》之道”。师如妻言释之。弟子又问:“‘在明明德’如何讲?”师遽①捧额曰:“且住,我还中酒在此。”
【注释】
①遽(jù):急忙。
【译文】
有个先生执教,弟子问“《大学》之道”如何讲,先生假装醉酒说:“你偏找我醉酒的时候来问我。”先生回家后对妻子讲了白天弟子所求教的问题,妻子说:“《大学》是书名,‘之道’是书中道理。”先生点头称是。第二天先生对弟子说:“你们无知,昨天乘我醉酒时来问我,今天我酒醒了,偏又不来问,为什么?你昨天所问的是什么问题?”弟子回答说是“《大学》之道”。先生按照妻子的话讲解了什么是“《大学》之道”。弟子又问:“‘在明明德’,如何讲?”先生急忙捧住脑袋说:“暂且停止,我现在又醉了。”
4.文言文 酒以成礼 翻译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
原文:
钟毓(yù)、钟会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其父时觉,且托寐(mèi)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扩展资料:
作者简介:
刘义庆,字季伯,南朝宋政权文学家。《宋书》本传说他“性简素,寡嗜欲”。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赠任荆州刺史等官职,在政8年,政绩颇佳。后任江州刺史,到任一年。
因同情贬官王义康而触怒文帝,责调回京,改任南京州刺史、都督和开府仪同三司。不久,以病告退,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
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刚登基便先后杀了徐羡之、傅亮、谢晦等拥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为担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弑的悲剧,严格控制并杀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员,这其中就包括名将檀道济。
在这样的背景下,刘义庆不得不加倍小心谨慎,以免遭祸。本传言“太白星犯右执法,义庆惧有灾祸,乞求外镇。”这实际上是刘义庆借故离开京城,远离是非之地。尽管文帝下诏劝解宽慰但架不住刘义庆“固求解仆射乃许之”。
刘义庆终于得以外镇为荆州刺史。外镇后的刘义庆仍然如同惊弓之鸟,心有余悸。他处在宋文帝刘义隆对于宗室诸王怀疑猜忌的统治之下为了全身远祸,于是招聚文学之士寄情文史编辑了《世说新语》这样一部清谈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酒以成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