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语典故文言文短篇(5篇成语故事的文言文及其翻译,(超短篇,写在纸上不超过五行的那)

    1.5篇成语故事的文言文及其翻译,(超短篇,写在纸上不超过五行的那

    1.执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3.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翻译: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色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关于诚信的成语典故文言文,关于朋友的成语典故文言文,交友之道的成语典故文言文

    2.'成语故事'文言文、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文言文,典故,成语

    3.谁有短的文言文成语故事?(5个以上)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叶公好龙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

    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

    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自 相 矛 盾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

    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

    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

    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

    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

    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

    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

    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返焉。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悦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处士逃。 涸辙之鲋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 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

    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注释 贷――――借贷。

    诺――――答应的声音。好、可以的意思。

    哉――――文言语助词。呢、吗的意思。

    激――――引导。 邑金―――封地上所得到的财产收入。

    肆――――卖东西的铺子、商店。 平漫屠龙 朱漫学屠龙于支离益。

    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注释 屠――――屠宰,宰杀牲畜。

    殚――――尽,用完用尽。 家――――家庭的财产。

    技――――屠龙的本领。 月怀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注释 攘――――窃取、偷盗。 或――――某人、有人。

    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 损――――减少。

    已――――罢了、停止的意思。 非义―――不符合于正当的事理。

    斯―――那么就应该的意思。 狐假虎威 荆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

    江一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百兽。

    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吾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枣犹百兽之畏虎也。”

    注释 荆宣王——就是楚国的国君楚宣王。他是楚肃王的儿子,名字叫良夫。

    北方——指我国当是中原一带的各个诸侯小国家。 昭奚恤——人名,楚国当时著名的将领。

    江一——人名,魏国人,很有智谋,当时在楚国做事。 长——音掌,长官,首领的意思。

    然——就是这个样子,(回答)“对”的意思。 黔驴技穷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应应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 黔——音钱,就是。

    4.求十个文言文成语故事,急用,短一点

    1.学者有四失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2.吾日三省吾身 曾子①日:“吾日三省②吾身:为人谋③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④而不习乎?” 3.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二儿可得全不?”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4.床头捉刀人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5.欲速则不达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

    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燧人钻木取火 遂明国不识四时昼夜,有火树名遂木,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日月之外,至於其国,息此树下。

    有鸟若鴞,啄树则灿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

    7.精卫填海 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8.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9.鲧禹治水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10.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③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 望楼主采纳 ~~。

    5.短篇的文言文成语故事,翻译

    原文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我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取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画蛇添足 . 古代楚国有个贵族,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祭酒赏给前来帮忙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这壶酒大家都来喝则不够,一个人喝则有余。

    让咱们各自在地上比赛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 有一个人最先把蛇画好了。

    他端起酒壶正要喝,却得意洋洋地左手拿着酒壳,右手继续画蛇,说:“我能够再给它添上几只脚呢!”可是没等他把脚画完,另一个人已把蛇画成了。那人把壶抢过去,说:“蛇本来是没有脚的,你怎么能给它添脚呢!”说罢,便把壶中的酒喝了下去。

    那个给蛇添脚的人终于失掉了到嘴的那壶酒。 。

    6.我要15篇成语故事文言文带翻译的

    乐不思蜀 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

    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

    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

    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7.给我30个文言文成语小故事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拖尾于堂。叶公见之, 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卖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为宋国笑。

    毛 遂 自 荐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于此矣?”毛遂曰:“三年于此矣。”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

    愚 公 移 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士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返焉。

    去看看吧,里面有原文,注解及翻译

    把鼠标拖到下面看第36~59

    成语典故文言文短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