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云南中考文言文(语文阅读题文言文)

    1.语文阅读题文言文

    1、秦| 王 坚| 自 河 东 |还2、为(作为;是) 患(忧患) 市(市集)3、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我从现在起才知道天下是有王法的.)4、原因: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5、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6、王猛,他为民除害,儆恶惩奸,匡扶正气,是人民英雄.7、陈涉气得倏地站起来,双眉攒起,像两把锋芒刺眼的大刀准备向那帮所谓的王侯将相砍去,眼里满是熊熊的怒火仿佛要把这一切富贵贫贱烧光;牙齿叫得咯咯作响,握着锄头的手青筋暴露,他也仿佛变成一头雄狮,蓄势一跃带着所有贫苦百姓冲破这个由“不平”二字筑成的牢笼。

    2021年云南中考文言文,2017年云南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海南省2017至2019中考文言文题目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家贫,事?

    1。

    A2。C3。

    B4。⑴判决诉讼没有株连牵累,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一天天少了。

    ⑵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⑶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

    【解析】1。 终:结束2。

    C。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代词;表祈使语气,一定。

    B。连词,因为;连词,表并列。

    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

    3。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

    4。本题考查翻译。

    ⑴听、株、稀1分,大意1分,⑵艰、薄、撰1分,大意1分,⑶教化、本、对1分,大意1分。李文耕,字心田,云南昆阳人。

    家庭贫困,对父母有孝心,衷心信奉程朱理学。 嘉庆七年考中进士,凭借知县的身份被派遣到山东,请假回家奉养母亲。

    母亲去世后,守孝期满,补任邹平知县。到官任过了四个月,由于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推病离任。

    因为辞官牵累,没有旅费回家。嘉庆十九年,巡抚大吏听说他的才干和谋略,起用他重新补任邹平知县。

    在邹平五年,治理注重教育感化。有个妇女控告她儿子忤逆不孝,李文耕把错误归到自己身上,责备自己,妇女的儿子叩头到流血,他母亲深受感动,请求释放她儿子,最终撤销了案子。

    李文耕审案不搞株连,时间长了,打官司的人日渐减少。 李文耕善于搜捕盗贼,他供养逮治盗贼的差役,让他们生活富足,不受盗贼的引诱利用,多次亲自巡查,到贼多的地方去查问追究。

    他曾经说:“治理盗贼一定要真心保护百姓,自己即使不能亲自做到,精神方面要达到,声望影响要达到。”结束任职时,邹平的盗贼敛迹消失。

    李文耕教儒生们读书,亲自给他们指导讲授,用“为自己读书”劝导他们,百姓都尊称他为“李教官”,又称他为“李青天”。调任冠县知县,不久升迁到胶州,疏浚了云河和墨河。

    道光二年,李文耕又升任济宁直隶州,还没有到任,巡抚琦善特向朝廷推荐他,宣宗早就听说李文耕的名声,就提拔他出任泰安知府。 调任沂州,李文耕订立下属官吏的学业课程,说:“官员不勤奋,政事就会荒废,百姓受伤害。

    政教风化应该从自身做起,能认真对待百姓,然后才可以教化百姓。”下属官吏都得到教化。

    沂郡产檞树,李文耕鼓励百姓养蚕,建造义仓防备荒年,搜捕盗贼跟做县令时一样。 不久,提拔做兖沂曹道,掌管治河的事情,修建堤防工程一定亲自践行。

    属官请求疏浚河中淤沙,需要五万两银子,李文耕亲自去查看河事,说:“不需要!春水涨的时候,就冲走淤泥了。”后来果然跟他说的一样。

    道光五年,李文耕调升浙江盐运使,不久,调回山东。 当时山东盐业不振,充任盐商的多半是无业游民。

    李文耕查知其中弊病,请准朝廷缓征盐税,来缓解盐商的压力。他责令富商总领盐运,不准因为借口积压而贱价私卖,盐税渐渐充裕。

    道光七年,他升任湖北按察使,不久又调回山东。他严肃整治官吏差役,对讹诈贪赃的人犯就用严厉的法典进行处置。

    李文耕断案宽容平和,他责令属官清理积压的案子,几个月后,积压的卷宗就清理得干干净净。他说:“山东的百姓脾气粗犷,性子刚直,容易犯法,也更容易向善,所以教育感化不可不先行。”

    过了三年,李文耕调任贵州。 州县官吏由于地方瘠苦,都希望调换任职,不积极做事。

    恰好李文耕暂且代理步政使,请求朝廷用官员考绩作为调剂官员的标准,使他们能长时间地专心于自己的职责。李文耕主持开凿桐梓葫芦口,来免除水患。

    贵州产丝绸,没有棉布,他开设专部教百姓纺织。贫苦百姓生计艰难,看重利益却轻视伦理纲常,他就写文章规劝开导,文章的名字叫《家喻户晓篇》。

    道光十三年,李文耕退休回到故乡。 李文耕一生把推崇正学和纠正不良社会风气当作自己的责任,他在山东做官时间最长,山东百姓感激他最深,他死后人们在名宦祠祭祀他。

    文言文,云南,中考

    3.云南省中考,语文考察古诗文,和必背古诗有哪些

    1.《曹刿论战》 《左传》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3.《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

    4.《桃花源记》("晋太元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

    5.《陋室铭》 刘禹锡

    6.《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

    7.《岳阳楼记》 范仲淹

    8.《蒹葭》 《诗经》

    9.《观沧海》 曹 操

    10.《饮酒》(结庐在人境) 陶渊明

    11. 《送杜少甫之任蜀州》 王 勃

    12.《使至塞上》 王 维

    1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14.《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 李 白

    15.《望岳》 杜 甫

    1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18.《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9.《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20.《泊秦淮》 杜 牧

    2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 殊

    22.《登飞来峰》 王安石

    23.《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

    24.《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 轼

    25.《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26.《游山西村》 陆 游

    2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28.《过零丁洋》 文天祥

    29.《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30.《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31.《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龚自珍

    以上就是“2013年云南中考语文古诗文背诵篇目说明”的所有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4.中考文言文点击之桃花源记试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9.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10.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11.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12.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3分

    5.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虽有嘉肴》《与徐甥师川》阅读与考题附答案

    去百度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内容来自用户:余仁xxj43

    2019年中考语文文言文《虽有嘉肴》《与徐甥师川》阅读与考题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节选自《礼记》)

    【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②。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③:“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虚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④,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⑤,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

    【注】①奉议;官名,即奉议郎。②奉思:思念。③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④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⑤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不知其旨也 旨:_______ (2)然后能自反也 反:_______

    (3)诚能如是 是:_______ (4)令心意不驰走 走: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甥性识/颖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1)(3分)虽然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2017云南中考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