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击鼓文言文版(诗经《击鼓》整篇诗?)

    1.诗经《击鼓》整篇诗?

    诗经——《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

    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之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

    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赏析:

    本诗描写兵士久戍不得回家的心情,表达渴望归家与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诗从出征南行写起,再写了战后未归的痛苦, 又写了当初与亲人执手别离相约的回忆,一直到最后发出强烈的控拆,次第写来,脉络分明,而情感依次递进。叙事中推进

    着情感的表达,抒情中又紧连着情节的发展,相得益彰,而自 然天成。

    幽王击鼓文言文,厉王击鼓文言文,击鼓文言文翻译

    2.《诗经·邶风·击鼓》诗词与翻译

    《诗经·邶风·击鼓》译注 『咀华庐』整理 题解: 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怀念妻子,回忆临行与妻子诀别之词。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

    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

    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

    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

    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

    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

    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

    一说誓约有信。 【赏析】 《毛诗序》云:“《击鼓》,怨州吁也。

    卫州吁用兵暴乱,使公孙文仲将而平陈与宋。国人怨其勇而无礼也。”

    郑笺以《左传·隐公四年》州吁伐郑之事实之。姚际恒《诗经通论》以为“与经不合者六”,此实乃《春秋·宣公十二年》“宋师伐陈,卫人救陈”之事,在卫穆公时。

    今以为姚说较《毛序》为合理,姑从姚氏。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

    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诗的第三句言“土国城漕”者,《鄘风·定之方中》毛诗序云:“卫为狄所灭,东徙渡河,野居漕邑,齐桓公攘夷狄而封之。

    文公徙居楚丘,始建城市而营宫室。”文公营楚丘,这就是诗所谓“土国”,到了穆公,又为漕邑筑城,故诗又曰“城漕”。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犹在国境以内,现在南行救陈,其艰苦就更甚了。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

    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

    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这个细节,真写得映带人情。

    毛传解释一二句为:“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把“爰”解释为“或”,作为代词,则两句通叙营中他人。

    其实全诗皆抒诗人一己之情,所以四、五两章文情哀苦,更为动人。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阀”为“勤苦”是错误的。

    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至于如何解释全章诗义。

    四句为了把叶韵变成从AABB式,次序有颠倒,前人却未尝言及。今按本章的原意,次序应该是: 执子之手,与子成说;“死生契阔,与子偕老。”

    这样诗的韵脚,就成为ABBA式了。本来“死生契阔,与子偕老”,是“成说”的内容,是分手时的信誓。

    诗为了以“阔”与“说”叶韵,“手”与“老”叶韵,韵脚更为紧凑,诗情更为激烈,所以作者把语句改为现在的次序。 第五章“于嗟阔兮”的“阔”,就是上章“契阔”的“阔”。

    “不我活兮”的“活”,应该是上章“契阔”的“契”。所以“活”是“佸”的假借,“佸,会也。”

    “于嗟洵兮”的“洵”,应该是“远”的假借,所以指的是“契阔”的“阔”。“不我信兮”的“信”,应该是“信誓旦旦”的“信誓”,承上章“成说”而言的。

    两章互相紧扣,一丝不漏。 诗凡五章,前三章征人自叙出征情景,承接绵密,已经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后两章转到夫妻别时信誓,谁料到归期难望,信誓无凭,上下紧扣,词情激烈,更是哭声干霄了。写士卒长期征战之悲,无以复加。

    击鼓,文言文,诗经

    3.《诗经·邶风·击鼓》文

    《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执子之手,与子皆老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特殊字词解释】 这首诗是指长年行役于外的将兵思念家乡和妻子。 孙子仲:当时卫国的元帅。 平:《集传》:“平,和也。合二国之好也”。有说当时陈、宋二国作乱,孙子仲平之则“平”应为“平伏”,或不战而使蕃国归顺,并不是两个平等的国家缔结和盟。孙子仲当时是“天子师”的出兵,不是卫国战争。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传》:“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笺》:“不还,谓死也,伤也,病也。今于何居乎?于何处乎?于何丧其马乎?”爰音yuan2,即哪里。 契阔:离合。马瑞辰《通释》:“契当读如契合之契,阔当读如疏阔之阔。……契阔与死生相对成文,犹云合离聚散耳”。契即合,阔即离。 成说:《通释》:“成说即成言也。……《传》训说为数者,盖为预有成计,犹言有成约也。”即已有约定。 洵(音xun4):远。 信:即“言而有信”的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极,信、极连读,犹言终古。按通篇意旨,均不从) //“丧其马”与“不还”相对,马应是比兴,借指宁静的田园生活

    4.《诗经·邶风·击鼓》全文

    不带,下面的是原文,只不过后来逐渐演变成了这几句话.

    原 文 译 文 注 释

    击鼓其镗1,

    踊跃用兵2。

    土国城漕3,

    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4,

    平陈与宋5。

    不我以归6,

    忧心有忡7。

    爰居爰处8?

    爰丧其马?

    于以求之9?

    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10,

    与子成说11。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12,

    不我活兮13。

    于嗟洵兮14,

    不我信兮15。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5.《诗经.邶风.击鼓》全文解释

    诗经·邶风·击鼓 赏析

    诗人采用赋的手法,铺陈直叙,将士卒长期征战之悲、夫妻不能团聚之苦表现得十分真切感人。全诗的内容主要是写一位卫国兵士远戍陈宋,久役不得归,回忆起新婚时与妻子的誓言而残酷的现实却使誓言落空。

    诗人以“击鼓其镗”起兴,通过震耳的鼓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厮杀惨烈的战场上。

    “土国城漕”虽然也是劳役,但还是在国境以内,每天都可以回家,回到自己心爱人的身边。

    现在“我独南行”,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怨恨愤懑之情。南行之后,“不我以归”,长期不许我回家,这就不得不让人更忧心忡忡。叙事向前推进了。

    作者心中一片茫然,不知何去何从,身处何方。茫然中马儿也丢失了,它去哪里了?也许马儿也不喜欢这战争苦役,它一定是去了树林之中。

    这时诗人想起了新婚时和妻子说过的话:“死生契阔”,“与子偕老。”面对生离死别,我心不变。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紧承上面的誓言,诗人又回到了冷酷的现实中。离别得太久了,很难与你来会面;相隔得太远了,不能实现那誓约。字里行间流露出士兵深深的自责与遗憾。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多么平凡的相许,却又那样的刻骨铭心。死亡在这样的誓言下,已经全然消散了它的惨烈与悲凉。这个男子以他的心灵之美,对战争进行了无言的控诉,深深打动了人们的心弦。

    这爱情的盟誓,已经成为了千百年来恋人们和夫妻间永久的追求与不变的情怀。生于和平时期的我们,好好珍惜你身边的人吧!今生今世,爱了,就要握紧那双手,一直走下去,一直走到奈何桥的那一头。这首诗很多人可能没读过,但其中有一句相信很多人都能说出来,这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表达了人们珍惜爱情,希冀白头到老、共渡一生的美好愿望。

    诗经·邶风·击鼓 原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执子之手,与子共著.

    执子之手,与子同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执子之手,夫复何求?

    详文参考:

    6.《诗经邶风击鼓》的全文与翻译

    1、全文: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2、译文 :

    击鼓的声音震响(耳旁),兵将奋勇操练。(人们)留在国内筑漕城,只有我向南方行去。跟随孙子仲,平定陈、宋(两国)。不允许我回家,(使我)忧心忡忡。

    于是人在哪里?于是马跑失在哪里?到哪里去寻找它?在山间林下。生死聚散,我曾经对你说(过)。拉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唉,太久。让我无法(与你)相会。唉,太遥远,让我的誓言不能履行。

    3、出处

    春秋时期的《诗经》。

    扩展资料

    赏析

    这是一篇典型的战争诗。诗人以袒露自身与主流意识的背离,宣泄自己对战争的抵触情绪。作品在对人类战争本相的透视中,呼唤的是对个体生命具体存在的尊重和生活细节幸福的获得。

    这种来自心灵深处真实而朴素的歌唱,是对人之存在的最具人文关 怀的阐释,是先民们为后世的文学作品树立起的一座人性高标。

    第一章总言卫人救陈,平陈宋之难,叙卫人之怨。结云“我独南行”者,诗本以抒写个人愤懑为主,这是全诗的线索。

    第二章“从孙子仲,平陈与宋”,承“我独南行”为说。假使南行不久即返,犹之可也。诗之末两句云“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叙事更向前推进,如芭蕉剥心,使人酸鼻。

    第三章写安家失马,似乎是题外插曲,其实文心最细。《庄子》说:“犹系马而驰也。”好马是不受羁束、爱驰骋的;征人是不愿久役、想归家的。

    第四章“死生契阔”,毛传以“契阔”为“勤苦”是错误的。黄生《义府》以为“契,合也;阔,离也;与死生对言”是正确的。

    这首诗在结构和手法上有不少独到之处。结构上,它基本按时间顺序,写出一个被迫南征的兵士在出征前、出征时和出征后的复杂心理和行为,其中又插人回忆,形成往事与现实的强烈对比,在结构上形成顿宕。

    同时,在叙事之中又间以抒情,在情感上又形成波澜。尤其是最后一层,完全是直抒其情并皆以“兮”字结尾,仿佛一个涕流满面的征夫在异乡的土地上,对着苍天大声呼喊,对着远方的亲人诉说着内心的思恋和苦痛。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邶风·击鼓

    7.《诗经·邶风·击鼓》全篇的译文,谢谢

    [译文]

    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

    (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

    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

    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

    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

    心中郁郁忧愁不乐,

    (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

    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

    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

    生生死死离离合合,

    (无论如何)我与你说过。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

    伴着你一起垂垂老去。

    可叹如今散落天涯,

    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

    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8.求《诗经》‘邶风’里《击鼓》篇全文及解释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爱居爰处?爱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 不我信兮

    译文:

    敲鼓声音响镗镗,

    鼓舞士兵上战场。

    人留国内筑漕城,

    唯独我却奔南方。

    跟从将军孙子仲,

    要去调停陈和宋。

    长期不许我回家,

    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营扎寨有了家,

    系马不牢走失马。

    叫我何处去寻找?

    原来马在树林下。

    “无论聚散与死活”,

    我曾发誓对你说。

    拉着你手紧紧握,

    “白头到老与你过”。

    叹息与你久离别,

    再难与你来会面。

    叹息相隔太遥远,

    不能实现那誓约。

    1.镗(tánɡ堂):鼓声。其镗,即"镗镗"。

    2.踊跃:双声连绵词,犹言鼓舞。兵:武器,刀枪之类。

    3.土国:或役土功于国。漕:地名。

    4.孙子仲:卫国大夫。

    5.平:和也,和二国之好。谓救陈以调和陈宋关系。陈、宋:诸侯国名。

    6.不我以归:即不以我归。

    7.有忡:忡忡。

    8.爰(yuán元):本发声词,犹言"于是"。丧:丧失,此处言跑失。爰居爰处?爰丧其马:有不还者,有亡其马者。

    9.于以:于何。

    10.契阔:聚散。契,合;阔,离。

    11.成说:成言也犹言誓约。

    12.于嗟:即"吁嗟",犹言今之哎哟。

    13.活:借为"佸",相会。

    14.洵:远。

    15.信:一说古伸字,志不得伸。一说誓约有信。

    诗经击鼓文言文版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