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猫咪的文言文(写猫的古文)
1.写猫的古文
古代有《相猫经》,网上找不到原文。
看到几篇短的,不知是不是摘自相猫经。 猫 猫,俗作猫,面圆齿锐,舌有细刺甚多。
跖附肉块,藏锐爪於内,随时伸缩,行则以肉块著地,故足音甚轻。眼之调节机甚发达,瞳孔大小,随光线强弱而变,昼间日光强烈,细如丝,旦暮正圆,夜能视物。
善捕鼠。四川简州所产,有四耳者。
粤人相猫法 粤人相猫法,惟以提其耳而四脚与尾即缩上者为优,否则庸劣。湘潭张博斋以文谓掷猫於墙壁,猫之四爪能坚握墙壁而不脱者,为最上品。
张七善相猫 嘉应州张七善相猫,尝蓄雌猫数头,每生小猫,人皆不惜重资争买之,知其种佳也。七言黑猫眼须青,黄猫眼须赤,花白猫眼须白,若眼底老裂有冰纹者,威严必重,盖其神定耳。
又言猫重颈骨,若宽至三指者,能捕鼠不倦,且长寿,其眼有青光爪有腥气者尤良。 猫交 凡猫交,必春猫遇春猫,冬猫遇冬猫始交,夏秋之猫亦然,否则虽强之,不合也。
交之时,常於春秋二季。其初交时,则牝牡相呼,虽远,必寻声而至,俗谓之叫春。
虎一生不再交,以虎阳有逆刺也,其痛楚在初。猫一岁仅再交,以猫阳有顺刺也,其痛楚在终。
余畜之阳无刺,无痛楚,故其交无度。 猫成胎 猫成胎,有三月而产者,名奇窝;四月而产者,名偶窝。
养至十二年为上寿,八年为中寿,四年为下寿,一二年者为夭。浙中以单胎者为贵,双胎者为贱,一胎四子者曰?轿猫,贱而无用。
若四子毙其一二,则所存者亦佳,名为返贵。故猫胎以少为贵,有一龙二虎之说。
猫以腊月产者为佳,初夏名早蚕猫,亦善,秋次之,夏为劣,以其不耐寒,冬必向火也,曰煨灶猫。 猫坎分阴阳 猫坎分阴阳,雄猫则九七五,奇数也。
九为上,七次之,五为下。雌猫则八六四,偶数也。
八为上,六次之,四为下。但四坎者绝少,故雌者每佳而雄者多劣,皆五坎也。
猫以尾掉风 猫以尾掉风,截而短之,则不能掉,威状大损。有养猫而故截短其尾者,殊失本真。
女猫 山东、河北人谓牝猫为女猫。 波斯猫 波斯猫极大,京师产之。
紫猫 紫猫,产西北口,视常猫为大,毛亦较长而色紫,土人以其皮为裘。 瞎猫守香菰 闽、浙山中种香菰者,恒有鼠啮之患,土人多用猫守之。
去猫之双眼,纵之,叫遍山,以警鼠。猫既瞽而得食,即无所他之,惟有昼夜瞎叫而已。
顾横波蓄乌员 合肥龚芝麓宗伯所宠顾横波夫人媚,性爱猫,有名乌员者,日於花栏绣榻间,徘徊抚翫,珍重之意,逾於掌珠,饲以精餐嘉鱼。一日,以过餍而毙,夫人惋悒累日,至辍膳。
芝麓特以沉香棺瘗之,延十二女僧建道场三昼夜,为之超度。 朱竹垞咏猫 朱竹垞尝以《雪狮儿》词和钱葆馚《咏猫》,词云:「吴盐几两,聘取狸奴,浴蚕时候。
锦带无痕,搦絮堆?生就。诗人黄九,也不惜买鱼穿柳。
偏爱住戎葵石畔,牡丹花后。午梦初回晴昼,敛双睛乍竖,困眠还又。
惊起藤墩,子母相持良久。鹦哥来否?惹几度春闺停绣。
重帘逗,便请炉边叉手。」 吴世璠蓄三猫 吴世璠,三桂之子也,既败,有三猫,为大军之偏裨所得,颈有悬牌,一曰锦衣娘,一曰银睡姑,一曰啸碧烟,皆佳种也。
于文襄蓄冲雾豹 金坛于文襄公敏中所蓄猫,曰冲雾豹,极爱之,餐时侍案侧,辄分旨甘以赐之。 戴珠渊爱猫 钱塘戴珠渊鹾尹廷爱猫,一日失之,成一诗,邀王素心、厉樊榭和之。
诗云:「数卷残书谨护持,衔蝉迎得浴蚕时。一宵抛却藤墩去,便有梁间黠鼠知。
翻经为伴夜灯余,肯恋邻家食有鱼。葵苋闲园还忆否?秋风黄蜨影蘧蘧。
」 女爱猫 李松云中丞之女公子爱猫,中丞守成都时,简州牧尝选佳猫数十头,并制小?榻及绣锦帷帐以献。孙平叔制军有女孙,亦爱猫,督闽浙时,台湾守令所献,亦多美者。
邹泰和檄捕猫 邹泰和学士有爱猫癖,每宴客,必呼猫至,与食必均,曰:「毋相夺也。」尝督学河南,按临商邱毕,出署,失一猫,严檄县官捕之。
令苦其烦,乃用印文详报云:「卑职遣干役四人挨家搜捕,至今逾限,宪猫不得。」 迎猫 蚕忌鼠,迎猫以辟之。
宋陆游诗曰「裹盐迎得小狸奴」是也。嘉庆朝,富阳周芸皋廉访凯有迎猫诗,诗曰:「元宵闹灯火,蚕娘作糜粥。
将蚕先逐鼠,背人载拜祝。【《岁时记》正月十五日作粥,登屋上食之,咒曰:「登高糜,挟儿脑,欲来不来待我三蚕老。
」盖为蚕逐鼠也。】裹盐聘狸奴,加以笔一束。
【杭俗聘猫加笔,借逼鼠意。】尔鼠虽有牙,不敢穿我屋。
」 典库蓄焦脚虎 道光乙酉,浏阳马家冲某家猫产四子,一焦其足。弥月丧其三,而焦足者独存,形色俱劣,亦不捕鼠,常登屋,捕瓦雀咬之,时或缩颈於池边,与蛙蝶相戏。
主人嫉其痴懒,一日,携至县,适典库某见之,駴曰:「此焦脚虎也。」试升之屋檐,三足俱伸,惟焦足抓定,久不动。
旋掷之墙间,亦如之。市以钱二十缗,其人喜甚。
先是,典库固多猫,自此群猫皆废,十余年不闻鼠声。人服其相猫,谓得诸牝牡骊黄外也。
佳猫能镇三五家 王玥亭少尹宝琛初尉平远时,寓多鼠,乃於民家索得一猫,捕之,鼠患遂靖。此猫甚灵驯恋旧,时视其故主。
旋迁入署,仍不忘原寓及故主之家,往复遍历,三处往来,鼠耗皆绝。俗谓佳猫能镇三五家,洵不诬也。
刘少涂蓄老猫 。
2.写猫的古文
好像写猫的古文不多:以下几段摘自清·黄汉·《猫苑》,主要写如何“相猫”的,可以上网查。
不知道对你有没有帮助。猫之有毛色,犹人之有荣华。
悦泽者翘举,憔悴者委靡,此固定理。然而美恶岐而贵贱判,否泰亦于是寓焉。
夫有形相,斯有毛色,二者固相为表里也。猫之毛色,以为纯黄为上,纯白次之,纯黑又次之。
其纯狸色,亦有佳者,皆贵乎色之纯也。驳色,以乌云盖雪为上,玳瑁斑次之,若狸而驳,斯为下矣。
(《相猫经》)王玥亭少尹(宝琛)初尉平远时,寓中多鼠,于民家索得一猫捕之,鼠患一靖。猫甚灵驯恋旧,虽养于公寓,时返故主,旋迁住衙署,仍不忘原寓及故主之家,常复遍历,盖三处往来,鼠耗皆绝。
所谓佳猫之能镇三五家者,洵不诬已。又按:粤人验猫法,惟提耳而四脚与尾随即缩上者为优,否则庸劣,湘潭张博斋(以文)谓掷猫于墙壁,猫之四爪能坚卧墙壁而不脱者,为最上品之猫,此又一验法也。
3.关于猫的文言文(最好有题目的)越多越好
猫说
薛瑄
余家老鼠暴,乞诸人,得一猫。形魁然大,爪牙銛(读音xian一声,锐利)且利。余私计鼠暴不复虑矣。以其未驯也,絷(读音zhi二声,拴、拘禁)维以伺,候其驯焉。群鼠闻其声,相与窥其形,类(象是)有能者,恐其噬己也,
屏(屏息)不敢出穴者月余日。
既而其驯也,遂解其絷维。适睹出壳鸡雏,鸣啾啾焉,遽(读音ju四声,突然)起而捕之,比家人逐得,已下咽焉。
家人欲执而击之,余曰:“勿庸!物之有能者必有病(毛病,缺点)。噬鸡,是其病也;独无捕鼠之能乎?”遂释之。
已则伈伈(小心恐惧)泯泯(茫茫然然),饥哺饱嘻,一无所为。群鼠复潜视,以为彼将匿形致己也,犹屏伏不敢出。既而鼠窥之愈熟,觉无他异,遂历(遍,一个一个地)穴相告曰:“彼无为也。”遂偕其类复出为暴如故。余方怪甚,
然复有鸡雏过堂下者,又亟往捕之而走。追,则啮者已过半矣。
余之家人执之至前,数之曰:“天之生材不齐,有能者必有病。舍其病,犹可用其能也。今汝无捕鼠之能,而有噬
鸡之病,真天下之弃材也哉!”遂笞(读音chi一声,用木版或竹扳子打)而放之。
文言文《猫捕雀》
薛福成
窗外有枣林,雏雀习飞其下。一日,猫蔽身林间,突出噬雀母。其雏四五,噪而逐描,每进益怒。猫奋攫之,不胜,反奔入室。雀母死,其雏绕室啁啾,飞入室者三。越数日,犹望室而噪也。
哀哉!猫一搏而夺四五雏之母,人虽不及救之,未有不恻焉动于中者。而猫且眈眈然,惟恐不尽其类焉。乌呼,何其性之忍耶!
物与物相残,人且恶之;乃有凭权位,张爪牙,残民以自肥者,何也?
4.求一“古文”关于“猫”的分类的,有翻译更妙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 有一个赵国人家里发生了鼠患,到中山去找猫。中山人给了他猫。
这猫既善于捉老鼠,也善于捉鸡。过了一个多月,老鼠少了,鸡也没有了。
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我怕的是老鼠,不是没有鸡。
有了老鼠,就会吃我的粮食,毁我的衣服,穿我的墙壁,啃我的用具,我就会饥寒交迫,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没有鸡,只不过不吃鸡罢了,离开饥寒交迫还很远,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
5.猫在古文中的意象
猫到是真的很少见的 我只看过其他动物意象的 蝉——高洁的象征 古人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把蝉视为高洁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来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己坎坷不幸的身世。
最为著名的是被称为唐代咏蝉诗“三绝”的诗。虞世南《蝉》中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中的鸣蝉成了诗人立身高洁,不是凭借外在力量才被重用的表白。
骆宾王《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借蝉抒怀,写处境的险恶、政治上的不得意、言论的被压制。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由蝉的立身高洁联想到自己的清白,由蝉之无人同情联想自己同样也是无同道相知。
杜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魄化为啼血的杜鹃。它和思国、思乡、思人所产生的愁怨伤痛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
除了杜鹃这一通称外,古诗人还冠之以子规、啼鹃(啼鸟)、蜀鸟(蜀魂、蜀鹃)、杜宇等别称,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寄寓离别感伤之情。《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
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杜鹃鸟凄厉的鸣叫声使诗人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 鹧鸪鸟——离愁别绪 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
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衬托处境的艰难或心情的惆怅。如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等,诗中的鹧鸪都是衬托处境艰难或心情惆怅的。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唐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宋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等都是以雁写思的。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的。
相传苏武在匈奴牧羊十九年,他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从北海带回祖国,传递消息,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鸿雁传书”。 如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杜甫《天末怀李白》“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李清照“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都是盼望书信的意思。 猿啼——象征悲哀、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郦道元《小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都借助于猿啼表达伤感的情绪。
蟋蟀——怀念征人 古人已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后的惆怅。
古诗中的“蛩”也指蟋蟀,唐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和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等都是。 青鸟——是传书的信使 传说西王母有三只青鸟,一只先被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
南唐中主李璟“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都指信使。 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 秦末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而起于大泽乡。
后以“鸿鹄”喻人有远大志向。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魏曹植《鰕篇》“燕雀戏藩柴,安知鸿鹄游”、南宋辛弃疾《水调歌头》“鸿鹄一再高举,天地睹方圆”都指远大志向。
沙鸥——漂泊无依 诗人们常常用沙鸥来抒发内心因漂泊无依而伤感的意象。如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
南宋陆游《秋思》“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同样表现了居无定所的情形。 双鲤——书信的代称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雨。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就指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