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文言文纵使意思(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1.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高考文言文作文满分,高考文言文真题,高考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翻译

    方法指导 (一)遵循三条原则:1、信:要使译文准确无误,忠实原文意思,如实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

    2、达:就是要通顺畅达,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3、雅:就是 指译文要优美自然,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

    (二)坚持四个步骤:1、审:看清文句中的关键词语和重要的语法现象,如省略、倒装、活用等。2、切:以词为单位把句子切开,然后用下面介绍的六种方法逐一加以解释。

    3、连:再把解释好的词义按照现代的汉语习惯连缀成一个语义通畅的句子。4、誊:翻译完毕,带回原文,仔细检查,誊上卷子;要注意字迹工整,笔画清晰,不写错别字。

    (三)熟悉六种方法: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明、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必要作变动。例1、日待哺于东南之转饷,浙民已困,欲救此患莫若屯田。

    (08全国卷Ⅰ) 译文:每天等着吃从东南地区运来的军粮,浙地人民已经困乏,要解救这一患难不如屯田。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对译时主要有下面两种情况:(1)在原来的单音词前面或者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者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语作为语素之一)。例如:不可党邪陷正以求苟免。

    (04湖北卷) 译文:不能用阿附邪恶、陷害忠正的手段达到免祸的目的。(2)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

    例如: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07江西卷) 译文:我只要使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责职就尽到了,不能再考虑你们百姓了。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义去翻译。例如:如古语里面的‘是非’应该翻译成:“这不是”,“设备”应该翻译成“设置防备”。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1)句子的省略部分一定要补出来。

    例如:游学青、徐、并、冀之间,与交友者多异之。(07上海卷) 译文:仲长统在青州、徐州、并州、冀州一带游历求学,和(他)交朋友的大多认为他与众不同。

    (2)词类发生活用时候,必须根据活用的类型增补有关活用后的新增内容。例如:郭异之,持以白王。

    (07广东卷) 译文:郭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而不必硬译。

    例如:盖忠臣执义(07全国卷Ⅰ) 译文:忠臣坚持道义。6、调——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子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惯。

    例如:门前植槐一株,枝叶扶疏,时作麋哺饿者于其下。(07湖北卷) 译文:家门前种有一株槐树,枝叶繁茂,他时常在树下煮粥给那些饥民吃。

    (四)关注七个重点 从近几年的文言文主观翻译题来看,考查的是对全句的理解,但命题人选择文句是独具慧眼的。他们往往会选择那些有重要语法现象的文句让考生翻译,同时也将其列为高考阅卷的采分点,因此,考生必须特别注意这些采分点。

    在答题时,我们除了把握句子翻译“信、达、雅”的要求,掌握“留、对、拆、增、删、调”等六种翻译方法外,还需注意以下七个关注点:1、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

    词类活用主要包括名词的活用、形容词的活用、动词的活用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08全国卷Ⅰ)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用兄长礼对待他就可以了。

    例2:兄曰:“无论弟不能樵,纵或能之,且犹不可。”于是速归之。

    (08山东卷) 译文:哥哥说:“且不说弟弟不能砍柴,纵使能砍柴,还是不能去做。”于是让张诚赶快回家。

    (关键点:“无论”(两个单音词)“樵”(名作动)“归”(使动)) 例3:李由此以武名,遨游南北,罔有其对。(05湖北卷) 译文:李超从此凭武技闻名,走遍南北,没有他的对手。

    例4: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06湖北卷) 译文: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粮食,父亲和儿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为动词,吃粮食。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许多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题老师看重。要想能够准确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极容易易造成失分。

    例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判断句](08浙江卷) 译文:(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解说:无语言标志的判断句。例2.近日之事,衅难将成,赖陛下英明速断,故罪人斯戮。

    [宾语前置句](08全国卷Ⅱ) 译文:近日的事,祸端将要酿成,幸亏陛下英明果断,因而严惩了罪人。解说:结。

    高考,文言文

    3.高考文言文原文与翻译

    文言翻译的注意点

    1、要适应新题型

    以往都是从文中挑出两句,让考生翻译,今年高考翻译的题量和分值均有提高,对此得较快适应才是。

    2、翻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表面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但测试的重点可能还是在于某一实词、虚词或者文言句式,其中又以考查把握多义实词的能力为主,涉及面广,因此说,对文言译句的复习,当是以字、词、句基础知识的复习为基础。

    不管什么样类型的考题,都应该把确定重点词语和翻译时联系上下文作为解题的两个关键环节,打通了这两个环节,任何类型的考题都会迎刃而解。译好后务必审查,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3、千万别漏了文段中或文段后的任何一个注解(有时题目的答案就隐含在注解中,如87年高考题)

    高考文言文纵使意思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