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文言文知识点讲解(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1.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文言语句的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2.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古今异义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二章》)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3.语文 文言文课文知识点
《指南录后序》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 (1)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具,通“俱”。
作副词,全,都。) (2)层见错出(见,通“现”。)
2.古今异义 (1)穷饿无聊,追购又急 古义:没有依托 今义:单调,没有意义 (2)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古义:十分激烈 今义:大方 (3)为巡船所物色 古义:搜寻 今义:寻找需要的人才或东西 (4)以至于永嘉 古义:到达 今义:表示退一步的副词 (5)几彷徨死 古义:走投无路 今义:犹豫不定,不知往哪里好3.一词多义 (1)间 得间奔真州(jiàn,名词,机会)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jiàn,动词,夹杂) (2)靡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动词,倒下) 天高地迥,号呼靡及 (副词,无,不。靡及,达不到) (3)如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往。
.去,到。
.去)4.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北虽貌敬(表面上)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上前) 予分当引决(按名分) 草行露宿(在野草间,在露天里) 日与北骑相出没(每天) (2)名词作动词。 道海安、如皋(取道)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承接。
归而求国之策 死而死矣 (2)连词,表转折。 而不在使者之目 而幸生也何所为 2.以 (1)连词,表承接,相当于“当”。
然而隐忍以行 (2)连词,表目的,来。 挟匕首以备不测 (3)连词,因为。
几以捕系死 (4)介词,用。 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5)介词,凭,凭……身份。
以资政殿学士行 (6)介词,凭借。 将以有为也 3.则 (1)连词,表承接,就。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2)连词,表转折,却。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三、文言句式1.省略句 (1)初至北营,(我)抗辞慷慨,(元军)上下颇惊动 (2)(我)但欲求死,不复顾(个人)利害 (3)(我)诋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4)(我)坐桂公塘土围中,(元人)骑数千过其门,(我)几落贼手死2.被动句 (1)予羁縻不得还(被扣留) (2)无日而非可死(被杀死) (3)几以不纳死(被接受,准许出入)3.倒装句 (1)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为何,宾语前置) (2)君亲其谓予何(何谓予,宾语前置) 《烛之武退秦师》一、通假字1、无能为也已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二、古今异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三、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泛南。2、夜缒而出3、又欲肆其西封4、且君尝为晋君赐矣;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7、越国以鄙远 四、特殊句式1、是寡人之过也2、若余郑以为东道主3、以其无礼于晋4、夫晋,何厌之有?五、一词多义1、若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徐公不若君之美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失法离令,若死,我死。
2、说 秦伯说,与郑人盟 书十上而说不行 师说3、微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气文约,其辞微。周室卑微,诸侯相并。
4、鄙 蜀之鄙有二僧 越国以鄙远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臣不敢以死为戏5、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朝济而夕设版焉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且焉置土石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6、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7、其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吾其还也。
4.小学生需要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有哪些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就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伯牙绝弦》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课文: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课文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就像巍峨的泰山!”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澎湃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伯牙心中的想法,钟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他心中所想的。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比钟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断绝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
5.文言文知识点
1.“至”基本字义
◎ 到:~此。自始~终。从古~今。~于。以~。甚~。
《左传·文公二年》:“秦师又~。”
◎ 极、最:~少。~亲。~交(最相好的朋友)。~诚。~高无上。~理名言。
《荀子·正论》:“罪~重而刑~轻。”
2.“值”
1. 价值,价钱:币~。产~。贬~。升~。
2. 物和价相当,引申有意义或有价值:~百元。不~一文。~当。
3. 数学上指演算所得结果:数~。比~。函数~。
4. 遇到,逢着:相~。~遇。正~。
5. 当,轮到:当~。~班。~勤。~更(gēng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