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09江苏卷(求08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
1.求08年江苏高考文言文翻译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今河南南阳)人。
吴汉为人质厚少文,一经召见,使得到了刘秀的赏识信任。建武二年(26年)春光武帝定封他为广平侯。
建武三年(27年)春天,在广乐(今河南虞城县西)包围了苏茂,周建招聚十万人马,赴救广乐。吴汉率领骑兵迎战,失利,不慎坠马,摔伤膝,收兵回营。
诸将对吴汉说:“大敌在前而公伤卧,觽心惧矣”吴汉听此言,勃然裹创而起,巡视营垒,杀牛酌酒,犒劳士兵,对将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吴汉豪气凌云,将士们也深受感染,士气倍增。第二天,擂鼓呐喊,同时进击。
周建军大败。当时鬲县五姓一起驱逐守长,占据了城池造反。
诸将皆想攻打,吴汉不听,说:“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
然后一面下公文给郡府,命他们收捕肇事官吏,一面派人人城安抚五姓。五姓人大喜,相继归降。
建武五年(29年)春,农民军率五万余人夜攻吴汉军营,军中惊乱,吴汉却坚卧不动,一会儿营中便安静下来。吴汉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军。
建武十二年(36年)春,吴汉挥师直攻广都(今成都市南),迅速攻克,并派轻骑兵烧毁成都市桥,光武帝下诏告诫吴汉:“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疲,乃可击也”吴汉接连获胜,并未听从光武帝的告戒,竟乘胜自率步骑兵二万余人进逼成都。
于江水北岸扎营,派副将刘尚率兵万余人屯驻于江水南岸。光武帝得知吴汉如此部署兵力,大惊,下诏书责备:“比□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
然诏书未到,谢丰、袁吉率兵十余万人进攻吴汉。又派将率兵万余人袭劫刘尚营寨,企图使汉军不得相救。
吴汉率军与敌大战一天,兵败而退回营垒。吴汉见形势危急,召集众将激励他们说:“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
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在营内遍插旌旗,使烟火不绝,以迷惑蜀军。
第三天夜里,率军潜出城围衔枚疾走,过江与刘尚部会合。谢丰等人竟然没有发觉。
第二天,吴汉亲自指挥全军力战,终于大败敌军。吴汉随光武帝征战。
不少将领一见战阵失利就垂头丧气,惶怵不安,平日的风度威严全失。吴汉却不然,每到这时,他整厉战械,激扬士卒,不但毫不气馁,反而愈加意气风发。
他出征时,妻子在后方买了一些田产,待他归来,却都送给了故旧亲友。他说:“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
死后,谥忠侯。
2.文言文试题09海淀一模的试题文言文试题09海淀一模的试 爱问知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
何以明之?陈夏征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 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 ”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此务崇君之德者也。 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
于是伐文子、中行氏,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
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 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此务为君广地者也。 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昔者智伯骄,伐文子、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 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
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
此之谓也。 (取材于《淮南子•人间训》)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忠臣者务崇君之德 崇:使……崇高 B.牵牛蹊人之田 蹊:践踏 C.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 罢:罢免 D.三国阴谋同计 阴谋:暗中谋划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申叔时使于齐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B.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罪则有之,罚亦重矣 入其舍,则密室垂帘 D.此之谓也 夫晋,何厌之有 8.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其人)罪则有之 B.可伐(晋)以广地 C.因以(之)诛罪人 D.夫为君崇德者(君)霸 9.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证明“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一组是 ①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 ②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 ③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 ④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 ⑤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 ⑥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庄王遣卒戍陈的根本目的在于诛杀夏征舒,对陈国的土地王并无贪图的之心。
B.楚庄王听取了申叔时的谏言后,罢陈之戍,立陈之后,使诸侯皆朝于楚。 C.智伯听信谄臣之言,裂韩、魏之地,兴兵伐赵,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D.本文明辨了忠臣、谄臣之别,并阐释了君主只有知足、知止,才能长久的道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苏?
【答案】【小题1】A【小题2】D【小题3】C【小题4】(1)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再次得到呢?(“一”“为……所”、句意通顺1分。
)(2(我)刚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家中)人口却没有减少,我心里对这件事十分担忧。(“廪入”、“少”、语意各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喻:告诉。理解“喻”的意思关键是对前面“见”的用法,句中见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
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①写苏轼的身体状况③设想太虚修炼后的情景⑥写的是胡定之,与苏轼无关。
解答类似题目在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掉AC,再揣摩③⑥就可选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不心舍本逐末追求仕途的发展”与原文“但旋作此书,亦不可废应举”文意不符。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第一句时注意“一”解释为一旦,“为……所”表被动,要体现被动意;第二句时注意“廪入”为名词用作动词,根据语境解释为薪俸,“少”为形容词用作动词,解释为减少。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苏轼启:五月末,我弟弟来到这里,(从他手中)得到你写给我的信,(你)慰问的情谊十分深厚。
每天想回信表示感谢,一直拖到今天。近来天气进入初寒季节,你生活得怎么样?我们这些人渐渐衰老了,不能够再像年轻时那样对待自己的身子,应当赶快采用道书上方士说的办法,加强养身方面的修炼。
我被贬住在这里没有事做,对道书上讲的方法也略微知道了一些。现已借到本州天庆观三间房子,冬至后就住到里面去,过四十九天才会出来。
假如不是被贬官、遭到放逐,我怎么能这样呢?太虚(你)将来一旦受到官务的束缚,想求得四十九天的空闲,又哪里能得到呢?应该趁现在有空闲去做,做时,只要选择平时所谓简明扼要、容易做到的方法去做就行,日夜修炼,除吃饭睡觉以外,不做别的事,只要满了这期限,养身的根基就建立了。 从此以后,纵然再出来处理人间的事务,事情办完了,心情又会回到原来的闲静状态,(修炼神性的事)自然不会废止。
(你)寄给我看的诗文,都十分高超,美妙到极点,娓娓说来,有一种逼人的力量。像我这样的人也用不着逼了。
太虚免不了要去求官位俸禄,将要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去追求,参加科举考试不一定能实现愿望。 我私下替你考虑,应该多写书,都要见识高超又有实用价值,不必涉及时事。
只是你转过来写这类文章的时候,也不能停止参加科举考试的准备工作。这些文章如果写好了,姑且再给我看看,我是会理解你的用心的,想来你明白这个意思吧。
初到黄州,薪俸已经断绝,人口却没有减少,我为这事十分发愁,只好尽量节俭,每天费用不准超过一百五十钱。 每月初一就取出四千五百钱,把它分成三十份,挂在屋梁上,每天天一亮就用挂画用的叉子挑取一份,然后把叉子藏起来。
未用完的钱仍然用另外的大竹筒装好贮存起来,用来招待客人。估计袋中的钱还可用一年多,到时候再另想办法了,水到渠成,不必预先考虑,因此我胸中记挂的事一件也没有。
我住处的对岸武昌,山水美妙到了极点。有位老家在蜀地的王生住在城里,我过江后常常因为风涛阻隔,不能马上回家,王生能为我杀鸡煮饭,甚至在他那里住上几天,他都不厌烦。
又有一位潘生,在樊口开有酒店,可以划船直接到他店旁,虽是乡村酿的酒,自是味醇汁酽。 这里柑、橘、椑、柿非常多,大芋头长有一尺多,不比蜀中的差。
外县的米一斗卖二十钱,从水路去可以买到。羊肉价格和北方一样,猪、牛、獐、鹿价钱贱得像泥土一样,鱼、蟹不论价钱。
岐亭监酒胡定之,随行带有万卷书,喜欢借给人看。黄州官署的一些官员,家家都会做吃的东西,很喜欢举行宴会,你看这些情况,我的生活难道不是还过得去吗?想和你说的话没有穷尽,但是纸已经写完了。
你打开信纸读到这里,我想象得出你一定笑得须髯都会抖动起来。年底天气十分寒冷,希望你万万自己多加保重。
夜里酒喝得多了点,字写得不像样子,不要怪罪,不要怪罪!不一一说了。苏轼再拜。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面题目(9分,每小题3分)海瑞,
【答案】 【小题1】C【小题2】A【小题3】C【小题4】(1)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
(得分点:“朱丹”、“黝”必须翻译成动词,各得1分,句子通顺1分,共3分。 )(2)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究小的谦让。
(得分点:“行”“谨”“礼”“让”翻译正确各得1分,共4分。)(3)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疆界,又想往西扩张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得分点:“东封”“肆”“阙”“焉”各得1分,句子不通顺或句子大意被改变扣1分,共5分。
)【答案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谢:推辞。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 试题分析:A项:人称代词,他(前指代海瑞,后指代项王)。
B项:代词,代指海瑞/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C项:……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表目的,用来。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A项:“他这样做是为免遭士大夫的怨恨”有误。
B项:是给自己买了一口棺材,而不是给妻子。D项:“但皇帝没有同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4】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 “朱丹”: 作动词,漆成红色; “黝”:动词,漆成黑色;(2) “行”:(做)事情 ;“谨”:拘谨,拘泥 ;“礼”: (行)礼节;“让”:谦让。
(3)“东封” 在东边使……成为它的疆界;“肆”扩张;“阙”:侵损;“焉”:哪里。【参考译文】海瑞,字汝贤,琼山(今海南)人。
考中乡试,被委任为南平县教谕,调任淳安知县。他穿布袍,吃粗饭,让老仆人种菜自给。
总督(官职名)胡宗宪曾经对人说:“昨天听说海县令为母亲祝寿,才买了两斤肉。”都御史(官职名)鄢懋卿从淳安县经过,海瑞对他们的招待都很简陋,说淳安县地方太小容不下车马。
鄢懋卿非常愤恨。但是他早就听说过海瑞的名声,因此只好收敛威风离开了。
当时,明世宗在位时间长了,不上朝处理政务,深居在西苑,专心致志地斋戒修道。总督、巡抚等高官争着向皇帝贡献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致贺。
朝廷大臣中没有敢说时政的人,海瑞独自上疏。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身边的臣子说:“快把他逮起来,不要让他跑掉!”宦官黄锦在旁边说:“这个人向来有傻名。
听说他上疏时,自己知道冒犯皇上该死,买了一口棺材,和妻子诀别,在朝廷听候治罪,奴仆们也四处逃散没有留下来的,这样(的人)是不会逃跑的。 ”皇帝听了默默无言。
过了一会儿又读海瑞的奏章,一天里反复读了多次,为之感动叹息。(明穆宗隆庆)三年夏天,(海瑞)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视应天十府。
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污的人很多自动离职而去。显赫的权贵把大门漆成红色,听说海瑞来了,把红门改漆成黑色。
任江南织造的宦官,因海瑞来减少了车马随从。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
海瑞向来憎恨大户兼并土地,极力打击豪强势力,安抚穷弱百姓。贫苦百姓被豪富兼并的土地,海瑞全部夺回来交还原主。
他推行政令雷厉风行,负责(所属、所管)官吏战战兢兢,奉行不悖,以至有能力的豪强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 而奸民多乘机告状,世家大姓中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
海瑞又裁减节约驿站供给费用,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多得不到奉献之物和止宿之地,因此怨言越来越多。都给事中舒化对皇帝议论海瑞,说他拘泥固执,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建议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许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
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迫害士大夫,沽名钓誉破坏政事,于是改调海瑞去任南京粮储之职。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管吏部,他一向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于是告病还乡。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朝政的人暗中阻止,于是任命海瑞为南京都御史。 各主管官员向来苟且怠惰,海瑞以身作则矫正弊端。
提学御史房寰害怕被检举揭发,想恶人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两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书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勉挽留,不同意他退休。
万历十五年,海瑞死于任上。追认他为太子太保,谥号忠介。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5.帮我翻译下2009年高考语文信息题江苏卷2的古文
费祎字文伟,江夏鄳人也。
少孤,依族父伯仁。伯仁姑,益州牧刘璋之母也。
璋遣使迎仁,仁将祎游学入蜀。会先主定蜀,祎遂留益土,与汝南许叔龙、南郡董允齐名。
时许靖丧子,允与祎欲共会其葬所。允白父和请车,和遣开后鹿车给之。
允有难载之色,祎便从前请上。及至葬所,诸葛亮及诸贵人悉集,车乘甚鲜,允犹神色未泰,而祎晏然自若。
持车人还,和问之,知其如此,乃谓允曰:“吾常疑汝与文伟优劣未别也,而今而后,吾意了矣。” 先主立太子,祎与允俱为舍人,迁庶子。
后主践位,为黄门侍郎。丞相亮南征还,群僚于数十里逢迎,年位多在祎右,而亮特命祎同载,由是众人莫不易观。
亮以初从南归,以祎为昭信校尉使吴。孙权性既滑稽,嘲啁无方,诸葛恪、羊首等才博果辩,论难锋至,祎辞顺义笃,据理以答,终不能屈。
权甚器之,谓祎曰:“君天下淑德,必当肱股蜀朝,恐不能数来也。”还,迁为郎中。
亮北住汉中,请祎为参军。以奉使称旨,频烦至吴。
建兴八年,转为中护军,后又为司马。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
祎常入其坐间,讽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祎匡救之力也。亮卒,祎为后军师。
顷之,代蒋琬为尚书令。琬自汉中还涪,祎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魏军次于兴势,假祎节,率众往御之。光禄大夫来敏至祎许别,求共围棋。
于时羽檄交驰,人马擐甲,严驾已讫,祎与敏留意对戏,色无厌倦。敏曰:“向聊观试君耳!君信可人,必能办贼者也。”
祎至,贼遂退,封成乡侯。琬固让州职,祎复领益州刺史。
祎当国功名,略与琬比。十一年,出住汉中。
自琬及祎,虽自身在外,庆赏刑威,皆遥先谘断,然后乃行,其推任如此。后十四年夏,还成都。
成都望气者云都邑无宰相位,故冬复北屯汉寿。延熙十五年,命祎开府。
十六年岁首大会,魏降人郭修在座。祎欢饮沉醉,为循手刃所害,谥曰敬侯。
译文: 费袆,字文伟,是江夏鄳(máng)人。他小时候父母双亡,靠同族父辈费伯仁生活。
费伯仁的姑姑,是益州牧刘璋的母亲。刘璋派人来迎费伯仁入蜀,费伯仁就把费袆也带到蜀地求学。
到先主定蜀时,费袆就留在益州,与汝南人许叔龙、南郡人董允齐名。当时许靖丧子,董允和费袆想一起到许靖之子的葬地去。
董允向父亲董和请求要一辆车,董和就派人给他们驾驭一辆从后面开门的鹿车(一种由人力推挽的小车,因车窄小,仅容一鹿,故名)。董允面有难色不愿上车,而费袆就抢先上去。
等到了葬地,诸葛亮和许多达官贵人都已到齐,他们看到这辆鹿车觉得很是少见,董允的神色一直局促不安,而费袆却泰然自若。车夫把车拉回去后,董和向他询问,得知此行的情况,就对董允说:“我常疑心自己还没分辨出你和文伟的优劣高低,从今以后,我很清楚了。”
先生立刘禅为太子,任费袆和董允为舍人,又升为庶子。后主刘禅继位后,他们任黄门侍郎。
丞相诸葛亮南征回朝,群官到都城外几十里迎接。其中大多数官员比费袆年长且职位尊贵,但诸葛亮却只命费袆与自己同乘一车,从此众人莫不对费袆另眼相看。
诸葛亮刚从南边归来,任命费袆为昭信校尉出使吴国。孙权性情圆滑,能说会道,戏谑调笑总出人意外;他手下的诸葛恪、羊旌等人,知识广博,才能卓越,善于辩论,论辩责问言辞锋利;而费袆与他们谈论时,却滔滔不绝,含义深刻,据理回答,对方始终不能使他服输。
孙权十分器重费袆,对他说:“你是天下具有美德和才能的人,必定成为辅佐蜀国君主之重臣,以后恐怕不能常来了。”费袆回蜀后,升为侍中。
诸葛亮北驻汉中时,请费袆任参军。因他奉命出使总能符合皇帝的旨意,所以多次到吴国去。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费袆转任中护军,后又任司马。当时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互相憎恶,每当坐在一起时就争论不休,有时魏延甚至举刀比划着要杀杨仪,杨仪则痛哭流涕。
费袆就常坐到他们中间,分别予以劝解,诸葛亮在世时,之所以能充分发挥魏延、杨仪各自的才能,主要靠费袆对他们二人的帮助扶正。诸葛亮去世后,费袆任后军师。
不久,代蒋琬任尚书令。蒋琬从汉中回到涪县时,费袆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军驻扎在兴势山,后主授予费袆符节,他授予杀违军令者的权力,率领兵士前去抵御。光禄大夫来敏到费袆处告别,请他一起下盘棋。
当时战事正急,军书往来传递,人马披甲戴盔,战车整备完毕,而费袆却与来敏专心致志地下棋,毫无急躁厌倦的样子。来敏说:“我来这里只不过是观察试探您罢了!看来您确实是最适宜的人选,一定能打退敌寇。”
费袆到了兴势山,敌人就撤退了,费袆被封为成乡侯。后来,蒋琬一再推让益州的职务,费袆便又兼任益州刺史。
费袆报效蜀国所立的功名,大致与蒋琬并列。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费袆出驻汉中。
从蒋琬到费袆,即使身负重命远在朝外,但奖赏惩罚之事,朝廷都要先向他们征求意见,然后才去办理,他们受到推重信任就是这样。后来,延熙十四年(公元251年)夏,费袆回到成都。
成都看天象风水的人说,现在都城没有宰相的星位,所以到了冬天,。
6.2009江苏南通卷文言文的翻译
赵普单独担任宰相总共十年,处事刚毅果断,把天下事作为自己的责任.曾经想要授予某人担任某个官职,皇帝不任用;第二天,又上奏此事,(帝)仍然不任用;第三天,还是上奏此事.皇帝发怒,撕裂奏折扔之于地上,赵普面色如故,慢慢拾起奏折回去,粘补缝合,又像以前一样上奏.皇帝醒悟,终于同意了他的奏请,后来(那个由赵普举荐的人)果然以胜任本职工作著称.又有立了功劳应当升官的人,皇帝向来讨厌那个人,不同意升迁.赵普竭力请求(皇帝)给予升迁,皇帝发怒说:“我不同意(他)升官,想怎么样?”赵普说:“刑罚用来惩治恶人,奖赏用来酬劳立功者。
刑罚与奖赏,是天下人的刑罚与奖赏,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与奖赏啊,哪里能够因为高兴讨厌而独断!”皇帝不听,起身,赵普跟着他。皇帝进宫,赵普站在宫门旁,许久不离开,皇帝最终答应了他的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