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第三节(如何搞定高三语文文言文部分?)

    1.如何搞定高三语文文言文部分?

    学习文言文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练。

    古人学习文言文,讲究烂熟于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虽然我们不一定要像古人那样摇头晃脑,但其重视诵读的习惯无疑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我们所说的“多读”,不仅要读课本,而且要读读本,有机会的话,还应当尽可能阅读一些文言作品,如“四书”、“五经”、《资治通鉴》等,尽可能的扩大自己的视野。

    “多背”是指凡是要求背诵的课文都要不折不扣的背诵,最好能一字不落的把它默写下来,连标点符号也不要弄错.你千万别以为这只是“死记硬背”,倘若你能坚持到底,那么,在潜移默化当中,你就自然掌握了古人的用语习惯和遣词造句的方法,你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自然而然的培养起来了。可以搭配北京新东方中学全科教育的高考语文班一块儿学习,“多练”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的捷径之一,不仅要认真完成课后训练,而且要多做相关的字词句的分类训练,以拓展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贾生名谊,洛阳人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 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

    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

    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

    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

    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 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

    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厘:胙肉,祭过神的宝食:受厘,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1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A、合从缔交 B、流血漂橹 C、威振四海 D、赢粮而景从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致万乘之势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以致天下之士C、然而成败异变 D、序八州而朝同列然秦以区区之地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例句:席卷天下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参考答案:(二)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11( B) 12(B ) 13 (C ) 14 ( D )15.(1)关中坚固,钢铁般的千里城防,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高考,文言文,第三节,总复习

    3.初中文言文语段阅读(急用)老师布置作业啊~!~!~!要 爱问知

    与朱元思书阔读《与朱元思书》中的一段文字,完成1--10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挣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4分) [答] 和 A.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邹忌讽齐王纳谏》)B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石潭记》)C.负势竞上,互相轩邀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储东阳马生序》)D.经纶世务者 窥谷忘反 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于园》)E.横柯上蔽,在昼扰昏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三峡》) 2.“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答] 3.用现代汉语翻译“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分) [译文] 4.《小石潭记》有通过“游鱼”描写潭水清澈见底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或“日光下彻,影布石亡。”本文也有一句写出了江水的清澄宁静,请写出这一句。

    (2分) [答] 5.作者抒写了“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看到富春江奇异的景色以后“望峰息心”、“窥谷忘反”的感受,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也写了迁客骚人登上岳阳楼之后的种种“览物之情”,他们写这些感受的目的有什么不同?(2分) [答]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 (3分) 目 答:〔 〕 A.蝉则千转不穷(尽) B。

    负势竞上(凭依) C.横柯上蔽(隐蔽) D。好鸟相鸣(美丽) 7.选出下列各组加点字的意义不同的一项。

    (3分)A。风烟俱净 B。

    猛良若奔 百废具兴((岳阳楼记)) 在昼犹昏 C。一百许里 D。

    急湍甚箭 高可二黍许( 8.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3分) A.从流飘荡 B.任意东西 c.互相轩邈 D.天下独绝 答:[ ] 9.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的句子是: (3分)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4分)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谁知道这个文言文题目怎么做啊?请阅读下列文字材料回答题目 爱问

    1。

    材料一中先是哀求,继而是悔恨、痛斥,终于泣血的苦诉,其中风雨飘摇中凄苦无依的鸱鸮形象,声声哀鸣诉说了家破人亡,国已不存的凄凉心境。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鸮尊、圆雕玉鸮、安阳大司空村539号墓出土的一件铜鸮卣等器物来看,在商人的崇鸟习俗中,鸮是其主要的崇拜对象之一。

    鸱鸮是这一民族的图腾,作为太阳神鸟,此歌亦是对祖先的哭诉。因此作者应为:武王伐纣后殷商遗民。

    材料二中写周公东征(平武庚、管叔之乱)三年而归,途中的心情变化以及想象。其中所描写的角色为征归途中的士卒。

    2。诗中“鸱鸮”所指的是殷人。

    总所周知,古商人有崇鸟的习俗,鸮在商代是被视为具有庇护力量的神鸟而被加以尊敬和崇拜,并被塑造成各种用途的器物,以图驱妖辟邪,祈求吉祥。 以殷商人自作悲苦之歌来理解《鸱鸮》,参以西周初立时的历史背景,殷人失势,国破家亡,飘零无依,完全合乎诗情。

    由此而论鸱鸮并不是周公,而是国破家亡的殷人。3。

    周公派哥哥管叔去检查殷人却不料他带人反叛。孟子把周公称作圣人,确未否认他的过失,应为他认为周公的过失是情有可原的,其中“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周公之过,不亦宜乎?”是说,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自己呢?赞同孟子所说周公的过失。因为周公虽为圣人确并非神人,不能料到自己的哥哥会背叛,而后却亲自出师三年后平息三监之乱。

    且孟子也说“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

    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由此可以看出孟子虽未否认周公之过,却仍称之为圣人所意为何。

    他也借此来抒发自己认为的君子的治国之道!(以上回答均为个人观点,也许存在错误,切勿与史实对号入座!)。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

    【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B【小题4】C【小题5】(l)① 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

    (得分点:判断句、“仕”“仆”各l 分)② 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荞母亲的孝心。 (得分点:“年德并高”、“衣”、“荣养”、“理”各l 分)(2)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忧:父母的丧事。 本题考查对实词的理解。

    理解实词含义要依据语境和词性。例如:“杞人忧天”,忧:担忧,忧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第①句是说沈约、仟防看了刘之遴的对策后很惊异,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承关系的连词“而”;第②句是一个被动句,“为”常常与“所”搭配。

    故该句应填人与“为”相搭配的助词“所”。第③句是说刘之遴于是著《 春秋大意》十科。

    故该句应填人表顺接关系的连词“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3】试题分析:原文标点:肤闻妻子具,孝衰于亲;爵禄具,忠衰于君。

    卿既内足,理忘奉公之节。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C说“高祖… … 亲自写诏书留住了他”错,高祖并没有挽留刘之遴。而是接着刘之遴被有司上奏免去了职务。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l)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关键词语翻译准确,特殊句式要体现,语句要通顺。

    注意下列词语和句式:①判断句、“仕”“仆”,②“年德并高”、“衣”、“荣养”、“理”。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本题重点抓住以下几点:① 善于写作,才思敏捷;② 好学明审,博览群书;③ 多学古体,著述颇丰。

    解答这类题,①整体阅读,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②善于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

    读一篇文章时,应当特别关注中心句、关键句,这样便于快速把握文意。 中心句、关键句的位置,常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处。

    ③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加深对文章内容及主旨的理解。归纳、概括时,要注意充分利用文章的题目、文中或文后的注释、文章出处、作者情况等信息,结合学过的有关知识作综合分析,从而多方面理解文章的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附【参考译文】刘之遴字思贞,是南阳涅阳人。

    父亲刘虯,在齐国任国子博士,谥号文范先生。刘之遴八岁就会写文章,十五岁举茂才的对策,沈约、任昉看了都很惊异。

    从家中征召出来,任宁朔主簿。吏部尚书王瞻曾探望任昉,恰巧遇到刘之遴在座,任昉对王瞻说:“此是南阳人刘之遴,学优而未做官,明鉴的人应当选拔任用他。”

    王瞻立即征召他任太学博士。当时张稷新被授任尚书仆射,托任昉写辞让官职的奏章,任昉让刘之遴代作,执笔立即写成。

    任昉说:“荆南是个秀气的地方,果然有奇特的人才,(刘之遴)以后做官必当超过我。”御史中丞乐蔼,是刘之遴的舅舅,御史台的奏弹,都是刘之遴起草。

    迁任平南行参军,尚书起部郎,延陵令,荆州治中。太宗幸临荆州,便迁任他为宣惠记室。

    刘之遴好学明审,博览群书。 当时刘显、韦棱都有很强的记忆力,每次与刘之遴讨论,都不能胜过他。

    回到京师授任通直散骑侍郎,兼中书通事舍人。迁任正员郎,尚书右丞,荆州大中正。

    累经升迁任中书侍郎,鸿胪卿,再兼中书舍人。出任征西鄱阳王长史、南郡太守,高祖对他说:“你母亲年高德重,因此让你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尽赡养母亲的孝心。

    ”后转任西中郎湘东王长史,太守照旧。当初,刘之遴在荆州官府,曾寄居南郡官舍,忽然梦见前任太守袁彖对他说:“你以后当为折臂太守,就居住此地。”

    刘之遴后来果然损伤手臂,而且来此郡任职。居母亲丧,服丧期满除服,征入任秘书监,领步兵校尉。

    出任郢州行事,刘之遴本意不想出任,便坚决推辞,高祖亲笔诏书说:“朕听说妻与子都在,对亲人的孝心就减退了;爵与禄都有,对君主的忠诚就减退了。 你内心得到满足,理应忘记奉公的操节。”

    于是被有司上奏免去了他的职务。很久,才任太府卿,都官尚书,太常卿。

    刘之遴喜好写文章,多学古体写法,与河东人裴子野、沛国人刘显常共同讨论书籍,因此彼此友好。当时《周易》、《尚书》、《礼记》、《毛诗》均有高祖的义疏,唯有《左氏传》尚缺,刘之遴于是著《春秋大意》十科,《左氏》十科,《三傅同异》十科,合三十事上奏。

    高祖非常高兴。太清二年,侯景叛乱,刘之遴避难返回家乡,还没有到达,就在夏口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前后有文集五十卷,流传于世。

    6.求 创新思维2010高考总复习 语文版 175页 朱熹的那篇文言文翻译 给最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徽州婺源人。他父亲朱松字乔年。朱熹从小聪慧过人,刚能够讲话时,父亲指着天告诉他说:“这就是天。”朱熹问道:“天的上面是什么?”父亲觉得十分惊奇。到他入学跟从老师读书时,老师教他读《孝经》,他看过一遍,就在书上写道:“不能像这样去做,就不能算作一个人!”他曾经和一群小孩子在沙上玩耍,独自一人端端正正坐着用手指在沙地上画,别人一看,原来是一幅八卦图形。

    十八岁参加乡贡考试,后考中绍兴十八年进士。淳熙五年,朱熹受命掌管南康军。到任后,兴利除弊,正值当地一年不下雨,他十分重视赈济灾荒的措施,很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事情结束后,朱熹上表请求按照规定的标准奖赏献粮救灾的人。他还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当时浙东发生大饥荒,宰相王淮上书请求改任朱熹为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要求他当天轻车前往就任。(然而)又因为朝廷对南康主动献纳粮食救荒的人没有给予奖赏,朱熹辞谢了这一职务,等到朝廷的奖赏颁发后,他才受职赴任。朱熹就任后,立刻给其他州郡写信,召集米商,免除(蠲:juān)他们的商税,等朱熹到达浙东,外地商船运来的粮食已经聚集了很多。朱熹每日查访民情,到州县巡行考察,单车独行,不带随从,所到之地,人们都不知道他的身份。郡县的官吏害怕他的严峻的作风,有的甚至弃官离去,辖区之内,秩序肃然。所有丁钱、役法这类规定条款,如对百姓不利,他全部整理出来加以革除。朱熹在赈济灾荒之余,还按照实际进行规划,一定为百姓做长远的打算。有人毁谤朱熹,说他政务荒疏,皇上对王淮曰:“朱熹政绩却是大有可观啊。”

    朱熹在考中进士的五十年里,外地做官只有二十七年(古代官吏三年一考绩,九考则为二十七年),在朝中做官才四十日。家境一向贫寒,以至常常断粮,但他却能安然处之。有的学生从远方来向他请教,他就用豆饭藜汤来招待,并和他们一起吃饭。朱熹常常(需要)开口向别人借钱以维持生活,但是,对于不合道义的钱,却一分不取。朱熹做学问,大致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并自我检束,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他曾说过,古代圣贤的思想学说流散在典籍之中,由于圣贤经书的宗旨没有阐明,圣贤思想学说的传授也就含混隐晦。于是,朱熹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他所写的书在世上广泛流传。朱熹死后,朝廷把他的《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作注的书作为学校的教材。朱熹一生写的文章共一百卷,他的学生的问答一共八十卷,还有别录十卷。

    7.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8.求当代学生2011年第十届高中文言文阅读的翻译,从第二篇开始~~

    原文:弘为布被,食不重肉。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上问弘。

    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

    夫以三公为布被,于小吏无差,诚饰诈,欲以钓名,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译文:公孙弘盖的是布被,吃的东西不注重肉类。

    汲黯说:“公孙弘的官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然而还盖布被,这是诈骗。”汉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向汉武帝道歉,说:“有这事。

    你的九卿和臣最好的无非是黯,然而今天在朝廷上责问我,确实击中了我的短处。我担任三公但是还盖布被,和小吏没有区别,确实是用来欺骗,想用来沽名钓誉,就像汲黯所说的一样。

    而且我没有汲黯忠诚,陛下怎么听到这些话的!”。

    创新设计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第三节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