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文言文翻译晋侯 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1.文言文翻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泛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了!假如让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见到了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的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手下的人。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您)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 (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大它西边的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呢?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

    秦伯心悦诚服,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守卫郑国,于是秦国就撤军了。

    子犯请求袭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散乱(的局面)代替整齐(的局面),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秦伯改字文言文,烛之武说秦伯文言文,泰伯改字文言文翻译

    2.文言文阅读(19分)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1).再说您也曾经施恩于晋惠公,他答应给您焦、瑕两地,可是他早晨刚刚渡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

    (2)它既以郑国作为东边的疆界,又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和通假字。D项,鄙:名词作动词,当作边邑。

    点评:针对此类考题,要根据句子的结构判断是否发生了词类活用或通假现象,如果没有,那么再去探究是否一词多义。这就要根据语境以及上下句的关系进行推断。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而:表顺承;B项,之:结构助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连用,可不译/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其:指示代词,那/用在句中,表商量语气;D项,焉:疑问代词,什么/兼词,相当于“于何”,从哪里。

    点评: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要根据句子的语法结构、对应位置、特殊标志和语气等结合语境来判断。

    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判断句式、被动句式。A项,两个句子分别是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都是倒装句;B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式;C项,前一个句子是宾语前置,后一个是被动句式;D项,两个句子都是判断句式。

    点评:考查文言句式,句式的考查一般分被动句、倒装句(定语后置、宾语前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省略句、判断句几种。特殊句式主要根据句子的意义和结构来判断,同时也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

    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涉及重要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词类活用。(1)中注意“为”译为“给”,“济”是“渡过(黄河)”,“版”是“防御工事”。(2)中注意“东”“西”都是名词作状语,“在东面”,“在西面”,“肆”译为“扩张”,“封”是动词作名词,“疆界”。

    点评:翻译文言文的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同时要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能对句子结构进行分析从而做到对文言现象了然于胸,就能做到比较准确地翻译了。

    文言文晋侯秦伯围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