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无道出自(无道在文言文中是什么翻译)
1.无道在文言文中是什么翻译
无道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解释:
1.指社会政治纷乱,黑暗。例:《论语·季氏》:“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不行正道;作坏事。多指暴君或权贵者的恶行。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吾闻宋君无道,蔑侮长老,分财不中,教令不信,余来为民诛之。”
3.泛指违反常理或不近情理。例:《史记·太史公自序》:“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
4.指不行正道的坏人或暴君。例:《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於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 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5.没有说;莫道。
例:《孟子·梁惠王上》:“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②《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昭仪﹞以大婢羊子等赐予业等各且十人,以慰其意,属无道我家过失。”
6.没有办法。
晋葛洪《抱朴子·良规》:“争臣七人,无道可救,致令王莽之徒,生其奸变。”
7.不讲道理,不讲道义。
《列子·说符》:“且受人之养,不死其难,不义也;死其难,是死无道之人,岂义哉!”(译为:而且接受别人的帮助,却不为别人的急难而死,是不合道义的。如果为别人的急难而死,却是为不讲道义的人而死,难道又符合道义了吗?)
2.“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木铎” 是什么意思
木铎意思是木铎,用铜做成的大铃铛,铃铛里面的舌头是用木头做成的,叫木铎。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的时候,就会派人拿着木铎一边走一边敲响,用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后来也用“木铎”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这里就是说孔子会作为人民的导师这样一个身份,向所有的人宣扬教化,讲道理。
出处:《论语•八佾》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所记,当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仪封人与夫子仅只见一面,便知夫子乃“天纵之才”,真可谓夫子知音也。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木铎不仅仅是一种礼器,同时亦是礼乐文明的一个象征,所以木铎喻夫子,正是从礼乐和“斯文”角度出发,对夫子气象的高度赞美。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与鲁国三桓的矛盾激化,他在鲁国再也待不下去,只好带领弟子们惶惶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这一年,他已经55岁。
他出走的第一站是卫国,走到仪邑这个地方,其“封人”即封疆官赶来求见,孔子的弟子们引他见过孔子。从里面出来,发现这些跟随着孔子被迫背井离乡的弟子们有点情绪低落。
他就对孔子这些弟子们说:“诸位,你们何必为夫子失去官位而垂头丧气呢。天下无道已久,正需要你们夫子这样的人来充当木铎,弘法传道,来警醒和引导世人啊。”
木铎,是木舌的铜铃。上古的时候,天子经常派人摇动木铎,巡行各地,既以发布政教,又进行采风。所以“木铎”又借代宣传教化之人。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老天似乎以孔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故使其不安于位,出外周游。孔子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恰恰促成了其思想的传播,最终造福了后世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仪邑封人见孔子,是在孔子政治上不见容于鲁国,其思想不被天下诸侯接受的时候,他一见之下,当即作出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预言,可谓慧眼独具;难怪后人对其远见卓识由衷赞叹!
3.“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中“木铎” 是什么意思
木铎意思是木铎,用铜做成的大铃铛,铃铛里面的舌头是用木头做成的,叫木铎。
古代宣布政教法令的时候,就会派人拿着木铎一边走一边敲响,用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后来也用“木铎”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
这里就是说孔子会作为人民的导师这样一个身份,向所有的人宣扬教化,讲道理。 出处:《论语•八佾》 原文: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
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译文:仪这个地方的长官请求见孔子,他说:“凡是君子到这里来,我从没有见不到的。”孔子的随从学生引他去见了孔子。
他出来后(对孔子的学生们)说:“你们几位何必为没有官位而发愁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夫子为圣人来号令天下。” 扩展资料 本章所记,当在孔子周游列国时。
仪封人与夫子仅只见一面,便知夫子乃“天纵之才”,真可谓夫子知音也。木铎,金铃木舌,所以振文教。
木铎不仅仅是一种礼器,同时亦是礼乐文明的一个象征,所以木铎喻夫子,正是从礼乐和“斯文”角度出发,对夫子气象的高度赞美。 鲁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孔子与鲁国三桓的矛盾激化,他在鲁国再也待不下去,只好带领弟子们惶惶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道路。
这一年,他已经55岁。 他出走的第一站是卫国,走到仪邑这个地方,其“封人”即封疆官赶来求见,孔子的弟子们引他见过孔子。
从里面出来,发现这些跟随着孔子被迫背井离乡的弟子们有点情绪低落。 他就对孔子这些弟子们说:“诸位,你们何必为夫子失去官位而垂头丧气呢。
天下无道已久,正需要你们夫子这样的人来充当木铎,弘法传道,来警醒和引导世人啊。” 木铎,是木舌的铜铃。
上古的时候,天子经常派人摇动木铎,巡行各地,既以发布政教,又进行采风。所以“木铎”又借代宣传教化之人。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老天似乎以孔子为木铎,使其宣扬大道于天下,故使其不安于位,出外周游。孔子政治和人生的失意,恰恰促成了其思想的传播,最终造福了后世的中国社会和文化。
仪邑封人见孔子,是在孔子政治上不见容于鲁国,其思想不被天下诸侯接受的时候,他一见之下,当即作出了“天将以夫子为木铎”的预言,可谓慧眼独具;难怪后人对其远见卓识由衷赞叹。
4.以有道伐无道出自哪里
以有道伐无道出自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意思是正义去攻打不正义的。 出自: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原文: 夏无道而殷伐之,殷无道而周伐之,秦无道而汉伐之。
有道伐无道,此天 理也。 译文: 夏代的君主昏庸无道则殷朝将它取代,商朝的君主昏庸无道,则周朝将它取代,秦王昏庸无道,汉朝取而代之,正义的攻打不正义的,这是天理。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 董仲舒在30岁时,开始招收了大批学生,精心讲授。他讲学,在课堂上挂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里面讲,学生在帷幔外面听。
同时,他还经常叫他的得意门生吕步舒等转相传授。 这样,很多人跟他学了多年,甚至没有跟他见过面。
通过讲学,董仲舒为汉王朝培养了一批人才,他的学生后来有的当了诸侯王国的国相,有的成了长吏。由于董仲舒广招门生,宣扬儒家经典,他的声誉也日益扩大,在汉景帝时当了博士,掌管经学讲授。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曾走出家门,设坛教授,课讲得十分精彩,弟子很多,弟子再教弟子,一些再传弟子甚至只是听说过他的大名,但没见过他的面。
他一门心思教学和研究,甚至三年都没回家看一下。他的行为举止,都遵循礼节,很多读书人都尊他为师。
汉武帝继位后,董仲舒出任江都国的国相。他治理江都国,主要是以《公羊》为指导,通过推究“自然灾异”、“阴阳运行错误”的原因,然后在求雨时能关闭阳气,释放阴气,使天下雨;止雨时,能关闭阴气,释放阳气,使雨停止。
在江都国,他这样做,从来都没出现误错。后来,他被废为中大夫。
(董仲舒,广川人也。以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
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