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谐字世和文言文阅读(陶谐,字世和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1.陶谐,字世和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是什么?

    陶谐《明史• 陶谐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如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

    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

    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

    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

    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明史• 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

    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

    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

    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 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答案: 10.D(“植柳傍/艺葭苇”错,排除AC,“使命/沿河”错,排除B) 11.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 12.C(“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有误。

    原文“乞皆罢免””帝采纳之”,是乞请一概免去) 13.(1)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

    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骤”“忤旨”“优容”各1分,句意对2分)(2)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

    服满后重新任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母忧”“起”“致仕”各一分,句意对2分) 【翻译】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

    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

    2.陶谐,字世和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陶谐《明史• 陶谐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如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弘治八年乡试第一。

    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

    瑾摘其讹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

    谐再疏争,皆不听。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

    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旋榜为奸党。

    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①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扬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明史• 陶谐传》 【注】①埽(sào):用树枝、芦苇、石头等捆紧做成的护堤材料。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B.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C.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 D.嘉靖元年复官/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试”“秋闱”。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中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

    B.盐引,是商户从官府购得的取盐凭证,也是一种有价证券。古代盐业实行国家专卖,盐引也成为封建王朝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

    C.里甲,是明代州县统治的基层组织,每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甲制度,最大功能在于分配徭役及按丁纳税等。

    D.谥,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谐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他请求朝廷治罪刘瑾,得罪了宦官集团,后被诬告,贬谪肃州。

    刘瑾伏诛后,朝廷被刘瑾的党羽把持,所以一直得不到朝廷征召。 B.陶谐善于地方理政。

    他让人沿着河岸种植柳树,又在岸旁种植芦苇,遇到突发情况可以利用这些草木筑成堤坝、工事。后来这个方法推广出去,每年省下巨大的开支。

    C.陶谐爱惜民力,关心百姓疾苦。他认为原本已有多项徭役,编审里甲后又开征了许多新的课税,百姓的负担太重,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

    他的意见得到了皇上的采纳。 D.陶谐为官一任,安抚一方。

    阳春、德庆两处叛贼互为呼应,危害地方,陶谐一连攻破了他们12 5座寨垒,但由于他曾经释放海盗许折桂,所以仅获得赏银,未能得到升迁。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言官忤旨,当优容。

    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2)母忧归。

    起兵部左侍郎。九庙灾,自陈致仕归。

    答案: 10.D(“植柳傍/艺葭苇”错,排除AC,“使命/沿河”错,排除B) 11.A(“应试者为本省所有的生员”解说有误。并非所有生员都有资格参加乡试;参加者也并不仅有,还有监生等) 12.C(“请求朝廷减少一部分”有误。

    原文“乞皆罢免””帝采纳之”,是乞请一概免去) 13.(1)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

    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骤”“忤旨”“优容”各1分,句意对2分)(2)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

    服满后重新任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母忧”“起”“致仕”各一分,句意对2分) 【翻译】 陶谐,字世。

    文言文,阅读,陶谐字世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禹偁?

    【答案】【小题1】A【小题1】B【小题1】C【小题1】未知明年又在何处 / 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 幸后之人与我同志 / 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1处1分)【小题1】(1)(4分)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2)(4分)。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了。”【答案解析】【小题1】比屋:挨家挨户。

    【小题1】①写小楼的构造,②写作者的穿戴,③写作者默坐时排除世俗杂念。 【小题1】竹楼外所见的优美景色是略写【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除了把握句意之处,虚词也可帮助断句。

    译文: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1)得分点:其中“宜”字应该译为“适宜”“适合”之意(1分)。“有瀑布声”“有碎玉声”译为比喻句(1分),有“听”之意(1分)。

    全句翻译通顺(1分)。(2)其中“闻……云”译为“听……说”(1分)。

    “竹之为瓦”译为“用竹做瓦”(1分)。“重”译为“两层”(1分),全句通顺1分。

    【附录·文言文译文】黄冈竹楼记王禹偁黄冈地区盛产竹子,大的像椽子那么粗。竹工破开它,刮去竹节 用来代替陶瓦。

    家家户户都这样, 因为竹瓦既便宜又省工。在月城的西北角,女墙塌毁,野草丛生,我利用(那里的空地),盖了两间小竹楼,跟月波楼接通。

    (登上小楼)远望山色一览无余,平视江波,幽静辽远,(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听落得很急的雨,有像瀑布一样的声音;冬天适宜听下得很密的雪,有像碎玉洒落一样的声音。

    (这里)最适宜弹琴,琴声和谐流畅;最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最适宜下棋,棋声丁丁悦耳;最适于投壶,箭声铮铮动听。这些乐趣,都是竹楼给予的。

    在办完公事后的闲暇时间,披着鸟羽编织的大氅,戴上华阳巾,手拿一卷《周易》,焚香默坐,排除世俗杂念。 这时,水色山光之外,眼前只有风帆沙鸟、烟云竹树罢了。

    等到酒醒之后,茶尽烟消,送走夕阳,迎来皓月,这也正是谪居生活中的快乐之处啊!那齐云楼,落星楼,高确实是高!井干楼、丽谯楼,华丽确实是华丽!但它们只不过是用来贮藏妓女,陈列歌舞罢了,这不是诗人应做的事情,我也不屑于去做。 我听竹工说:“用竹做瓦,只可以用十年。

    如果铺两层,就可以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丙申年又转到广陵,丁酉年又调入中书省。

    戊戌年的除夕,奉命调到齐安。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

    四年之间,奔走不停,不知明年又在什么地方,难道还怕竹楼容易朽坏吗?希望后来的人跟我志向相同,能接着修整它,希望这座竹楼永远不会朽坏。 咸平二年农历八月十五记。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吉翂①字彦霄,冯翊莲勺人也,世?

    1. A或B(A均表被动,可译为“被”;B前者译为“过路的”,后者译为“就要”;C均可译为“延缓“;D均表否定。

    )2. D(①行为虽为救父,但未体现“舍身”二字。④虽别人称赞、奉承吉翂 的话。

    )[点评]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注意原文的叙述、评判;二要注意题干的限制设定;三要注意所列句子的陈述对象。

    3. B。(并非“让蔡法度重审其父冤安”,而是让蔡法度去弄清楚吉翂 代父去死是不是被人利用。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要认真阅读全文,理解选项对材料内容的整合,找准选项与原文的对应内容,进行比较判断;同时看选项中的概括是否到位。

    4.(1)他(吉翂)的父亲虽是无辜,但耻于遭狱吏审讯,于是便违心地招了供,按交待的罪应处死刑。 (2)皇帝恩准我替父去死,这对我好比登天成仙一样,怎么会反悔呢?(3)如今我合上眼睛,伸长脖子,来听凭处死,现情恩已尽,别无他想,再无一言可答。

    5.明史陶谐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卷二百零三列传第九十一陶谐传【原文】陶谐,字世和,会稽人。

    弘治八年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选庶吉士,授工科给事中。

    请命儒臣日讲《大学衍义》,孝宗嘉纳之。 正德改元,刘瑾等乱政。

    谐请以瑾等误国罪告先帝,罪之勿赦。瑾摘其譌字令对状,伏罪乃宥之。

    帝命中官崔杲等往江南、浙江织造,杲等复乞长芦盐引。谐再疏争,皆不听。

    谐当出理边储,以工科掌印无人,请俟行日遣官代署。瑾遂中谐,下诏狱廷杖,斥为民。

    旋榜为奸党。又诬以巡视十库时缺布不奏,复械至阙下杖之,谪戍肃州。

    瑾诛,释还乡,其党犹用事,竟不获召。 嘉靖元年复官。

    未至,除江西佥事,转河南管河副使。命沿河植柳,傍艺葭苇,有事采以为埽。

    总理都御史请推行之诸道,岁省费钜万。迁参政,历左、右布政使,皆在河南。

    久之,擢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疏言:“守令迁太骤,宜以六年为期。

    言官忤旨,当优容。养病官才力堪任者,毋终弃。”

    时南京御史马〈敭〉等劾王琼被逮,而新例养病久者率不复收叙,故谐以为言。又奏:“今天下差徭烦重。

    既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诸役,乃编审里甲,复征旷丁课及供亿诸费。乞皆罢免。”

    帝采纳之。 寻迁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

    海寇陈邦瑞、许折桂等突入波罗庙,欲犯广州,为指挥李筜所蹙。邦瑞投水死,折桂还所执指挥二人,乞就抚。

    谐居折桂等东莞,编为总甲,使约束其党五百人为新民。兵部以降贼群聚,恐乘隙为变,令解散其党。

    已,阳春贼赵林花等攻城,与德庆贼凤二全相倚为患,谐讨破百二十五砦。帝曰:“谐功足录,第前纵患者谁?”乃仅赉银币。

    琼山沙湾洞贼黎佛二等杀典史,谐复剿平。为总督三年,俘斩累万。

    母忧归。起兵部左侍郎。

    九庙灾,自陈致仕归。卒,赠兵部尚书。

    隆庆初,谥庄敏。

    6.《明史

    陶谐,字世和,会稽人。

    弘治八年乡试考取第一名。次年成为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授官工科给事中。

    奏请皇上命儒臣每日进讲《大学衍义》,孝宗嘉许并采纳他的建议。正德初年,太监刘瑾等人扰乱朝政。

    陶谐奏请以误国罪告刘瑾等于先帝灵前,对他们定罪并不予赦免。刘瑾摘取奏章中的错字命令他认罪招供,陶谐服罪后方得宽恕。

    皇上命令宦官崔杲等人前往江南、浙江视察织造,王杲等人还请赏运销长芦官盐的凭照。陶谐两次上疏反对,皇上都不听从。

    陶谐奉命外出清理边境储备,因工科无人掌印,奏请出发后派遣官员代理职务。刘瑾遂借机中伤,矫皇上令将陶谐投入监狱,并处以廷杖,将陶谐贬斥为平民。

    接着张榜宣布陶谐为奸党。又诬告他在巡视各仓库时发现布匹缺少而不上奏,再次将陶谐戴上刑具拖至宫门外杖责,并将他贬往肃州戍守。

    刘瑾被处死后,陶谐获释回乡,因刘瑾的党羽仍然当权用事,竟未获召用。嘉靖元年恢复原官。

    尚未到任,被任为江西佥事,转任河南管河副使。陶谐命令百姓沿河栽种杨柳,旁边再种植芦苇,有水灾时用作防洪材料。

    总理都御史奏请在各道推行这项做法,每年省下数万运输芦苇的费用。提升为参政,历任左、右布政使,其任都在河南。

    过了一段时间,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汀、漳军务。陶谐上疏说:“知府、知县官员任命升调太快,任职应以六年为期。

    谏议官违背皇上旨意,应当予以优待宽容。对于有才干能胜任职务在家养病的官员,不要弃之不用。”

    当时南京御史马敭等人因弹劾王琼而被逮捕,根据新定条例,养病长久的官员不再重新叙用,所以陶谐为此而上疏。又上奏说:“现在天下差役繁重,已设有河夫、机兵、打手、富户、力士等劳役,但编审里甲户口时,又要征收外出壮丁的赋税及供给等费用。

    乞请一概免去。”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

    不久升任兵部右侍郎,总督两广军务。海上贼寇陈邦瑞、许折桂等人突然攻入波罗庙,想要进犯广州,被守军指挥李嶅打败。

    邦瑞投水自杀,近挂放还所俘指挥二人,请求接受朝廷招抚。陶谐将折桂等人安置在东莞,收编为总甲,令近挂等约束其部下五百人成为新居民。

    兵部因投降的贼寇集中定居,担心他们乘机作乱,命令解散贼党。不久,阳春县的盗贼赵林花等人攻打县城,与德庆州盗贼凤二全勾结作乱,陶谐攻破一百二十五座山寨。

    皇上说:“陶谐的功劳应加记录,但以前纵容盗贼为患的又是谁呢?”于是只赏赐陶谐银币。琼山县沙湾洞贼盗黎佛二等人杀害本县典史,陶谐又前往讨平剿灭盗贼。

    陶谐任总督两广军务三年,俘获斩杀盗贼累近万名。后因母亲去世回乡服丧。

    服满后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九庙火灾,陶谐自陈有罪辞官回乡。

    去世后,追赠兵部尚书。隆庆初年,谥号庄敏。

    7.陶谐文言文选择题答案

    曾鉴,字克明,其先桂阳人,以戍籍居京师。

    天顺八年进士。授刑部主事。

    通州民十余人坐为盗,狱已具,鉴辨其诬。已,果获真盗。

    成化末,历右通政,累迁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进尚书。

    孝宗在位久,海内乐业,内府供奉渐广,司设监请改造龙毯、素毯一百有奇。鉴等言:“毯虽一物,然征毛毳于山、陕,采绵纱诸料于河南,召工匠于苏、松,经累岁,劳费百端。

    祈赐停止。”不听。

    内府针工局乞收幼匠千人,鉴等言:“往年尚衣监收匠千人,而兵仗局效之,收至二千人。军器局、司设监又效之,各收千人。

    弊源一开,其流无已。”于是命减其半。

    太监李兴请办元夕烟火,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十六年,帝纳诸大臣言召还织造中官,中官邓瑢以请,帝又许之。

    鉴等极言,乃命减三之一。其冬,言诸省方用兵,且水旱多盗贼,乞罢诸营缮及明年烟火、龙虎山上清宫工作。

    帝皆报从。正德元年,雷震南京报恩寺塔,守备中官傅容请修之。

    鉴言天心示儆,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乃止。御马监太监陈贵奏迁马房,钦天监官倪谦覆视,请从之。

    给事中陶谐等劾贵假公营私,并劾谦阿附,不听。鉴执奏,谓马房皆由钦天监相视营造,其后任意增置者,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庶牧养无妨而民不劳。

    报可。内织染局请开苏、杭诸府织造,上供锦绮为数二万四千有奇。

    鉴力请停罢,得减三分之半。太监许镛等各赍敕于浙江诸处抽运木植,亦以鉴言得寝。

    孝宗末,阁部大臣皆极一时选,鉴亦持正。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

    有诏赐皇亲夏儒第,帝嫌其隘,欲拓之。鉴力争,不从。

    明年春,中官黄准守备凤阳,从其请,赐旗牌。鉴等言大将出征及诸边守将,乃有旗牌,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

    其年闰正月致仕。旋卒。

    赠太子太保。《明史》列传第七十三(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内府供奉渐广 广:增多B.鉴等极言,乃命减三之一 言:进言C.庶牧养无妨而民不劳 庶:希望D.阁部大臣皆极一时选 选:选择(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曾鉴体恤民力的一组是①经累岁,劳费百端 ②有诏裁省,因鉴奏尽罢之 ③不宜重兴土木以劳民力 ④宜令拆毁改正,葺以己资 ⑤帝嫌其隘,欲拓之。

    鉴力争,不从 ⑥内地守备无故事,乃寝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②⑤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鉴任刑部主事的时候,通州的十余个百姓被判罪为盗,虽然已经结案,曾鉴还是为他们辨明了冤情,并在不久后捕获了真盗。B.曾鉴针对内府织工局招收工匠一千人的请求,举出多个部门借机效仿的例子,说明弊病的源头一开启,流弊就不会停止的道理。

    C.陶谐等弹劾陈贵、倪谦二人报请迁移马房是假公济私、阿谀依附,皇帝不听,曾鉴讲明事情原委与利害关系,皇帝才批答同意。D.内织局请求设苏杭各府织造,上供锦绮两万四千多匹,太监许镛等携带皇帝敕令在浙江各地抽运木材,二事都受到曾鉴的反对。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冬,言诸省方用兵,且水旱多盗贼,乞罢诸营缮及明年烟火、龙虎山上清宫工作。

    (2)及与韩文等请诛宦官不胜,诸大臣留者率巽顺避祸,鉴独守故操。【解析】(1)选:人选(2)②表明曾鉴力求俭省;⑤表明曾鉴坚持节操;⑥表明曾鉴严格按制度办事(3)是陈贵假公济私,倪谦阿谀依附。

    且事情本身是陈贵请求迁移马房,倪谦复查同意,说二人报请迁移马房表述不严谨。【答案】(1)D(2)B(3)C(4)(1)这年冬天,述说各省正在用兵,并且水灾旱灾不断多生盗贼,请求罢止各地营修工程及第二年烟火和龙虎山上清官工程。

    (2)到与韩文等请求诛杀宦官不能成功,留下的诸大臣都恭顺避祸,只有曾鉴持守原来的节操。

    陶谐字世和文言文阅读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