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池文言文怎么说(芙蕖文言文翻译)

    1.芙蕖文言文翻译

    《芙蕖》(李渔)

    原文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则谓非草本不得矣。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以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芙蕖则不然: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感谢用文言文怎么说,好的用文言文怎么说,下午用文言文怎么说

    2.跪求三首古诗赏析一:慈仁寺荷花池三:

    慈仁寺荷花池(清)何绍基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风过栏干水不波。

    ②想见夜深人散后,③满湖萤火比星多。④【注释】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

    天河: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

    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

    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能发带绿色的光。【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

    夏天夜晚,人们坐在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 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水也没兴起波纹。

    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

    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写想象之景。 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2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

    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

    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人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多么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他暂时忘却了自己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

    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是那么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 无怪《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3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

    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

    “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

    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

    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

    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 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

    “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

    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 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

    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

    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

    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

    文言文,荷花池

    3.一日路过荷花池,看见水中游鱼,姿态雍容,非常可爱,在赞叹它美丽

    阿弥陀佛 末学感恩师姐,那些小鱼也感恩师姐!师姐最终没有被贪念控制,师姐功德无量!不过末学可不是什么大德,末学把大的说过的话跟师姐分享: 大德告诉我们,要灭贪、嗔、痴就要勤修戒、定、慧。

    怎样修方法有很多种: 净空老法师讲: 禅宗里禅堂的打坐也是修戒、定、慧;密宗里持咒也是修戒、定、慧;我们用读经的方法修戒、定、慧,念佛同样也是修戒、定、慧,方法不一样,功夫成就没有两样,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到你「定慧力」成就了,你的障碍自然就少了。 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会感觉样样都很顺利,障碍少,魔障少了。

    上宣下化老和尚说: 事实上,不管你叫它甚么名字或放在甚么地方,玫瑰花总是一样地香。古今诸大德的左判右摄,乃是为了使人更加明白佛法的内容和研究的系统与方法,若要修学,凡是走上了路,「法法皆通涅盘城」。

    末学以为,师姐可以选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修吧,只要能专心,能深入,您自己一定有感觉的。 阿弥陀佛 。

    4.义鹊文言文翻译

    原文

    《义鹊》:“大慈山之阳,有拱木,上有二鹊各巢而生子者.其一母为鸷所搏,二子失母,其鸣啁啁;其一方哺子,若见而怜之,赴而救之,即衔置一处哺之,若其子然. 噫!鹊,禽属也,非有人性也,乃能义如此,何以人而不如鸟乎?”

    译文

    在大慈山的南面有一棵大树,树干有两手合抱那么粗。有两只喜鹊飞到这棵大树上各自筑巢然后各自生下了小喜鹊。一位喜鹊妈妈在出外觅食时被老鹰叼走,两只小喜鹊失去了妈妈,十分悲哀地哭。

    另一个喜鹊妈妈刚刚喂哺好自己的孩子,很可怜这两只小喜鹊,飞过去救了这两只小喜鹊。把两只小喜鹊衔到自己宝宝那里,一起喂养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喜鹊只是一种鸟类,是没有人性的,却能如此讲仁讲义,为什么有些人却不如鸟呢?

    5.慈仁寺荷花池 译文

    慈仁寺荷花池 (清)何绍基 坐看倒影浸天河,①风过栏干水不波。

    ② 想见夜深人散后,③满湖萤火比星多。④ 【注释】 ①倒影浸天河:这里是天河的影子倒映在荷花池中的意思。

    天河:银河。 晴天夜晚,天空呈现出一条明亮的光带,看起来像一条银白色的河,是由许 多恒星构成,通称天河。

    ②水不波:水面上没吹起波纹。 ③想见:由推想而知道。

    这里含有想象得到的意思。 ④萤火:指萤火虫的亮光。

    萤火虫:昆虫名,腹部末端有发光的器官, 能发带绿色的光。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季夜晚慈仁寺荷花池上景色的诗。

    夏天夜晚,人们坐在 荷花池边,看到天空的银河和池塘内荷花的影子,全都倒映在清澈的池水中, 看上去又好像荷花的倒影浸在银河里一般。微风吹过池边的栏杆,池塘里的 水也没兴起波纹。

    可以想象,夜深人们散去以后,水面上飞来飞去的萤火虫, 它们的萤光映入水中,可能会比星星还要多。 这首诗的主要特点是虚实兼写,以动衬静。

    前两句写眼前之景,后两句 写想象之景。实景写静,而想象中的虚景,却以萤火飞动,映入水中,以动 写静,动与静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6.谁会翻译李清照的古文

    李清照的古诗有很多我不知道你要那首给你来过经典的《如梦令》吧,这是我在网上借鉴过来的忘采纳

    如梦令》李清照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沉醉(在这风景中),(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已经黑了,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赶快划呀,赶快划呀.不小心,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如梦令》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夜雨点疏落风势猛烈,沉沉地睡了一觉也消不了残留的醉意.试着问那卷帘的侍女,却回答说 海棠花依旧鲜嫩. 知不知道啊?知不知道啊?应该是叶儿茂盛花儿凋零

    荷花池文言文怎么说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