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言文阅读孙交翻译(明史·列传第八十二孙交传原文及翻译)

    1.明史·列传第八十二孙交传原文及翻译

    【译文】 孙丕扬,字叔孝,富平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的进士,授职为行人,升任御史。历任京郊、淮、扬地区巡按,纠正过失雷厉风行。

    隆庆年间,升任大理丞。因为曾经弹劾高拱,高拱的门生给事中程文诬陷并弹劾孙丕扬,他被罢官等候审查。

    高拱被罢免后,事情弄明白了,他又官复原职。 万历元年(1573)他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各府。

    因为严格治政,属官都惴惴不安。巡视关隘,增设了三百多所敌楼,修筑了一万多丈的边防墙。

    论功绩,历任右副都御史。宦官冯保的家在京城,张居正吩咐替他修建住宅,孙丕扬拒不理睬。

    知道冯、张两人会发怒,万历五年春天他称病回乡了。 当年冬天考核京官,言官们迎合张居正而弹劾他。

    诏令他起用官职时,调至南京听用。巡按陕西的御史,知道冯保等人不满,暗中示意西安知府罗织他的罪名。

    知府派小吏答复御史,不料小吏被老虎吃了,等到再做答复,而张居正已经死亡,事情才作罢。他出任应天府尹。

    受任为大理寺卿,升任户部右侍郎。 万历十五年(1587),河北发生大饥荒。

    孙丕扬的家乡和邻县蒲城、同官的人采石为食。孙丕扬很伤感,送了几升石头给皇上,趁势劝谏:“现在全国困于加派,穷困的并非只有吃石粉的百姓。

    应该放宽赋税节俭开支,罢除额外的征派和诸类不急的事务,损害官方而有益于下民,培育苍生的性命。”神宗被他的话感动,很有些减裁、罢除。

    不久,他由左侍郎升任南京右都御史,称病回乡,又召回任命为刑部尚书。孙丕扬认为监狱中滞留囚徒过多,是因为公文传递的牵制。

    提议在刑部、大理寺各设簿籍,凡是狱案上报刑部,第二天就详细报告大理寺,大理寺审核批准后的次日就反馈到刑部,从此囚徒就没有长期被关押的了。不久他上奏:“五年一次的刑事抚恤刚完,恐怕有冤狱没有地方投诉。

    请敕令全国的巡抚巡按官,在春气暖和时令监司巡视州县,审查囚徒,按察使则审查省会的囚徒。对死罪有疑以及流徙之下可以赦免的人,由抚按官送交朝廷,希望不要超过夏天。

    罪轻的人马上遣送,罪重的人仍然听候刑部裁决,每年如此。”神宗答复同意,以后,他逐条陈述了减少刑罚的三十二件事。

    皇帝称好,下优诏褒奖,从此刑狱大为减少。有宫中小内臣杀了人,逃避到皇宫。

    孙丕扬上奏要求逮捕,终于将其发配边关。后改任左都御史,他陈述三条台规,请求专管印玺、重视巡查、长期巡城,定为命令。

    而后,他又称:“乡里百姓的疾苦只有郡邑官员才能解决,郡邑的吏治只有抚按监司才能清正。抚安监司的风化,只有部院能够整治。

    请求订立条约颁布全国,奖励清廉抑制贪赃,共同遵循官箴。”神宗都下优诏答复可行。

    万历二十二年(1594)他担任吏部尚书。孙丕扬刚直不屈,众官不敢徇私,只忧虑显贵的太监的拜访。

    于是他创立抽签法,大选特选官吏,全部听凭他们自己抽签,请托属意之事无法施行,一时间选拔的人盛赞他无私,选官之事从此大变。 万历二十三年(1595)全面考核京城之外的官吏。

    九江知府沈铁曾经担任衡州同知,揭发巡抚秦耀的罪行,江西提学佥事马犹龙任刑部主事时,判定御史祝大舟收受贿赂,于是庇护祝的人憎恨。考功郎蒋时馨罢黜了他,孙丕扬没有察觉。

    等到蒋时馨被赵文炳弹劾,孙丕扬极力替他辩解。称此是丁此吕的罪过,丁此吕遭逮捕。

    孙丕扬又极力抨击沈思孝,因此沈思孝和员外郎岳元声接连上奏攻击孙丕扬。孙丕扬极力恳请离去。

    当年冬天,神宗因为军政事务,贬责了两京三十多名言官。孙丕扬仍在休假,就与九卿极力劝谏,神宗没接纳。

    不久,神宗厌恶大学士陈于陛进行救助,将各位言官贬到边关。孙丕扬等人又上奏劝谏,神宗因此更加恼怒,将他们全部除名。

    起初,神宗虽然很想任用孙丕扬,但不甚信任。有所举荐,都录用了列在第二位的候选者。

    多次请求启用罢官的人,都宣告作罢。孙丕扬因为不得志,已经有了离去的打算,因此闭门不出达半年。

    十三次上奏,都没有答复。到了四月,神宗下温诏勉励、挽留,他才又开始办事。

    主事赵学仕是大学士赵志皋的族弟,因为犯事而面临降职,文选郎唐伯元将他定为饶州通判。不久赵学仕又因为以前的事遭攻击,给事中刘道亨弹劾吏部趋炎附势,言辞触犯了孙丕扬。

    博士周献臣的陈述,也对他颇有触犯。孙丕扬怀疑刘道亨受同僚周孔教的指使,周献臣又是周孔教的同宗,更加怀疑,又多次上奏请求退休。

    最后写信给大学士张位,恳求他起草旨令同意放他回乡。张位照他的话办了。

    孙丕扬听说了,又大为愤恨,称张位排挤自己,上奏极力抨击张位和刘道亨、周孔教、周献臣、沈思孝。神宗得到奏疏,认为孙丕扬不正直。

    张位也上奏辩解,请求告退,神宗又下诏安慰、挽留,而且张位的同僚陈于陛、沈一贯也替张位开脱。孙丕扬再度被责备,批准他乘驿车离去。

    此后很久,他被委任为南京吏部尚书,推辞不上任。等到吏部尚书李戴被免职,神宗为代替的人发愁,让侍郎杨时乔负责。

    杨时乔多次请求选拔尚书。神宗最终思念孙丕扬廉洁、正直,万历三十六年(1608)九月召用他担任原职。

    他屡屡推辞,神宗不同意。第二年四月才进京,他已经七十八岁。

    三十八年考核京城之。

    孙庞之交文言文翻译和原文,孙抑文言文翻译,孙晷文言文翻译

    2.阅读下面的两则文言文,完成以下问题(6分) 余家贫,耕

    【答案】【小题1】B【小题2】B【小题3】D【小题4】(1)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2)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④“足以”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足够用来”,以,介词,用来;②“以……为”为固定结构,其意义为“把……当作”,以,介词,把;③以,连词,因为。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例句属于宾语前置。

    B项属于介词结构后置,A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故应选B。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D项“就盼望遇上丰年,便辞官归乡”理解错误,应为“仍然希望任职一年,便收拾行装连夜离去”。 考点: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答题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

    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 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

    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偏义复词。复杂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干,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

    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

    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 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

    ("信")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

    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达”)④连字成句时注意尽量多就少改,该补的一定要补出来,该调整顺序的也要落实。

    使一句话完整通顺。⑤个别字词实在无法说通,试试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本题翻译时应注意“乃”、“ 过”、“ 如是”、“ 故”、“以”等字词的解释。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求!恐怕该责备你吧?颛臾,先王曾经任命他(的国君)主管祭祀蒙山,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氏要这么干,我们两人做家臣地都不想呢.”孔子说:“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况且你的话错了,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冉有说:“颛臾,城郭坚固,而且离季孙的封地费县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求!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做而编个狂言来搪塞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家(封地)的大夫,不怕(东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匀,不怕贫困而怕不安定.若是财物平均分配则无所谓贫;上下能和好共处则无所谓寡;上下相安无事则国家就无倾覆之患.做到这样,本国以外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教(礼乐)和德政(仁义之政)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归附的人民生活安定.如今仲由和冉求两人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发动战争.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宫墙(鲁国内部)里面.”。

    文言文,翻译,阅读

    3.文言文 慎交 翻译

    《慎交》白话释义:

    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

    所以,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孔子说:“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原文: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翟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此文出自南北朝颜之推所写的《颜氏家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颜之推(531年—591以后),字介。颜氏原籍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北),先世随东晋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乱,梁元帝萧绎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骑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

    他为回江南,乘黄河水涨,从弘农(今河南省灵宝市)偷渡,经砥柱之险,先逃奔北齐。但南方陈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归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齐,官至黄门侍郎。577年齐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

    颜之推一生,历仕四朝,“三为亡国之人”,饱尝离乱之苦,深怀忐忑之虑。曾写了一篇《观我生赋》,对于自己身经亡国丧家的变故,以及“予一生而三化”的无可奈何情状。

    作了痛苦流涕的陈述,且悔恨道:“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民,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辞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颜氏家训》一书不仅对当时诸如“玄风之复扇、佛教之流行、鲜卑之传播、俗文字之盛兴”等多方面作了较为翔实的纪录,为后人保留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历史文献,还在它的《文章》篇中,通过论述南北朝时的作家作品,反映了当时的文学观点和他自己的文学主张。

    颜之推很重视文学。他批评扬雄视文学为雕虫小技的说法,并从个人立身修养的角度说明文学(包括学问、口辩、作文等文化修养)的重要性。

    对于文学的功用,颜之推不狭隘地仅仅把它归结为服务于政治教化和实用,他也肯定文学具有愉悦耳目、陶冶性灵的审美功能,同时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表现出了较强的文学审美能力。他的文章内容真实,文笔平易近人,具有一种独特的朴质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

    4.元史.列传第六十七文言文的翻译

    孔思晦字明道,孔子五十四世孙。资质端重,性格沉默寡言,孩童时读书已能通晓大义。稍长,拜导江张须立为师,讲求义理,对词章认为浅薄而不讲求。家中贫困,亲自耕种以自养,即使严寒酷暑,学习也从不懈怠,远近人家都争着聘请他做子弟的老师。大德中游京师,祭酒耶律有尚想举荐他,他以母老辞而归。母卧病,亲自为母亲进送汤药。居丧五天勺水不入口。

    至大年间,举荐思晦任范阳儒学教谕。延..初年,调宁阳。以前两县的校官大概都因为收入微薄而不能坚守职责,可是思晦能俭省节约自养,教养有法,学生都不忍心离开他。这时孔氏族人相互议论:思晦是嫡长子且贤德,应该承袭封爵,侍奉祠事。上报政府,但无结果。仁宗在位时,很崇尚儒道,有天问孔子的后裔现在是几世了,承袭爵位的是谁?廷臣回答说“:未定。”帝亲自拿出孔氏谱牒来看说“:应该承袭封爵位的是思晦,还怀疑什么?”特授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月俸由一百缗加到五百缗,并赐四品印。

    泰定三年(1326),山东廉访副使王鹏南说“:承袭爵位,而官阶只四品,与规格不相称,也失去尊崇之意。”第二年,升嘉议大夫。至顺二年(1331)改赐三品印。思晦因宗祀责任重大,经常害怕不能胜任,每遇祭祀,一定恭敬谨慎。当初因战争庙遭毁坏,后来虽然经过修复,但角楼围墙未修完备,思晦竭力经营,以恢复原来的面貌。金丝堂坏了,修复一新,祭器礼服一一整饬。又因尼山是孔圣人生长之地,原有庙,后遭毁坏,百姓冒犯耕种祭田已百年了,思晦恢复祭田,并请求设置“尼山书院”,列入学官,朝廷接受了这个建议。三氏学原有田三千亩,后被豪民霸占;“子思书院”原有经营周转的钱万缗,借贷给百姓收取息钱,以供祭祀用,时间长了,都不交息钱,还要亏本钱,思晦都整理恢复原样。孔子父亲过去封为齐国公。思晦对朝廷说“:宣圣封为王,而父亲的爵位是公,希望能赞扬推重。”于是诏加封圣父为启圣王,圣母为启圣王夫人。

    五代是思想混乱时代,儒家学说真伪难辨,有人冒称宣圣的后代。思晦认为“:不早辨别真伪,时间长了,更不清楚,他与我不共戴天,将他们也列于族内,而共同朝拜,可以吗?”于是会集族人,考核典故斥责他们,以后又在石头上重刻宗谱,孔氏族谱更加明确了。元统元年(1333)卒,享年六十七岁。至正中,朝廷加赠其官,赐谥号文肃。

    5.文言文翻译

    142:兼罪 以前(有一天),韩昭侯喝醉酒然后睡觉,负责皇上帽子的人看见皇上寒冷,所以给皇上添加一件衣服在上面。

    (皇上)睡醒感到愉悦,问左右侍从:“谁添加衣服的?”,左右侍从说:“负责帽子的人”。皇上于是定罪给了管帽子和管衣服的人——判管衣服的人有罪,是因为它没有做到他要做的职责;判管帽子的人有罪,是因为它越权作了不属于职责范围的事。

    不是不讨厌寒冷,是因为越权办事的危害比寒冷更加可怕啊!143.郢书燕说”比喻曲解原意,以讹传讹。 郢书燕说 一天夜里,楚国京城郢都的一个人在家给燕相国写信。

    因为烛焰偏低,飘忽不定的烛光夹著文房用具淡淡的影子,显得有一点昏暗,所以这郢人对侍者说了一声:“举烛。”明灯高照,写信就看得清楚了。

    谁知他在烛光不亮,心中犯急,脑子里想著“举烛”,嘴里念著“举烛”的时候,竟然不知不觉把“举烛”二字也写到信里去了。过后他没有检查就把信交给了侍者。

    燕相国收到那郢人的信以后,反覆看了好几遍。他始终觉得信中的“举烛”二字非常费解。

    久闻四海之内唯楚有才,难道这就是一种莫测高深?燕相国想到这里,忽然灵机一动。他若有所悟地说:“举烛的意向是崇尚光明,而崇尚光明的人必定会推举光明磊落、才能出众的人担当重任。

    照这样看,郢人致书突出‘举烛’二字,其用意原来是为我献策!” 燕相国把这一想法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十分高兴。他以相国的政见为原则,广招贤士,从而使燕国政通人和,日益强盛。

    144.原文: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①:“其才可将五百乘②。”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③,而食人二鸡子④,故弗用也⑤。”

    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也⑥,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⑦,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⑧,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⑨,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

    公再拜曰:“谨受教矣⑩!” 译文: 子思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说:“他的才能可统领五百辆车。”卫侯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吏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几尺朽烂处,高明的工匠是不会扔掉它的。现在国君您处在 战国 纷争之世,正要收罗锋爪利牙的人才,却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一员可守一城的大将,这事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卫侯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注释: ①: 子思:姓孔,名伋,孔子之孙,战国初期哲学家。卫侯:卫国国君。

    ②: 将:率领。乘(shèng):古代马车的单位名称。

    一车四马为一乘。 ③: 赋:收税。

    ④: 鸡子:鸡蛋。 ⑤: 弗:不。

    ⑥: 圣人:明智之人。官人:用人.官,任用 ⑦: 杞(qǐ):树名,即杞柳.梓(zǐ):树名.连抱:合抱 ⑧: 爪牙:指猛将。

    ⑨: 干城:保卫国家。干,盾牌,引申为保卫。

    城:城郭 ⑩: 再拜:连拜两次。表示尊敬。

    谨受:虚心接受145.【原文】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1),若蝇翼,使匠石斲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斲之(4),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5)。

    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

    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7),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译文】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涂抹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

    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你为我也这么试试’。匠石说:“我确实曾经能够砍削掉鼻尖上的小白点。

    虽然如此,我可以搭配的伙伴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子离开了人世,我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146.齐威王和魏惠王在郊外会猎。

    魏惠王说:“齐国也有宝贝吗?”齐威王说:“没有。”魏惠王说:“我的国虽然小,但是尚且有直径一寸左右的珍珠,能照亮车前车后各十二辆的珠子有十枚。

    象齐国这样大的国家怎么会没有宝贝呢?”齐威王说:“我所以认为的宝贝和大王你的不同。我的臣子有个叫檀子的,让他守南城,楚人就不敢为寇作乱,泗河旁的十二个诸侯国都来朝见;我的臣子有个叫盼子的,派他守卫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往东在黄河上打渔;我的官吏中有个叫黔夫的,派他守徐州,燕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北门祭祀求福,赵国人就会面对徐州的西门祭祀求福,迁移过来要求居住于齐国的有七千多家;我的臣子有位叫钟首的,派他防备盗贼,就会做到路不拾遗。

    这四个臣子,能照耀千里,岂止十二辆马车呢!”魏惠王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 147.其出处是《礼记·大学》【解释】 焉:代词,相当这里。

    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

    文言文阅读孙交翻译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