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子美的文言文(文言文:苏子美居杜祁公家)
1.文言文:苏子美居杜祁公家
读书佐酒元 陆友仁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
【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④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上,指刘邦。
译文:苏子美为人豪放不受约束,喜欢饮酒。他在岳父杜祁公的家里时,每天读书,(他边读边饮酒,)以喝完一斗为限度。杜祁公(对此)深感怀疑,就派家中年轻的晚辈去偷偷察看他。正听到子美在读《汉书;张良传》,(当他)读到张良与刺客偷袭行刺秦始皇,刺客抛出的大铁椎只砸在秦始皇的副车上(这一段)时。他突然拍手说:“可惜呀!没有打中。”于是满满喝了一大杯酒。又读到张良说:“自从我在下邳起义后与皇上在陈留相遇,这是天将我送给陛下呀。”(苏子美)又拍桌子说:“君臣相遇,竟如此艰难呀。”又喝下一大杯(酒)。杜祁公听说后,大笑说:“有这样的下酒物,一斗不算多啊。” 苏子美的为人: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不羁
2.“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
标准翻译如下: 苏子美曾说:明窗净几,笔砚纸墨都很精美完善,也自然是人生一乐。但能获得此乐的甚少,其中不为外界的人和事改变这种爱好的,又特别少了。
我晚年知此情趣,恨字体不工, 不能达到古人佳处,如果以为乐,则自然是有馀。 试翻译,苏子美曾经说,窗户明亮,桌案洁净,放置的笔墨纸砚,都是精工细作的,这时也是人生的一大乐趣,但是,能够体味到这种乐趣的人很少,而且,不因为外物改变他的喜好的人又更少了,我晚年知道练习书法的乐趣,只是悔恨字体不够工整,不能达到古人书法的奥妙,如果,将这作为一种娱乐,那么从中感受到的快乐就太多了。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小题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
①文瑛寻访古人遗迹,在荒疏、残败埋没的痕迹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寻”1分,“复”1分,“构”1分,“余”1分,句意通畅1分)
②可以看出读书人想要留名千古,不像溶解的冰那么容易消失殆尽,这是有原因的啊。(“士”1分,“垂”1分,“尽”1分,“在”1分,句意通畅1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同类,一类。
小题2:
试题分析:因:趁着,趁机。A:所以,……的原因/用来……;B:何为:为什么/句末语气词;C竟然/于是。
小题3:
试题分析:A先有苏子美的沧浪亭。
小题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沧浪亭记》译文:
文瑛和尚居住在大云庵,那里四面环水,从前是苏子美建造沧浪亭的地方。文瑛曾多次请我写篇《沧浪亭记》,说:“过去苏子美的《沧浪亭记》,是写亭子的胜景,您就记述我修复这个亭子的缘由吧。”
我说: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修了园子。到吴越被宋国灭亡时,这个园子还没有荒废。最初苏子美在园中造了沧浪亭,后来人们又在沧浪亭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住进了和尚。这是从沧浪亭到大云庵的演变过程。大云庵至今已有二百年的历史了。文瑛寻访亭子的遗迹,又在废墟上按原来的样子修复了沧浪亭。这是从大云庵到沧浪亭的演变过程。
历史在变迁,朝代在改易。我曾经登上姑苏台,远眺浩渺的五湖,苍翠的群山,那太伯、虞仲建立的国家,阖闾、夫差争夺的对象,子胥、文种、范蠡筹划的事业,如今都已消失殆尽了,大云庵和沧浪亭的兴废,又算得了什么呢?虽然如此,钱镠趁天下动乱,窃据权位,占有吴越,国富兵强,传了四代,他的子孙亲戚,也借着权势大肆挥霍,广建宫馆园囿,盛极一时,而子美的沧浪亭,却被和尚如此钦重。可见士人要想垂名千载,不与吴越一起迅速消失,是有原因的。
文瑛好读书,爱做诗,常与我们郊游,我们称他为沧浪僧。
4.苏氏文集序 翻译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赠送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是我学习古文反而在他之后。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看见当时学习写文章的人,追求文辞声调对偶和摘取古人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相互夸耀推崇。而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写作古体诗歌和杂文。当时人们都对他们大加讥笑,可子美不顾这些。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不良影响,下诏书劝勉学写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传统。从此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了,而学写文章的人也逐渐趋向古文了。唯独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他从始至终守定自己的主张,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见解独特与众不同的人啊。
苏子美官至大理评事、集贤校理便被免职。后来任湖州长史,不久便死了,享年四十一岁。他体格相貌奇特雄伟,远望他感到高不可攀,接近他却感到和蔼可亲,时间越久越觉得他值得爱慕。他才能虽然很高,但人们也不太嫉妒他。那些人攻击他驱逐他,意图不全在子美一人身上。全靠皇上聪明仁圣,凡是当时被指名受排斥、从两三个大臣往下、有人欲借苏子美事件对他们进行株连陷害的人,都被保全下来了,现在都得到了荣耀恩宠。就是那些与子美同时饮酒而获罪的人,大都是一时杰出人才,现在也被招纳任用,在朝廷担任显要职务。可是,唯独子美不幸死了,难道不是他的命不好吗?悲痛啊!
庐陵欧阳修写下这篇序。
5.“予友苏子美之亡后四年”(有所删减)各位大侠帮忙翻译一下啊
我的朋友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衍老先生的家中发现了他一生中文章的遗稿。
于是将它编辑整理成十卷。子美是杜老的女婿。
我便把编好的苏氏文集归还给杜家,并对杜老先生说:“这些文章真是金和玉一般啊,即使把它遗弃在污泥之中,也不会消磨腐蚀。它尽管在某一时期被人遗弃。
但一定有被后人收藏起来当作珍宝的时候。虽然,它还埋没着没有问世,但它的精神与奇特的光辉,已经常常表现和进发出来。
外物都不能掩盖住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到排挤摧残,流浪在外,生活穷困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自然地风行天下,即使他的冤家仇人,以及曾经能出力排挤打击致他于死地的人,对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诋毁和掩盖。
人们的感情,大抵轻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生活在今天又屈居下位,他的文章尚且如此受人重视,可以想象,他在后世将会受到人们怎样的喜爱敬重呢!您老不必遗憾。” 我曾经考察了前代文章与政治兴盛衰败的一些情况。
唐太宗治理天下接近三代圣王,可是文章不能革除齐梁等朝代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对此,我感到很奇怪。
一百多年以后,韩愈、李翱一辈人物出现,因而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代衰亡后,战乱不止,又过了一百多年建立了宋朝。
天下统一,安然无事。又几乎过了上百年,直到今天古文才开始兴盛。
自古以来,平安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如今时代承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
为什么像这样困难呢?难道是很难得到能得以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这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平安的时代,世上难道就可以不重视、不爱惜他吗?哎!我的好友苏子美,却因为一顿酒饭的小过失被诬陷,以至削职为民,流落在外地死去。这可真正值得叹息流泪,并使人替那些担当要职应该为国家培育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苏子美的年龄比我小,可我学习古文反在他之后。
天圣年间,我在礼部参加进士考试,发现当时学习文章的人,一心追求声调对偶,摘取割裂古人的文句,称之为“时文”,还以此来彼此互相夸耀。但是,唯独子美跟他哥哥苏才翁,参军穆伯长,创作古体诗歌和杂文。
当时的人都非难讥笑他们,可子美不理会这一切。后来,皇上担忧“时文”的影响不好,发下诏书,开导勉励学习文章的人要学习古文的时候,那股风气才慢慢消失,学写文章的人逐步趋向写古文了。
独有苏子美,在全社会都不写古文的时候写古文,从始至终地守定自己的志向.不被世俗的爱好牵着走,可以称得上是不寻常的有独立见解的人啊。
6.求欧阳修《苏氏文集序》译文
您好:
我的友人苏子美死后四年,我才在太子太傅杜公的家中得到了他一生文章的遗稿,我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把它编为十卷。
子美是杜公的女婿,我便把那苏氏文集赠送给杜家,并告诉杜公说:,“这些文章就是金玉啊,即使抛弃埋没在粪土之中,也不会消融腐蚀。虽然它在某一时期被遗弃,但在后世一定有人收藏它并把它当作珍宝。虽然它受埋没没有问世,然而它的精神和光辉,常常自动地发射显现出来,外物也不能掩盖它。所以,正当作者遭受排斥、遇到挫折、流离困窘的时候,他的文章已经传于天下;即使他的怨家仇人,以及曾经出力排挤他要把他置之死地的人,对于他的文章,也不能稍加损毁掩盖。大凡人们的感情,忽视近代的而重视古代的,苏子美困窘地生活在今天,文章还如此受人重视,在将来他的文章该会怎样受到人们的喜爱啊!杜公您可以没有遗憾了。”
我曾经考察前代文章、政治的兴盛衰败情况,很奇怪唐太宗将国家治理得兴盛太平,接近三代圣王盛世时代,可是在文章方面,不能革除齐梁等朝浮靡文风的残余习气。后来过了一百多年,韩愈、李翱一辈人出现,此后,元和时代的文章才恢复了古文的传统。唐朝衰亡,战乱不息,又过了一百多年大宋兴起,天下统一安定。又过了将近一百年,古文才在今天兴盛起来。自古以来,太平的时代少,混乱的时代多。幸而时代太平了,但文章或不能纯正精粹,或过了很久还赶不上时代的步伐。为什么如此困难呢?难道不是因为难以得到那能够振兴文风的人才吗?如果一旦有了那样的人,又幸运地出现在太平时代,世人难道可以不为此重视他、爱惜他吗?可叹我的好友子美,因为一顿酒饭的过错,以致被削职为民,流落外地死去。这真是值得叹息流泪,使人替当代那些担任要职应该为国家欢喜地培育优秀人才的仁人君子们感到可惜啊。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祝好!
不懂建议重新提问,也可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