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穆救驾的文言文阅读(文言文李穆救驾原文)
1.文言文李穆救驾原文
《隋书•李穆传》
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沂、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永熙末,奉迎魏武帝,授都督,邑三百户。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擢授武卫将军。初,芒山之败,穆以骢马授太祖。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封穆姊妹皆为郡县君,宗从舅氏,颁赐各有差。转太仆。从于谨破江陵,增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击曲沔蛮,破之,授原州剌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
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穆当从坐。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穆以此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浙州刺史基当坐戮穆请以二子代基之命护义而释焉。未几,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复爵安武郡公。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复之。
高祖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穆寻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高祖既受禅。
上素嫌台城制度迮小,又宫内多鬼妖,苏威尝劝迁,上不纳。遇太史奏状,意乃惑之。至是,省穆表,上曰:“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遂从之。
2.李穆字显庆文言翻译
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
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 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汧、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
父文保,早卒,及穆贵, 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
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永熙末, 奉迎魏武帝,授都督,封永平县子,邑三百户。
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从太祖 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 出。
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 “成我事者,其此人乎!”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擢授武卫将军、仪同三司,进封 安武郡公,增邑一千七百户,赐以铁券,恕其十死。
寻加开府,领侍中。初,芒山之败, 穆以骢马授太祖。
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封穆姊妹皆为郡县君,宗从舅氏,颁赐 各有差。转太仆。
从于谨破江陵,增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击曲沔蛮,破之,授原州刺 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
3.《李穆字显庆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文言文阅读李穆字显庆,自云陇西成纪人,汉骑都尉陵之后也。
陵没匈奴,子孙代居北狄,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沂、陇。祖斌,以都督镇高平,因家焉。
父文保,早卒,及穆贵,赠司空。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
周太祖首建义旗,穆便委质,释褐统军。 永熙末,奉迎魏武帝,授都督,邑三百户。
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太祖临阵堕马,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俱出。
贼见其轻侮,谓太祖非贵人,遂缓之。以故得免,既而与穆相对泣,顾谓左右曰:“成我事者,其此人乎!”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擢授武卫将军。
初,芒山之败,穆以骢马授太祖。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封穆姊妹皆为郡县君,宗从舅氏,颁赐各有差。
转太仆。从于谨破江陵,增邑千户,进位大将军。
击曲沔蛮,破之,授原州剌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穆当从坐。
先是,穆知植非保家之主,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及远临刑,泣谓穆曰:“显庆,吾不用汝言,以至于此。
将复奈何?”穆以此获免,除名为民,及其子弟亦免官。植弟浙州刺史基当坐戮穆请以二子代基之命护义而释焉。
未几,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复爵安武郡公。 武成中,子弟免官爵者悉复之。
高祖作相,尉迥之作乱也,遣使招穆。穆锁其使,上其书。
穆子士荣,以穆所居天下精兵处,阴劝穆反。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盖天子之服也。
穆寻以天命有在,密表劝进。高祖既受禅。
上素嫌台城制度迮小,又宫内多鬼妖,苏威尝劝迁,上不纳。 遇太史奏状,意乃惑之。
至是,省穆表,上曰:“天道聪明,已有徵应,太师民望,复抗此请,则可矣。”遂从之。
(选自《隋书·李穆传》,有删改)7.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及穆贵,赠司空 及:等到B.击曲沔蛮,破之 破:攻克,打败C.每劝远除之,远不能用用:任用D.拜开府仪同三司、直州刺史 拜:被任命为,担任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之:汉骑都尉陵之后也 太祖于是厩内骢马尽以赐之B.以:累以军功进爵为伯 以故得免C.于:从太祖击齐师于芒山 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D.其:其后随魏南迁,复归沂、陇 宇文护执政,穆兄远及其子植俱被诛9.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体现李穆“智勇双全”的一项是①又领乡兵,累以军功进爵为伯 ②穆风神警俊,倜傥有奇节③穆突围而进,以马策击太祖而詈之 ④即令抚慰关中,所至克定⑤穆深拒之,乃奉十三环金带于高祖 ⑥遇太史奏状,意乃惑之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③④⑥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穆自称是汉朝骑都尉李陵的后代,其父亲李文保在李穆富贵后,被追赠为司空。 B.李穆随从于谨攻破江陵,进攻曲沔蛮,并攻克了它,被授予了原州刺史一职,并被封为仪同三司。
C.宇文护执政时李穆被贬为庶民,他的儿子们也都被罢免了官职。武成年间,他的儿子们被免去的官职爵位又都恢复了。
D.皇帝嫌弃台城规模狭小,且宫内多鬼妖,苏威曾经劝皇帝迁都,皇上没有批准。李穆上奏,获得批准。
参考答案:文言7.C(用,听从,奉行) 8.B(A.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李穆;B.均为连词,因为;C.介词,在/介词,给;D.音节助词,不译/代词,他的,李远的)9.B(②是写李穆的风度和气节,⑤是写李穆的忠义,⑥是写皇上看了太史的奏状后内心的反应。 注意题干中的“直接”和“智勇双全”两个要求。)
10.B(对应文段出现在第一段的结尾,是说李穆的长子李惇被封为仪同三司,而选项混淆对象,说成是李穆。)。
4.李穆 字显庆的文言文翻译
李穆字显庆,陇西成纪人,是汉李陵之后。
李陵以兵败而降匈奴,故其子孙代居漠北,但亦渐有南徙者,拓跋魏由北而南,这个李家就跟着向南,家于泷之间,他的祖父名斌,曾任都督,镇守高平,遂居于此。父名文保,早卒。
穆自幼风神俊逸,倜傥有奇节。宇文泰为西魏将,穆遂归之,任释褐统军。
曾随宇文泰征齐,战于芒山,兵败,泰临阵堕于马下,穆以鞭击宇文而詈之,授以从骑,溃围而出。齐师见其轻侮,认为宇文泰非贵人,其军上下失礼,无须加以歼灭,遂缓其兵,不加穷追,泰等因得脱险,与穆相对而泣,颇有德意,谓其左右曰:“成我事者,必此人乎!”李穆之以策击宇文泰而詈之,以下犯上,固示轻侮,以懈敌人之心,这是一个紧急处分的妙计,其机智大率类此。
宇文泰不以被侮而反深德之,宇文泰确有其雍容的雅量和知人的高见。因此,令其安抚关中,所至克捷,擢任武卫将军,仪同三司,封安武郡公,食邑一千七百户,并以铁券为赐,免其十死,未几加开府,领侍中,尽以廐内骢马赠之,并封其姊妹各为郡县君,宗从及舅氏等都有赏赐,其见重如此。
未几,转任太仆,从于谨南征江陵而破之,增食邑千户,进位大将军,又破曲沔襄,乃授原州刺史,拜嫡子惇为仪同三司。但李穆是深有知足、知止的有修养人,他的兄李贤和李远,均为佐命功臣,子弟又多布列政府,位皆清显,深以盈满为惧,故辞不拜命,宇文泰不许,始接受之。
未几迁雍州刺史,兼小冢宰,增食邑至三千户,另封一子为升迁伯。穆请让其兄子孝轨,获准。
其不独享富贵,此为一例。 穆兄远,有子名植,是一个不成材的子弟。
李穆常对其兄说:植不是保家之子,劝兄疏而除之,其兄不从。李植不知道犯了什么罪,父子俱被处死。
远临刑,泣谓穆曰:“我不能用汝言,以至于此,将复奈何?”时周的行政大权已落入宇文护之手,护专权擅行,曾弑三帝,诛戮大臣甚多。李远父子之受戮,或出于宇文护之猜嫌,亦未可知,然李植无行,李穆固早已言之。
照例,李穆是要受到牵连的,但以其早有对兄的谏言在先,故得免罪,削职为民,诸子亦同时除名。李植有弟名基,时任淅州刺史,当坐戮,李穆请以二子代之,宇文护对此,倒还有其人性,认为这是一件极高的义行,因两释之。
李穆的清誉,反以罢官而益高,所谓实至名归也。 宇文护终于被周武帝所除,周武帝即宇文邕,是周明帝之弟。
孝愍帝冲龄继位,被其从兄中山公护玩弄于股掌之上,帝深恶而谋诛之,事泄被弑,护立宁都公毓,是即明帝。明敏而有识量,宇文护亦惮之,因进毒谋害,帝觉之,口授遗诏,立鲁公邕为帝,时陈宣帝天嘉元年,周明帝武成二年(公元560年)。
武帝性深沉,平日不多言,优礼宇文护,相见时行家人礼,故宇文护未尝疑之。陈宣帝太建四年(公元572年),帝与弟卫公直密谋诛之,并及其党羽,人心称快。
武帝具有雄才大略,首以统一黄河流域为职志,延揽人才,不遗余力。若李穆等久著勋名的大臣,首被起用,拜开府仪同三司,复安武郡公爵位,以直州刺史任之。
武成中,其子弟免官爵者,悉被开复,并除少保,进位大将军。岁余转小司徒,进柱国,转大司空,奉诏筑通乐城。
天和中,晋爵申国公,持节绥集东境,筑武申、旦郛、慈涧、崇德、安民、交城、鹿庐等镇,东境守御,因此益固。建德初拜太保,出为原州总管,又进上柱国。
韩任并州总管,加食邑至九千户,并拜大辅佐,仍任并州总管如故。其在国家的地位已列三公,武帝见信之深,由此可见。
武帝在位十八年,攻灭北齐,统一了黄河流域,内政方面,建树亦多。但武帝之后,又出庸主,残暴不仁,如宣帝赟在位仅一年,作恶多端,史所罕见。
禅位于子阐,是即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为恶更甚,卒在陈宣帝太建十三年,静帝大象三年(公元581年)。杨坚之人为丞相,即在天元皇帝弥留时。
从北周和隋文帝初期的历史来看,周武帝是重视杨坚,也很重视李穆的。但他们二人之间,年龄差距很大,似乎并没有多少关系,故尉迟回举兵抗杨坚时,李穆首采中立政策,但终于倾向杨坚,不但会师攻邺,而且还向杨坚密表劝进。
杨坚既篡周而立,便下诏征李穆入京。诏书说得非常客气:“公既旧德,且又父党,敬惠来旨,义无有违。
便以今月十三日恭膺天命。”由这封诏书,可知李穆乃是杨坚父执辈,诏书中虽然只有告诉李穆:他已经“受禅”登上皇帝的宝座了,言外之意,希望李穆晋京朝贺,接受荣典。
李穆是最通世务的,他懂得文帝的意思,随即入京,文帝降坐,礼待之隆,一时无双。随即拜为太师,这是三公中最高的爵位,得此荣宠者,李穆实为第一人。
并且要他赞拜不名,真赐食邑三千户。穆之子孙虽在襁褓中,悉拜仪同,一门执象笏者达百余人之多,贵宠之盛,一时称最。
但是李穆对此,却敞屣尊荣,上表乞骸骨归家养老,文帝那里见他出于至诚,特别下诏褒奖。诏书说:朕初临宇内,方借嘉猷,养老乞言,实怀虚想。
七十致仕,本为常人;至若吕尚以期颐佐周,张苍以华皓相汉,高才命世,不拘恒礼。迟得此心,留情规训。
公年既耆旧,筋力难烦,今所司,敬蠲朝集,如有大事,须共谋谟,别遣侍臣,就。
5.穆姜慈仁 南北朝‖范晔 文言文及翻译
穆姜温仁。化继为亲。四子改过。母氏艰辛。
【原文】
汉程文矩妻李穆姜。早 寡。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谤毁日积。穆姜衣食抚字。皆倍所生。前妻长子兴疾笃。母亲调膳。忧劳憔悴。兴瘳。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性。我兄弟禽兽其心。过恶深矣。遂将三弟诣县。陈母之德。状己之罪。乞就刑。县言之郡。郡守表其母。四子许令自新。皆为良士。母八十余卒。
吕坤曰。世皆恨继母不慈。而宽于前子之不孝。皆偏见也。两不得。两有罪。要之礼责卑幼。则尊长无不回之天。故有闵损。不患衣芦之奸。有王祥、不患守 柰 之虐。吾因穆姜慈。而有感于世之恕前子者。
【白话翻译】
汉朝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年轻时候。丈夫就死了。自己生了两个儿子。前妻生下的儿子。有四个。前妻的四个儿子。以为不是他所亲生的。所以时常说他的不好。于是对他的感情。也就一天坏似一天了。可是李穆姜料理他们兄弟四个人的衣服和饮食。总比给亲生的儿子好上一半。到了后来。前妻的大儿子名叫陈兴的。生了病。十分危险。李穆姜就亲自给他煎调汤。日夜很辛苦地看护。心里非常忧愁。神气也就非常憔悴了。于是陈兴也发了天良。等到病好、就叫了三个同胞兄弟。对着他们忏悔着说。后母的天性。十分仁厚。十分慈爱。这样的扶养了我们。我们还说他的短长。这真是禽兽的心肠了。我们的罪恶。是何等的深重呵。于是就带了三个弟弟。同到县官面前。声明后母的仁慈。和自己的罪恶。甘心受着刑罚。后来县官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知府。知府就表扬他们的后母。一面应许他那四个儿子改过自新。从此以后。都做了很良善的书生了。李穆姜死的那年。已有八十多岁了。
6.文言文《宋史·列传第五十九》的翻译
宋史列传第五十九周湛传 【原文】 周湛字文渊,邓州穰人。
进士甲科,为开州推官,改通判戎州。俗不知医,病者以祈禳巫祝为事,湛取古方书刻石教之,禁为巫者,自是人始用医药。
累迁知虔州。初,江、湖民略良人,鬻岭外为奴婢。
湛至,设方略搜捕,又听其自陈,得男女二千六百人,给饮食还其家。徙京西路,邓州美阳堰岁役工数十万,溉州县职田,而利不及民,湛奏罢之。
为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簿领案牍,淆混无纪次,且多亡失,民诉讼无所质,至久不能决。湛为立号,以月日比次之,诏下其法诸路。
湛治烦剧,能得其要,所至喜条上利害,前后至数十百事。为夔州路转运使。
云安盐井岁赋民薪茅,至破产债不已,湛为蠲盐课而省输薪茅。为江、淮制置发运使。
大江历舒州长风沙,其地最险,谓之石牌湾,湛役三十万工,凿河十里以避之,人以为利。除度支副使。
旧制,发运司保任军将至三司,不得考覆而皆迁之。至是,以名上者三十五人,湛尽覆其滥者。
知襄州,襄人不善陶瓦,率为竹屋,岁久侵据官道,檐庑相逼,火数为害。湛至,度其所侵,悉毁彻之,自是无火患。
然豪姓不便,提点刑狱李穆奏湛扰人,徙知相州。右司谏吴及疏曰:“湛裁损居民第,为官也;百姓侵官而主司禁之,其职然也。
况闻湛明著律令,约民以信,乃奉法行事,百姓自知罪不敢诉。郡从事高直温,夏竦子婿也。
竦邸店最广,故加谮于穆,且谓湛伐木若干株。昔之民居侵越官道,木在道侧,既正其侵地,则木在中衢,固宜翦去。
又湛种楸桐千余本,课户贮水,以严火禁。又于民居得众汲旧井四,废而复兴,人得其利。
道傍之井,反在民居之下,其侵越岂不白乎?望诏执政大臣辨正湛、穆是非,明垂奖黜。湛守大郡,于湛不为重轻,但国家举错有所未安,奉职者将何以劝邪?”未几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九》,有删改) 【参考译文】 周湛字文渊,邓州穰人。考取进士甲科,任开州推官,改任戎州通判。
当地习俗不懂医疗,病人仅靠祈禳巫祝,周湛取古药方医书刻在石上教他们,禁止巫祝,从此人们才开始用医药。多次升职为虔州知州。
起初,江、湖一带有人抢劫良家子女,卖到岭外做奴婢。周湛到任后,想办法搜捕,又听取被卖者的自述,得到男女二千六百人,供给饮食让他们回家。
调任京西路,邓州美阳堰每年要征友劳役几十万人,灌溉州县职田,百姓却享受不到好处。周湛奏请停办此项工役。
任江南西路转运使,州县文簿混乱无序,且多丢失,百姓诉讼无所凭据,很久无法裁决。周湛将文簿各立名目,按月日排序,朝廷下令在各路推广这种做法。
周湛处理繁杂政务,能抓住要害,所到之处喜欢列条上书陈述政事利弊,前后数十百事。任夔州路转运使。
云安盐井每年征收百姓柴草,以致百姓破产后仍还不完债,周湛减免了盐税定额从而省去征收柴草。任江、淮制置发运使。
大江经过舒州长风沙,地势最险,称为石牌湾,周湛用劳役三十万人,凿河十里来避开它,人们认为有益。任度支副使。
按原来规定,发运司奏荐军将到三司,不能审察他们却都要升迁。至这时,奏荐三十五人,周湛全部审察其中滥竽充数的人。
出任襄州知州,襄人不善于制造砖瓦,都建造竹屋,年久侵占官道,檐庑相近,多次发生火灾。周湛到任后,丈量所侵占的官道,把竹屋全部拆毁,从此再没有火患。
但豪强感到不便,提点刑狱李穆上奏说周湛扰民,调任相州知州。右司谏昊及上疏说:“周湛裁撤居民房屋,为的是官府;百姓侵占官道而主管官员禁止,这是职责所在。
况且听说周湛申明法令,以诚信约束百姓,是奉法行事,百姓自知有罪不敢上诉。州从事高直温,是夏竦的女婿。
夏竦的宅院客店占地最广,所以向李穆进谗言,还说周湛砍树多少棵。过去民居侵占官道,树在道旁,既然恢复了被侵占的路面,则树在道中,当然应该除去。
周湛又种楸桐一千多株,督促居民贮水,以严防火灾。又在民居找到过去公用水井四口,把废井重新利用,人们得益。
道旁的井,结果却到了民居之下,侵占官道的情形还不明显吗?希望诏令执政大臣分辨周湛、李穆的是非,奖惩分明。周湛任大州太守,对他无足轻重,只是国家的措施还有不稳妥的地方,履行职责的人靠什么来得到鼓励呢?”不久周湛去世。
宋史列传第五十九王鼎传 【译文】 王鼎字鼎臣,凭借进士及第,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当时天子担忧吏治大多毁坏,监察部门不履行职责,而范仲淹等人刚刚执政,就挑选各路使者让他们查究检举不法官吏,任命王鼎提点江东刑狱。
王鼎与转运使杨纮、判官王绰竞相揭发贪官污吏,甚至微细隐藏的罪行也不宽恕。因此他们属下的官吏怨恨他们,把他们看作“三虎”。
仁宗听到了这些情况,很不高兴,后来傅惟几奉命出使江东,仁宗就拿不要效仿“三虎”的做法告诫他。范仲淹等人被罢免,王鼎与杨纮、王绰都被人指责,当时王鼎提点两浙刑狱,因此被贬为深州知府。
第二年,河北地区发生大灾荒,人吃人,王鼎想方设法赈救灾民,非常尽力。迁为建州知府,那里的风俗生了孩子多不抚养,王鼎就制订条例教育乡民,禁止他们这样做。
当时偷贩茶叶和盐的人很多,(王鼎)全都打棍子发配他。
7.鲁人锯竿入城的译文
译文: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要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一点办法也想不出。
(过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才智高超的人,只是(我)见到的事情多罢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在当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听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了。
原文: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夫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世之愚,莫之及也。
出处:《太平广记》。《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
扩展资料
这是一则笑话,天下没有这般愚蠢的人,但这则笑话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不能太死板,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
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 。“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
把三维欧式变换限制在二维,会导致有些事情,即使不是无法解决,也是解决的不那么完美。
有些时候,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其实分而治之是可以解决的,也就是把大问题化为小问题。
词语注释:
1、鲁:鲁国。
2、执:手拿着。
3、老父:老人。
4、圣人:才智超人的人.。
5、亦:也。
6、俄:一会儿,不久。
7、但:只是;不过。
8、计无所出:办法没有(可以想)得出来(的)。计:方法,计策。
9、遂:于是;就。
10、初:最初,刚开始。
11、以锯:用锯子。
12、依:按照。
13、中截:从中间断开。
14、何不以锯中截之: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锯断再进入城门。何:为什么。
15、.…者:……(样)的人。
16、世之愚,莫之及也:世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
17、依而截之:省略句,应为“依之而截之”。
《太平广记》是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4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于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次年(978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故事的主流。
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故事,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故事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