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言文量移中的意思(移量在文言文里当什么讲)
1.移量在文言文里当什么讲
酌情迁官。
移量,即量移,官场习语。
如:
王叔文之党坐谪官者,凡十年不量移,执政有怜其才欲渐进之者,悉召至京师。谏官争言其不可,上与武元衡亦恶之。三月,乙酉,皆以为远州刺史,官虽进而地益远。永州司马柳宗元为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为播州刺史。宗元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万无母子俱往理。”欲请于朝,愿以柳易播。会中丞裴度亦为禹锡言曰:“禹锡诚有罪,然母老,与其子为死别,良可伤!”上曰:“为人子尤当自谨,勿贻亲忧,此则禹锡重可责也。”度曰:“陛下方侍太后,恐禹锡在所宜矜。”上良久,乃曰:“朕所言,以责为人子者耳,然不欲伤其亲心。”退,谓左右曰:“裴度爱我终切。”明日,改禹锡连州刺史。
王叔文一党中获罪贬官的人们,已经十年没有酌情迁官。有些怜惜他们的才华而打算逐渐提升他们的主持政务的官员,主张将他们全部传召到京城来,谏官们争着陈说这种做法是不适当的,宪宗与武元衡也讨厌他们。三月,乙酉(十四日),宪宗将他们全部任命为偏远各州的刺史,虽然官职提升了,所在地却更加遥远了。永州司马柳宗元出任柳州刺史,朗州司马刘禹锡出任播州刺史。柳宗元说:“播州不是人居留的地方,而刘禹锡的母亲尚在高堂,万万没有让母子二人一同前往的道理。”他打算向朝廷请求,愿意让自己由柳州改任播州。适值御史中丞裴度也为刘禹锡进言说:“刘禹锡诚然有罪,但是他的母亲年事已高,与自己的儿子去作永别,实在使人哀伤!”宪宗说:“作为人子,尤其应该使自己行为谨慎,不要给亲人留下忧患。如此说来,刘属锡也是甚可责难的啊。”裴度说:“陛下正在侍奉太后,恐怕在刘禹锡那里也应予以怜悯。”宪宗过了许久才说:“朕说的话,是只责备作儿子的罢了,但是并不打算使他的母亲伤心。”退下来后,宪宗对周围的人说:“裴度对朕爱得深切啊。”第二天,刘属锡便被改任为连州刺史了。
2.文言文翻译
1、芝生治所,众以治行之致,元凤曰:“五谷熟则民蒙惠,此不足异也。”
翻译:杂草在官府生出,大家认为应该做到管理和行为一致清净,元凤说:“谷物成熟百姓就得到好处了,这些小问题有什么大惊小怪呢?”
2、辍土木无益之役,以济暴露之民;移缁流泛滥之恩,以给颠沛之众。
翻译:停止土木建设的无益处劳役,让无居所百姓得到接济;把泛滥的布施恩德停止,让流散的百姓得到供给。
3、转运使阿贯意,劾其格德政,倡异论,侵辱使者。
翻译:官员转运使阿贯意这个人,弹劾他荒废德政,提倡异样怪论,侵犯侮辱使者。
4、前尹王革惨而怯,盗无轻重悉抵死,小有警,辄闭城你以兵自卫。
翻译:以前的尹王名为革,残忍而胆小,盗贼不管大小罪行都处死,稍微有警报,马上封闭城池用兵马自我保护。
拓展资料: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文言文是相对现今新文化运动之后白话文来讲的,古代并无文言文这一说法。其特征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经过历代文人修饰越显浮华,唐代起文学大家韩愈等发起“古文运动”,主张回归通俗古文。现代书籍中的文言文,为了便于阅读理解,一般都会对其标注标点符号。
特点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文言的特点,是相对白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而言的,主要表现在语法与词汇两方面。
分类
1、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2、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3、动词
这是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心理活动等意义的词,动词经常作谓语,其中及物动词可以带宾语,不及物动词不可以带宾语。
主语、宾语一般是由名词或代词来充当的,在文言文中,动词如果处在了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又有“其”字或“之”字,这样的动词常常活用为名词。
不及物动词如果带了宾语,则要活用为使动用法。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不及物动词“活”就要译为“使……活”;《小石潭记》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就是“使。。。凄凉”。
4、形容词
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状态、颜色等的词,形容词都能作定语,大多能作谓语。
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文言文中,形容词的后面如果出现了宾语,这个形容词必然要活用,具体来说有三种情况。
1、活用为一般动词。例如:“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中,形容词“短”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屈原”,就活用为一般动词,译为“诋毁、说坏话”。
2、活用为使动词。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中,形容词的后面由于出现了宾语“江南岸”,活用为使动词,译为“使……绿”。
3、活用为意动用法。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孟子·尽心上》)中,形容词“小”的后面有宾语“鲁”,这里活用为意动词,译为“认为……小”。
3.文言文中“移”有什么意思
意思是:移动
一、移的组词:
移山、移驾、移时、移行、量移
移籍、移书、移祸、移文、移变
二、移的笔顺: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移,禾相倚移也。从禾,多声。一曰禾名。
白话版《说文解字》:移,密集的禾苗进行移植。字形采用“禾”作边旁,采用“多”作声旁。一种说法认为,“移”是一种禾苗名称。
三、相关组词:
1、移调[yí diào]
转调。
2、飘移[piāo yí]
在空中随风移动:降落伞向着目标方向~。
3、密移[mì yí]
暗中迁移。
4、移变[yí biàn]
转变;变动。
5、交移[jiāo yí]
交替变易。
4.量 的文言文这个字的翻译
量liáng
动词义:
1、形声字。本义:用量器计算容积或长度。
量,称轻重也。——《说文》。段注:“称者,铨也。汉志曰:量者,所以量多少也。衡权者,所以均物平轻重也。此训量为称轻重者,有多少斯有轻重,视其多少可辜搉其重轻也,其字之所以从重也。”
苦称量之不审也兮。——《楚辞·惜誓》
为之斗斛以量之。——《庄子·胠箧》
不量凿而正枘兮。——《楚辞·离骚》
量入以为出。——《礼记·王制》
2、衡量;酌量。
事君者量而后入。——《礼记·少仪》。注:“量其事意合成否。”
量功名日,分财用,平板干。——《左传》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苏洵《六国论》
进步未可量。——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度德量力。——《三国志·诸葛亮传》
量敌之众寡。——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又如:量移,被贬谪在边远地方的官员遇大赦时酌量移到京郊。
3、通“緉”。双。
未知一生当箸几量屐?——《世说新语·雅量》
量 liàng
动词义:
1、估量;揣度。
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诗》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2、料想。
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文言文文学常识 移疾 的意思
1、移疾释义为:旧时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求退的婉辞。移疾的汉语读音为yí jí,汉语词语,意同移病。
2、移病:是指朝中官员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它属于历史词,现已不再使用。
如:使匈奴,还报,不合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移病免归。——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公孙弘传》
意为:出使匈奴再次上报,不合皇上的心意,皇上大怒,认为公孙弘没有能力,公孙弘上书称病,辞官返乡。
扩展资料:
一、移疾、移病相关文言文:
(1)《新唐书·房琯传》(《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琯方日引刘秩 、严武与宴语,移病自如。”
意为:房琯几日之后引荐了刘秩 、严武与宴语这几个人,自己称病辞官。
(2)宋朝曾巩《刑部郎中致仕王公墓志铭》:“闻君至,移病不出。”
意为:听闻您到达,称自己病了不出现。
(3)明朝王世贞《艺苑卮言》卷七:“ 于鳞不乐,移病乞归。”
意为:不高兴,称病返乡。
二、古代因病返乡的官员:
杨璇(xuán),字机平。会稽乌伤人。出身官宦世家。最初被举为孝廉,汉灵帝时任零陵太守,智平境内叛兵。反被荆州刺史赵凯诬陷,他以血衣诉冤,被赦免,任议郎。后出任渤海太守,又被张温推荐为尚书仆射。晚年因病辞官,在家中去世。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移疾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移病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杨璇
6.文言文
【导读】郑人犯了教条主义错误,造成了买不到鞋子的后果。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 [编辑本段]【发音】 zhèng rén mǎi lǚ 郑 人 买 履 [编辑本段]【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编辑本段]【寓意】 说明做事要善于变通,要根据实际情况;做事不能迷信教条;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编辑本段]【理论点击】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死守教条,不知变通,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采取灵活对策的人。
[编辑本段]【出处】 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 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
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
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
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编辑本段]【示例】 (1)你可千万不要学《郑人买履》。
否则会闹笑话的! (2)《郑人买履》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育。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种性格要不得,人不能太迂腐,要学会灵活应变。
[编辑本段]【用 法】 主谓式句型 用作定语或状语 是含贬义成语 [编辑本段]【近义词】 生搬硬套 死板(搬)教条 刻舟求剑 墨守陈规 [编辑本段]【反义词】 见机行事 随机应变 [编辑本段]【灯 谜】 河南人买鞋——【郑人买履】 [编辑本段]【典故】 此文言文为 【寓言】 [编辑本段]【课文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编辑本段]【译文】 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在家里量了自己的脚,把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
他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自己忘了带尺寸了)就说:“我忘记带尺码了。”返回家去取尺寸。
等到他赶回来,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编辑本段]【注释】 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履——音吕,革履,就是鞋子。 度——音(duó),忖度,这里作动词用,即计算、测量的意思。
量长短 度——音(dù),作名词用,就是尺子。 之——文言代名词,这里指量好的尺码。
坐——同“座”(通假字),就是座位,这里指椅子、凳子一类的家具。 操——操持,带上、拿着的意思。
反——同“返”(通假字),就是返回的意思。 罢——罢了,完结的意思,这里指集市已经解散。
无——虚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且——将要,打算。
置——放 [编辑本段]【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连鞋子也买不到。
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也许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本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本本上写得有的,他就相信,本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
在这种人看来,只有本本上写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编辑本段]【白话文典故】 古时郑国有一个人想买一双鞋,就在家里把自己脚的大小量好了尺寸。他来到了集市上卖鞋的店铺里,看好了一双鞋,正准备买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量好的尺寸放在家里忘了带来了,就说忘了带尺寸,回家拿来尺寸再买,所以就往回走。
旁边的人问他,你给自己买鞋,为什么不直接试试大小,非按原本的尺寸干啥?郑国的那人就说,我宁可相信我量的尺寸合适,脚却不一定准确。后来人们就用“郑人买履”来形容和讥笑那些不顾客观实际,搞教条主义的人。
[编辑本段]【中心思想】 《郑人买履》讲了郑国有个打算买鞋的人,先在家里量好了脚的尺码,到了集市上却忘记拿了,等他跑回家拿了尺码再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他却回答,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相信教条,而不注重客观现实的人。 [编辑本段]【疑问?郑人买履,郑人是谁呢?】 ■郑人买履,嘲笑郑人的经典 郑人买履的故事出自《韩非子》,讲郑人买鞋,到了集市忘了带事先量好的尺寸,回家去拿,返回时集市已散,结果鞋没买成。
别人问他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