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有哲理的文言文(《史记》里的文言文)
1.《史记》里的文言文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於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求一篇史记的文言文版和翻译史记中的一篇就够了,但不要上了教科书
《邹忌说琴谏齐王》选自《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原文:驺忌子以鼓琴见威王,威王说而舍之右室。
须臾,王鼓琴,驺忌子推户入曰:“善哉鼓琴!”王勃然不说,去琴按剑曰:“夫子见容未察,何以知其善也?”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醳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吾是以知其善也。 ”王曰:“善语音。”
驺忌子曰:“何独语音,夫治国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王又勃然不说曰:“若夫语五音之纪,信未有如夫子者也。
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驺忌子曰:“夫大弦浊以春温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钧谐以鸣,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时也。 夫复而不乱者,所以治昌也;连而径者,所以存亡也:故曰琴音调而天下治。
夫治国家而弭人民者,无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译文:公元前356年,齐桓公死后,儿子齐威王即位。齐威王迷恋弹琴,经常独自在后宫内抚琴自娱,不理朝政。
一晃九年过去了,国家日趋衰败。周边国家看到齐威王如此荒唐,接连起兵进犯,齐国连吃败仗。
一天,有个名叫邹忌的齐国人,自称是高明的琴师,走进王宫,对侍臣说:“听说大王爱弹琴,我特地前来拜见,为大王抚琴”。侍臣禀报齐威王,齐威王一听很高兴,立即召见邹忌。
邹忌走进内宫聆听齐威王弹琴。听完后,他连声称赞道:“好琴艺呀!好琴艺……”齐威王不等邹忌称赞声落音,连忙问道:“我的琴艺好在哪里?”邹忌躬身一拜道:“我听大王那大弦弹出来的声音十分庄重,就像一位名君的形象;我听大王从那小弦弹出来的声音是那么清晰明朗,就像一位贤相的形象;大王运用的指法十分精湛纯熟,弹出来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既灵活多变,又相互协调,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
听到这悦耳的琴声,怎么不令我叫好呢!”邹忌接着说道:“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必须专心致志。七根琴弦,好似君臣之道,大弦音似春风浩荡,犹如君也;小弦音如山涧溪水,像似臣也;应弹哪根弦就认真地去弹,不应该弹的弦就不要弹,这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这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
弹琴和治国的道理一样呀!”齐威王说:“先生,你的乐理是说到我的心坎里,但是光知道弹琴的道理还不够,必须审知琴音才行,请先生试弹一曲吧。”邹忌于是离开琴位,两手轻轻舞动,只摆出弹琴的架势,却并没真的去弹。
齐威王见邹忌如此这般,恼怒地指责道:“你为何只摆空架子不去真弹琴呢?难道你欺君不成?”邹忌答道:“臣以弹琴为生业,当然要悉心研究弹琴的技法。大王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怎么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国的大计呢?这就和我抚琴不弹,摆空架子一样。
抚琴不弹,就没有办法使您心情舒畅;您有国家不治理,也就没有办法使百姓心满意足。这个道理大王要三思。”
齐威王说:说得好!齐威王因之醒悟,便和邹忌大谈治国定霸大业。
3.关于《史记》中的一篇文言文
翻译: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
出自:《史记》第一百零九卷: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译文:
说的是,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4.关于《史记》中的一篇文言文
翻译: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 出自:《史记》第一百零九卷: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译文: 说的是,太史公说:《论语》说,“在上位的人本身行为端正,即使不下命令,人们也会遵守奉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便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我看到李将军诚恳朴实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于言谈。
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的确得到士大夫们的信赖么?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可是树下自然会被人踩成一条小路。”
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却可以用来说明大道理呀。
5.出自司马迁的十句文言文名句
1、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注释】选自《史记 秦始皇本纪》.译文: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赏析:把以往的得失当作将来的借鉴,也就是追溯以往而策励将来.有些追悔过去的过失,还有些人以炫耀以往的成功,但如果仅仅沉浸于追悔与炫耀之中,而不去觉悟将来过去的重演或成功不可能再来,那对将来事业的成功没有任何帮助.因此必须吸取以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防止将来错误再度发生.不再去蹈以往的覆辙,那才是有益之举.就这一点来说,前人已给我们总结出了极为宝贵的经验.2、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注释:选自《史记 项羽本纪》.意:意图.译文:项庄舞剑的目的,在于刺杀刘邦.赏析:《史记》中记载,刘邦到鸿门去拜见项羽,项羽留他饮宴,谋士范增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准备乘机杀死刘邦,刘邦的谋士张良对樊哙说:“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后即用以比喻说话或行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实则想乘机害人.3、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注释】选择《史记 魏世家》.思:思慕,怀念.乱:混乱,动乱.【译文】家境贫寒就会思慕贤惠的妻子,国家动荡就会渴望有才能的宰相.【赏析】:魏文候选相时有两个人选,一个魏成子,另一个是翟璜.魏文候不知道该选谁为好,犹豫不决,于是去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平时考察他亲近的人,富贵时考察他交往的人,做官时考虑他举荐的人,穷困时考察他不做的事,贫贱时考察他不要的东西.”这里,李克提出了辨别何选拔人才的方法问题.即看一个人操守品德如何,主要是看他面对贫穷与富贵、低贱与腾达时如何为人处事,而不是听他自吹自擂.只有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才称得上君子.也只有这样得人,才能担当起扶危定倾、理乱兴治的重任.4、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注释】选自《史记 ·周鲁公世家》.沐:洗头发.吐哺:吐出口中所吃的食物.【译文】洗一次头三次提起头发,吃一顿饭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为的是接待来客.【赏析】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兄弟,成王的叔父,就地位来说在天下也不是低贱的了.然而我仍然“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频频起身接待来访的人,唯恐失去天下有才能的人.说明周公懂得尊重人才,诚心待士和对人极为重视,也说明人才对治国平天下极为重要.5、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注释】选自《史记 管宴列传》.仓廪:仓库.实:充实.荣辱:光荣和耻辱.【译文】仓库充实,人民就懂得礼节;衣食丰裕,人民就知道光荣和耻辱.【赏析】管仲担任齐相主持政务以后,与百姓同好恶,流通货物,积累资财,使得齐国很快走上国富兵强的道路.管仲所说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成为齐国自强求富的指导思想.人民生活富裕,府库财富充盈,礼仪就能得到发扬,政令才能畅通无阻.管仲抓住了治国的根本,经过多年的治理,齐国逐渐强盛起来,成为春秋第一霸,历史上也有了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记载”.13、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注释】选自《史记 刺客列传》.士:男子的通称.知己:了解自己的人,好朋友.说:同悦,使高兴,使喜欢.容:装饰打扮.【译文】大丈夫甘愿为了解和赏识自己的人去死,美女情愿为爱慕自己的人修饰容貌.【赏析】晋国人豫让曾服侍范中行氏,不得重用,后做智伯家臣,智伯对他很是尊宠.后来智伯被赵襄子所灭,豫让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于是改名换姓,乔装打扮,多次行刺赵襄子,未果自尽.这句流传千古的名句揭示出人类一种普遍的知恩图报的心理.15、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注释】选自《史记 李斯列传》.格虏:刁滑而凶悍的奴仆.【译文】慈爱的母亲有败家的孩子,严格的家庭里没有刁滑而凶悍的奴仆.【赏析】这是李斯在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为迎合秦二世的残暴河贪欲献计献策的一分奏章,也是李斯奉行的发家学说走向没落的标志.他借用“慈母有败子而严家无格虏”这句话,劝秦二世厉行苛政,他认为,贤明的君主所以贤明,就在于能够严格追究河察处轻微的罪过,这样臣民就不敢犯法了.这一主张是发家政治的必然产物,它标志着发家学说已从富国强兵的进步思想变成了促使秦灭亡的反动论调,它在历史的转折关头没有起到任何的积极的进步作用,将它与《谏逐客书》相比,同一个李斯,前后判若两人.但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即使有不做民贼的贤明皇帝,却没有皇帝不是独夫.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人主与子民的关系,是历朝皇帝必须精通的一门学问,否则就会危急皇帝的尊严、权势、利益和绝对的统治.所以,李斯劝秦二世厉行苛政的主张,对历朝都有重大影响,今天读来,就不仅仅世在读秦朝政治一份难得的自供状,而且也是在读整个封建社会一本难得的教科书,不持批判的态度将会误入歧途.16、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注释】选自《史记 淮阴侯列传》.智:聪明,智慧.虑:思考,谋划.愚:蠢笨,无知.得:得到,获得.【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前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赏析】这几句成语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