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书王褒传文言文(北史·王褒传全文翻译)
1.北史·王褒传 全文翻译
王褒,字子渊,是蜀地人。
宣帝时仿效武帝的作法,讲习研讨六艺群书,广泛召集有奇异爱好的士人,征召能用楚音读《楚辞》的九江人被公,宣帝召见他,让他诵读,又召有杰出文才的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在金马门侍应诏对。 神爵、五凤年间,天下富裕,屡次有吉兆应验。
皇上常亲自写作乐府诗歌,想为乐府诗歌谱曲配乐,丞相魏相上奏荐举懂得音律、擅长弹奏雅琴的渤海人赵定、梁国人龚德,两人都被召见,侍奉诏对。 这时,益州刺史王襄向百姓宣扬风尚教化,听说王褒很有才能,请来相见,让王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挑选热心的人让他们依照《鹿鸣》歌的音调排练歌唱。
当时汜乡侯何武还是少年,被选在唱歌的人中。 过了很久,何武等人到长安读书,在太学中歌唱,被皇上得知。
宣帝召见何武等人,观看他们演唱,都赐给了帛,对他们说:“这是歌颂崇高德行的,我哪里能担当?”王褒为刺史写作颂歌以后,又为颂歌作传注,益州刺史于是上奏,说王褒有杰出文才。 皇上征召王褒。
到京师后,又诏令王褒为圣明君主得到贤臣而作赋颂。 王褒写道:披着毛毡与鸟羽的人,难以对他们说丝帛的美丽细密。
吃着粗劣食物的人,不值得对他们说太牢的精美滋味。 我处在偏远的西蜀,生长在小巷中,成长在茅屋下,没有广博游览积累的知识,反而有愚昧、浅陋的拖累,不能够担当厚望,对答陛下的旨意。
虽然这样,但是怎敢不略微陈述愚见,抒发情怀?敬思《春秋》笔法,“元年春王正月”为五始,五始的关键在于反省自己,端正纲纪。 贤人是国家的宝贵工具。
任用贤人,就会省力,而且成效大。 所以工人使用不好的工具,就会筋骨劳累,终日忙碌。
等到能干的铁匠铸出了干将剑的毛坯,用清水火卒剑锋,用越地出产的磨刀石磨剑锷,就可以水中斩蛟龙,陆地截断犀牛皮,就像用扫帚扫地,用刀在泥中划动一样容易。 这样,让离娄督察施墨线,让公输按照墨线制作,即使是五层高台,百丈城墙,也不会发生混乱,因为工具很合手。
无能的人驾御低劣的马,也曾喊破口角,抽坏马鞭,但马在路上还是跑不动,气喘嘘嘘,大汗淋漓,人马都疲倦到极点。 等到王良、韩哀来驾御千里马,纵横驰骋,风驰电掣,周游八极,万里瞬息可至。
为什么能到达那么遥远的地方呢?是由于人与马都配合得很好。 所以身穿凉爽细葛布的人,不会被盛夏的闷热折磨;身穿暖和裘皮大衣的人,不担忧隆冬的严寒。
为什么呢?因为有那种专门工具的人容易对付那件事。 贤人君子,也是圣明君主用来改造天下的工具,因此要和悦地接纳贤士,广开门路,招揽天下英才。
那些竭尽智谋,使贤士归附自己的人,必定会建立仁义的策略,求取人才的人,必定会建立霸业。 从前周公一顿饭要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洗一次头要三次握住发去接待贤士,所以监狱空虚的太平之治出现;齐桓公有在庭中设置火炬接待贤士的礼节,所以有匡正天下、九合诸侯的霸业。
从这看来,统治者应在求取贤才上多努力,而在得到人才后才可能有所闲暇。 做臣子的也是这样。
从前贤士没有遇到明主时,出谋划策,君主不采纳,奉献至诚,君主不肯定,做官不能施展才干,贬谪又不是他的罪过。 所以伊尹辛辛苦苦背着鼎俎,太公被困在朝歌宰牛,百里奚卖掉自身,宁子牧牛,都是贤臣没遇上明主时遭受的困厄。
等到他们遇上圣明君主以后,出谋划策正合君主心意,直言谏诤被君主接受,处处显示出他的忠心,任职能施行他的主张,能够登上朝廷上奏本章,脱离卑贱幽暗境地,离开粗劣食物,脱掉木鞋,而享受美味佳肴,分给符节,赐给土地,光宗耀祖,传给子孙,让好谈论的世人引为资料。 所以世上一定先有圣明睿知的君主,然后才有贤能的臣子。
猛虎长啸,寒风凛冽;神龙腾飞,云雾汇聚;蟋蟀等待秋天闭口不鸣,蜉蝣出现就要阴天。 《易》说:“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诗》说:“众多贤士,生在周国。”所以时代太平,君主圣明,俊杰之士将自己来到。
所以尧、舜、禹、汤、文、武这样的圣君,能得到稷、契、皋陶、伊尹、吕望这些贤臣,君臣聚精会神,心意相通,相得益彰。 即使是伯牙弹琴,逢蒙弯弓,还不够用来比喻君臣配合的和谐、默契。
所以圣君一定要等待贤臣,才能宏扬功业;俊杰之士也要等待明主,才能展示他的美德。 上下都有这个愿望,君臣欢欣,千年一遇,彼此无疑,像风吹鸿毛一样和顺,像大鱼归海一样遂意。
君臣能像这样合意,那么,有什么禁令不能禁止,什么号令不能实行的呢?圣君的教化遍布天下,远夷进献贡物,多种祥瑞齐至。 所以圣王不需亲自遍观各方,已经看得很清楚,不需亲自倾听,已经听得很清楚,恩德随着和祥的春风翱翔。
遵从自然规律,吉祥自动到来,长寿无疆,何必像彭祖那样俯仰屈伸,像王侨、赤松子那样呼吸吐纳,超然远离尘世!《诗》说:“众多士人,文王安宁。”文王的国家能因此安宁是确实的啊!这时皇上很喜好神仙,所以王褒在对策中提到。
皇上令王褒与张子侨等人一起侍奉诏对,多次带着王褒等人游猎,每到一处宫殿,就要王褒等写文章歌颂,排列文章的高下,按等级赐帛。 谈到这些的人们多认为。
2.唇亡齿寒的译文
您好!
【原文】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翻译:
“晋献公再次向虞周借路去攻打虢国,宫之奇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了,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对外敌不可忽视。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了嘴唇牙齿就会受冻。’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说:“晋国是我们的同宗,怎么会谋害我们?”宫之奇回答说:“太伯和虞仲都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从父命,因此没有继承周朝的王位。虢仲和虢叔都是王季的儿子,当过文王的执政大臣,对周王室立下过功勋,记载他们功绩的盟书在盟府里保存着,晋国将虢国都要灭掉,对虞国还能有什么爱惜?再说晋国爱虞国,这种爱比桓叔和庄伯的后人对晋国更亲近吗?桓叔和庄伯的后人有什么罪过,而晋献公把他们都杀掉了,不就是因为他感到他们是一种威胁吗?至亲的人因为恃宠而威胁到献公,而且还要把他们杀掉,何况一个国家对他的威胁呢?虞公说:“我的祭品丰盛洁净,神明一定会保佑我。”宫之奇说:“我听说过,鬼神不随便亲近哪个人,只保佑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上说:‘上天对人不分亲疏,只帮助有德行的人。’还说:‘五谷祭品不算芳香,只有美德会芳香四溢。’《周书》上又说:‘人们的祭品没有什么不同,只有有美德的人的祭品神才会享用。’照《周书》这么说,君主没有德行,民众就不会和睦,神明也不会享用他的祭品。神明所依凭的,在于人的德行。如果晋国夺取了虞国,用他的美德向神明进献祭品,难道神明会不享用吗?”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
冬季的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公丑逃到京师.晋军返回途中在虞国驻扎,趁机袭击了虞国,把它灭掉了。晋军抓住了虞公和大夫井伯,把他们作为晋献公女儿秦穆姬的陪嫁,但没有废除虞国的祭祀,并把虞国的贡物归于周王室。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王褒,字子深,琅邪临沂人? 爱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1)但自己越来越谦逊,不因为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
(2)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赞赏。 【小题4】(1)器量通达 (2)为人谦逊 (3)生性谨慎 (4)文学造诣高,有才华(5)精通政事(每点1分,共5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B项,相:他,代指萧子云。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此题需要逐项分析。
C.介词,因为。A.介词,趁着/动词,沿袭。
B.结构助词,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代指老师。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以,因为;称,称赞;矜物,“矜于物”。每个点1分,句意1分,共4分;(2)注:为之作注;“甚见称赏”被动句。
每个点1分,句意2分,共4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4】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从原文中找出要点,如“褒识量淹通,志怀沈静,美威仪,善谈笑,博览史传,七岁能属文。
”、“褒有器局,雅识政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帝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
乘舆行幸,褒常侍从。”等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王褒,字子深, 琅邪临沂人。 王褒见识广博,器量通达。
心怀沉静之志, 俊美威仪,善于谈笑,博览史籍,七岁就能作文章。外祖父梁朝司空袁昂喜爱他,对客人说:“这个孩子会成为很有出息的人。”
刚成年就举荐为秀才,任秘书郎、太子舍人之职。梁朝国子祭酒萧子云,是王褒的姑父,特别擅长草书和隶书。
王褒小的时候因为亲戚的关系,来往于萧子云家,就向他学习书法,而名声在萧子云之下,一同受到当时的重视。梁元帝继位,王褒和梁元帝有旧交,召至京师,任吏部尚书、右仆射,后又改任左丞,兼任参掌。
王褒既是名家,文学成就尤为优异丰赡,当时的都很推崇他。所以,王褒职位名望并重,宠遇日甚一日。
但他自己却越来越谦虚,不因地位高而在别人面前骄傲,当时的舆论都称赞他。当初,元帝平定侯景之乱和擒获武陵王萧纪之后,因建邺凋零残破,而当时江陵殷实强盛,就想迁都江陵。
元帝曾经召集群臣商议迁都之事。镇军将军胡僧祐、御史中丞刘珏等人说“:建邺帝王气数已尽,而荆南之地;有天子气象,迁都建邺不合适。
”元帝认为他们说的很对。王褒生性谨慎,知道元帝猜疑忌讳很多,不敢公开说元帝的不是。
后来趁着清静闲暇之机,秘密劝谏,言词非常恳切。元帝心中喜好荆楚之地,已听从胡僧祐等人的谋略,最终没能采用王褒的建议。
到了北魏征讨江陵时,元帝授命王褒都督城西诸军事。 很快,元帝出城投降,王褒就与众人一同出城。
见到柱国于谨,于谨待他很有礼貌。王褒曾经写有《燕歌》,精妙地描绘尽了塞北寒冷贫苦的情况,元帝和诸位文士一同唱和,竞相选用为凄凉悲切的言词。
王褒与刘珏、殷不害等几十人一起来到长安,周文帝高兴地说:“当年平定吴地的好处,只是得到了陆机、陆云兄弟而已,如今平定楚地的功绩,是众多的贤才都来到了,可以说超过平吴之利了。 ”又对王褒和王克说“:我就是姓王的外甥,你们都是我的舅家人,应当看重亲戚的情意,不要因为离开故乡而放心不下。”
于是授予王褒和殷不害等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常从容地居于上席,赏赐非常丰厚。
王褒等人也都受到恩遇,忘记了是在周朝寄居做客。周明帝即位,特别喜爱文学,当时王褒与庾信才华声名最高,特意加以亲宠优待。
周明帝每有欢宴,就命王褒写诗为文,常在身边。周武帝作《象经》,命令王褒为之作注,王褒作注引证详备广博,很受(武帝的)赞赏。
王褒有器量,精通政事,已多年在江东做辅政大臣,周武帝也因此而看重他。建德年间以后,王褒多参与朝政,所。
4.《汉书·王褒传》原文
《汉书·王褒传》
王褒字子渊,蜀人也。宣帝时修武帝故事,讲论六艺群书,博尽奇异之好,征能为《楚辞》,九江被公,召见诵读,益召高材刘向、张子侨、华龙、柳褒等侍诏金马门。神爵、五凤之间,天下殷富,数有嘉应。上颇作歌诗,欲兴协律之事,丞相魏相奏言知音善鼓雅琴者渤海赵定、梁国龚德,皆召见待诏。于是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闻王褒有俊材,请与相见,使褒作《中和》、《乐职》、《宣布》诗,选好事者令依《鹿鸣》之声习而歌之。时,汜乡侯何武为僮子,选在歌中。久之,武等学长安,歌太学下,转而上闻。宣帝召见武等观之,皆赐帛,谓曰:“此盛德之事,吾何足以当之!”。
5.周书 王罴列传 原文
1、你竟然还挑三拣四,肯定是不饿吧!
2、性:生性
为:替
大:很
意:心中
及:等到
引:伸
全文翻译:王罴生性节约率直,不修边幅。曾经有上级的使者过来,王罴为他设宴。使者(看吃的东西不好)只是咬裂了薄饼的一边。王罴说:种粮食收获,人民就费了很大的力;舂米烤熟,又费了很多力。你竟然还挑三拣四,肯定是不饿吧!说完就命令手下将食物撤下。使者很惊奇也很惭愧。还有客人和王罴一起吃瓜,削瓜时稍稍削厚了点,王罴就很不高兴。等瓜皮削下落地,王罴就捡起瓜皮,将瓜肉吃掉。客人很惭愧。
个人认为王罴很清高,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他这样做并不好,有沽名钓誉之嫌。
6.周书王罴列传翻译及答案
原文:王罴性俭率,不事边幅。
尝有台使,罴为其设食。使乃裂其薄饼缘。
罴曰 :“耕种收获,其功已深;舂爨造成,用力不少。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
命左右撤去之。使者愕然大惭。
又有客与罴食瓜,〔客削瓜〕侵肤稍厚 ,罴意嫌之。及瓜皮落地,乃引手就地,取而食之。
客甚有愧色。题目:1. “乃尔选择,当是未饥 ”的翻译是什么? 2.{性}俭率( ) {为}其设食( ) 使者愕然{大}惭( ) {意}嫌之( ) {及}瓜皮落地( ) 乃{引}手就地( )答案:1、你竟然还挑三拣四,肯定是不饿吧!2、性:生性 为:替 大:很意:心中及:等到引:伸全文翻译:王罴生性节约率直,不修边幅。
曾经有上级的使者过来,王罴为他设宴。使者(看吃的东西不好)只是咬裂了薄饼的一边。
王罴说:种粮食收获,人民就费了很大的力;舂米烤熟,又费了很多力。你竟然还挑三拣四,肯定是不饿吧!说完就命令手下将食物撤下。
使者很惊奇也很惭愧。还有客人和王罴一起吃瓜,削瓜时稍稍削厚了点,王罴就很不高兴。
等瓜皮削下落地,王罴就捡起瓜皮,将瓜肉吃掉。客人很惭愧。
希望能够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