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王维的一封信文言文(写给王维的一封信《使至塞上》)

    1.写给王维的一封信《使至塞上》

    使(1)至塞上•王维 单车(2)欲问边,属国(3)过居延。

    征蓬(4)出汉塞,归雁(5)入胡天。 大漠孤烟(6)直,长河(7)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8),都护(9)在燕然(10)。 注释 1. 出使。

    2.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

    3.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者。汉、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

    二指官名,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属国"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

    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

    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

    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4.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

    5.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6. 大漠:大沙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

    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二云塞外多旋风,"袅烟沙而直上"。

    据今人有到甘肃、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确有旋风如"孤烟直上"。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

    《通典》卷二一八云:"及暮,平安火不至。"胡三省注:"《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大率相去三十里,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 7.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 8.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

    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

    9.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

    10.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代指边防前线。《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简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

    "大漠"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之广袤和深长。"孤烟直"、"落日圆"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

    "孤烟直"既写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落日圆"增添了画面的色彩,用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

    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都护在燕然",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而庵说唐诗》:"'大漠''长河'一联,独绝千古。

    "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 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像蓬草飘出汉塞, 像飞燕飞入胡天。

    大沙漠里飞烟直上, 黄河边上落日正圆。 走到萧关恰逢候骑, 都护正在燕然前线。

    赏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奉命赴西河节度使府慰问将士,此诗即诗人赴西河途中所作。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身负朝廷使命前往边塞.诗即记述这次出使途中所见所感。

    首二句交待诗缘何而作,以及写作的地点。“欲问边”,是出使的目的。

    “单车”,是说随从少,仪节规格不高。诗于纪事写景之中微露失意情绪,这种情绪便是从“单车”二字引发出来。

    而后一句说身过“居延”这特殊的地域,则成为诗中描绘的风光景物的根据。 三、四两句包含多重意蕴。

    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故称“征蓬”。

    这一句是诗人借蓬草自况,写飘零之感。古诗中说到蓬草,大多是自叹身世。

    如曹植的《杂诗》(其二)所谓“转蓬离本根,飘飖随长风”,就是著名的例子。本诗中的“出汉塞”恰与诗人此行相映照;而且,这三个字异国他乡的情味甚为浓厚,这就加深了飘零之感。

    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乃是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已自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

    诗人的失意情绪或者同朝廷政治斗争有关。一向器重诗人的宰相张九龄即于本年四月贬为荆州长史。

    诗在表现上采用的是两两对照的写法。“征蓬”于诗人,是正比,而“归雁”于诗人则是反衬。

    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 五、六两句写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

    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

    给苏轼的一封信文言文,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文言文,给吴均的一封信文言文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试题王维维,字摩诘,太原人九岁知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C 解析:【小题1】升职【小题2】A均为介词,到;B前一个表被动,后一个是动词,治理;C介词,前一个表把;后一个表凭借;D为连词,前一个表顺接,“就”,后一个表并列,并且 【小题3】②为歧王建议王维将自己的作品演奏给九公主听,以期待到九公主的肯定,④是王维通过吟诗表明自己对朝廷的忠诚,并希望朝廷尽快平定叛乱,恢复太平。

    【小题4】皇上没有定王维的罪,并非因为爱惜其才能,而是因为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 。译文: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九岁就能撰写诗文。 尤其擅长草书隶书,娴熟音律。

    岐王非常看重他。王维将要参加科举考试,岐王对他说:“你的诗清秀拔俗,可抄录几篇,配上琵琶新乐,能谱写一支曲子,我们一起到九公主府第。”

    王维按照岐王的话去做。这一天,几个伶人簇拥王维独奏新谱的曲子,九公主问是什么曲名,王维回答说:“这是《郁轮袍》。

    ”王维于是拿出诗卷。九公主说:“这些都是我经常诵读的(诗作)。

    我以为是古人之作,竟然是你的佳作啊!”于是请王维到上座说:“京城能得到这个读书人作解元,实在荣幸啊!”九公主因此全力推荐王维。开元十九年王维考取状元,提拔做右拾遗,不久升迁给事中。

    叛军攻陷长安洛阳,皇帝出逃,王维随从护驾,行程中掉队,被叛军擒获。他服药假装不能说话,但安禄山爱惜他的才华,他仍被逼迫至两京之一的东都洛阳任原来的职务,并被拘禁在普施寺。

    叛军在凝碧池设宴,全部召见梨园乐工合奏各种器乐。王维痛悼赋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在皇帝驻留的地方传诵。叛乱平定以后,凡是在叛军中任伪职的,朝廷都定了罪,只因皇上知道了王维在凝碧池吟诗所表露出的心迹,他才得以幸免。

    王维后来又官至尚书右丞。王维的诗被列入妙品上上等,他的画的构思也是这样。

    至于(王维)山水(画)中的平旷深远的意境、云彩的情势、山石的颜色,都是他卓越的天赋才能达到的,并不是(别人)能学来的。 他自己曾作诗道:“当代谬词客,前身应画师。”

    后世人评价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确实如此啊。有一个客人把《按乐图》给王维看,王维说:“这是《霓裳》第三叠最初的节拍。”

    客人一对照原来的曲子,果真是这样。晚年,王维诚心信奉佛教,长期吃蔬菜,穿朴素衣服,死了妻子也不再娶,孤独地过了三十年。

    王维的别墅在蓝田县南面的辋川,亭馆相对。王维曾经描写那里的景物和奇特的风光,每天与丘为、裴迪、崔兴宗等文人学士游历览胜,写诗,弹琴饮酒,自得其乐。

    后来上表,请求把自己的住宅变为佛寺。临终前,写信辞别亲友,停下笔就坐化了。

    代宗寻求王维的文章,他的弟弟王缙将他的诗文编纂成集共十卷,献给皇上,他的诗文至今流传于世。 。

    文言文,一封,王维

    3.裴迪写给王维的一封信怎么写

    王维&裴迪 此刻,那白衣的书生划过多少荷池才来找到你,而此刻,这个一直考试不中的书生,将因为此时身在辋川的你不作他顾的专注的相望,而得到一生最大的欣赏,以及之后千年读诗人的欣羡,有多少人愿作那在临湖亭上的小船的书生,手持一柄烟雨,白衣飘飘向你划来,从此你的辋川里就涉履上了他的名字。

    桂花都开好了,裴秀才你什么时候进南山陪我一起看花? 芙蓉花都开好了,裴秀才你什么时候入辋川陪我一起看花? 南山里等了许久,他的裴秀才没有来,他只好自己去了,一个人听到了鸟鸣涧声,写下了一个人的南山:“人间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辋川里等了许久,他的裴秀才没有来,他只好一个人去了,写下了一个人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他王维一个人的辋川,一个人的南山,没有好友裴迪来相伴的时候,他看见了山水寂静无人的美。而当他的好友裴迪来相伴的时候,他将一个人独飨的美让两个人一起饕餮。

    他们不在一起的时候,王维写信给裴秀才说:“因为你要温书考试,我不能叨扰,遂一人去游了辋川。我往北涉过黑色灞水,此时月色朗朗,照耀着城郭。

    我在夜色中登上了华子冈,见辋水生起微波,与月影共上下。寒山中远远的灯火,在深林里明明灭灭。

    深巷中的狗叫声,如豹吼般清晰地传来。村子里夜晚的舂米声,与稀疏的钟声交响。

    此时,独坐在此,僮仆静默,在这现世安稳,岁月静好里,想起从前,我与你携手唱着诗歌,走在乡间狭窄的小路上,走到清澈的小河水边…… 等到了春天,草木都长起来了,我们可以来看春山,水里有小白鱼轻灵地跃出,天上有白鸥轻盈地展翅,而我们踏着岸边露湿的春草,听着麦田里野鸡的鸣叫。想这美丽的岁月已经不远了,你能来跟我一起玩么?” 写完这封信,王维就交给到山里来驮黄柏的药农,让他帮送到城里去…… 春天的时候,王维又写了新诗给裴秀才,写好后,手托下巴的王维看着夕阳往树里花里湖里都洒满了金屑,而天空澹泊高远,他突然觉得此刻岁月如此静好,人生不再想荣华,只想得此静好二字,也希望你与我共飨这静好世界:“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

    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春风动百草,兰蕙生我篱。

    暧暧日暖闺,田家来致词。欣欣春还皋,淡淡水生陂。

    桃李虽未开。荑萼满芳枝。

    请君理还策,敢告将农时。”[1] 我把这里最好的时日告诉你,希望你赶紧收拾好归来的行李,来与我共享这辋川的春天。

    摩诘说要独向白云归,却又打扫花径,等着那人来寻自己,等了许久,都等不到那人,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我眼前的江湖如许美好,没有你,我却不能尽情啸一声欸乃。

    我眼前的山河如许清寂,没有你,我却静不下心来独奏一曲归去来辞。 我的空山,我的辛夷坞,我的木兰柴,我的胜景,我的寂寞,我的清丽时代,我都只想与你一起涉似水流年共撷诗情的芙蓉。

    后来,禁不住王维等,裴迪果然来陪他一起玩了,但他到的时候已是秋天。当到达辋口时忽然下起了雨,擎一把伞行在烟雨茫茫里,他想起了他第一次到辋川来寻摩诘时也遇到了雨,也是这样烟里雾里去寻他,遇到松下童子,言师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而此刻,没有童子可问,也没有约期,白云依然苍苍,而斯人身影茫茫。

    自己只凭冬天的一封约他一起来玩的信,他就在秋天来了,还错过了摩诘约的春期,不知秋天他心中的这座南山还在不在呵?于是心里忐忑的有了一诗《辋口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积雨晦空曲,平沙灭浮彩。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想他们认识的初起,那一年,裴秀才带着哥哥裴回临终的嘱托冒雨来到终南山,求在此休假的王维为死去的哥哥写墓志铭。当这个小自己十五岁的年轻人站在王维面前如那明月出岫,惊动了桂花树下的山鸟,在这位专为皇帝推荐人才的左补阙王大人面前,白衣书生的风华让他倾盖相交,他惊这位小他十来岁的年轻人为“天机清妙者”,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呵,于是世间就有了他和他的辋川。

    在他们两个人的辋川里,有日暮送夫君的欹湖,有弄波情未极的白石滩,有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的椒园…… 为了悼念亡友,王维随裴迪一起返回长安,到新昌坊祭奠裴回。然后两人又一起顺路去访吕逸人,不遇,王维写诗说:“桃源四面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2] 裴迪也写:“恨不逢君出荷蓑,青松白屋更无他。

    陶令五男曾不有,蒋生三径枉相过。芙蓉曲沼春流满,薜荔成帷晚霭多。

    闻说桃源好迷客,不如高卧眄庭柯。”[3] 这是他们两个人诗情的开始。

    他们惊觉彼此竟有共同的向往,都向往那红尘不到的辋川。不遇他们要遇之人,但他们却遇见了彼此,就像两个武陵人在寻桃花源的路途上相遇。

    最后,王维找到了这座桃花源。裴秀才遇雨的辋川口,跟那武陵人遇见桃花源之前一样,初极狭,而后豁然开朗,便是那座有摩诘的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裴迪携诗二十里来到。

    给王维的一封信文言文

    * ......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