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止这样文言文(古文翻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1.古文翻译“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求田问舍就是买地置屋。

    刘郎,指三国时刘备,这里泛指有大志之人。这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怀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

    如果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怕应羞见”的“怕应”二字,是辛弃疾为许汜设想,表示怀疑:象你(指许汜)那样的琐屑小人,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无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势如此,如自己一般的又何止一人呢?作者于此是说,我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

    作者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

    C2。B3。

    D4。A5。

    (1)政事,难道仅仅在处理公文、督促税赋、判决诉讼上就停止罢了吗?(2)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3)君子讨厌(痛恨)那些舍弃(回避)说想要那样却一定要找这样借口的人。 (4)认真从事(重视)学校的教育,用孝悌的道义对百姓反复陈说,头发斑白的老人们就不会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

    1。试题分析:方:常规、准则。

    解释实词要依据语境、词性,例如:“博学而无方”中“方”的意思是“方法,办法”。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B.与:介词,相当于“和”“跟”“同”。

    A.则:连词,表承接,就便,那么/连词,表转折,然而,反倒 C.以:连词,表目的,用来/连词,表结果,以致 D.乃:连词,表承接,于是,就(注意固定结构“既……乃……”)/竟然。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不被重用的是指“曾巩”,乙文中没有陈述“王安石”是否被重用。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原文为: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

    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省略的内容要不出,语句要通顺,注意特殊句式和重点词语。

    注意下列词语的翻译:岂、督、断,虽、尽、迹、其、蒙,疾、舍、辞,谨、申、戴、孝悌。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附【参考译文】[甲] 太原王君为池州知州的第二年,整修了他的朝北的后堂,命名为“思政堂”。意思说他在朝南的堂上处理政事,而在这里思考政事。

    这一年冬天,我路过池州作客,他要我为“思政堂”写一篇记。 王君整修此堂,更换了那些旧腐坏断的地方,修整加固以后,就不被寒暑侵逼。

    打开堂门就近看去,可那旧园盛景,凉台清池,都在眼前;平整的畦行,低矮的栏杆,培植的佳花美木,都在左右。 王君于是退处堂中,日思夜想,不忘政事,王君治理民政多么勤力呀! 那使人应接不暇又容易迷惑的是“事”,变化无常而不可拘守的是“时”,应用没有定例但又不可更改的是“理”。

    知道“时”的变化而跟着它去变,见到必然之“理”而按照它去做,那么事情虽然没有穷尽也容易应付,虽然使人迷惑也容易治理。 所以,如果你所给予的是顺着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安适的;如果你所给予的是违背人们的意愿的,就一定是人们所厌恶的。

    这样做的,没有不是开始于思考,然后自己有所得。自己有所得,所以叫做“德”。

    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所以叫做“政”。所谓政事,难道仅仅停留在管理公文、督促赋税、判决诉讼而已吗?然而等他一旦有所得,就没有什么可以思考的了;思想已经达到了化境,又何止于政事呢? 现今王君来这个地区任职,施用他平素的学识,来整治州里的政事,既能够得到公余休息,又认为自己还有不足之处,而在此深思。

    虽然当今的官吏不能够完全实行他的志愿,但是能追随王君如此勤勉的足迹去走,那么,池州的百姓难道会有不受到他的恩泽的人吗?所以我为他写了这篇记。 [乙] 曾巩的文章涉猎广泛,写到后来更加精妙,本源于《六经》,参考了司马迁和韩愈的文法,当时擅长文词的人,很少有超过他的。

    他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当时王安石的声誉还不大,曾巩就把他引见给欧阳修,到王安石得行其志,就对他有不同的看法。宋神宗曾经问他:“王安石这个人你看怎么样?”曾巩回答说:“王安石的文学和行义,不次于扬雄,因为他吝啬所以又不及扬雄。”

    宋神宗说:“王安石对富贵是看得轻的,怎么说他吝啬呢?”曾巩说:“我所说他吝啬的,指他敢作敢为,而难于改正错误罢了。 ”宋神宗听后觉得他的话很对。

    吕公著曾经告诉宋神宗,认为曾巩的为人行义不如治理政事,治理政事不如做文章,因此不被重用。

    文言文

    3.帮忙翻译下以下2篇古文谢拉余十馀岁,颇能作时文,如明隆、万间短

    我十多岁时,就很能写时文了,比如明代隆庆、万历年间的短篇,一天我能写四五篇。

    我的父亲赵容公观看了文意,说以后不用担心不学写文章,而你经书还没有读完,于是不让我再写时文了,专心读经书。十四岁才开始写文章,每次写都能有所发挥。

    十五岁时,我父亲去世了。 我年幼无知,专门舞文弄笔学作诗、古文、词、赋、四六之类的,还沾沾自喜很得意,于是学业就荒废了。

    杭应龙先生,和我父亲的交情最好,可怜我是孤儿,说如果不写好时文,怎么能脱贫,于是请我到他家的私塾,叫他的小孩读书。并让他的长子杭杏川、次子杭白峰和我一同教课,这两人都因为善于些时文而出名。

    我当时十八岁,依然讨厌时文不肯去学习。到了冬天,有个叫庄位乾的贡生也被杭先生雇佣,做杭先生侄子杭廷宣的老师,他的书房与和我在一个大堂,每天怂恿我,我才勉强开始学习时文。

    但是沉迷于诗、古文好几年了,一旦被八股文所束缚,反而不如十四五岁时写的一针见血了。 第二年通过了考试成了秀才,于是不得不致力于写时文了。

    后来凭借科举考中并当了官,都是杭应龙先生的功劳。等到我作为中书舍人回乡后,而杭先生已经去世了。

    我有首诗哀悼他:“我归但有徐君墓,公在曾怜赵氏孤。”我至今还感到悲伤。

    年轻人读书还不渊博的时候,对别人的文章千万不能小看。 比如欧阳修写给王安石(谥号荆国公)的诗说:“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王安石回诗说:“他日若能窥孟子,终身安敢望韩公。”欧阳修笑着说:“你(王安石字介甫)误会我的意思了,我用的典故是:谢眺担任吏部尚书,沈约给他写信,说二百年来没有这么好的作品,如果说是韩愈(谥号文公)迄今何止二百年呢!”此后传颂两人这段诗话,至今渊博的读书人都认为欧阳修的话是对的,而王安石的诗句有不当之处。

    却不知道王安石所引用的典故,出自孙樵的《上韩退之吏部书》“二百年来无此文也”。欧阳公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所以王安石曾说:“欧阳先生读书还不太多啊。”

    就算如此,王安石也有狡辩的地方。他曾有诗句说:“黄昏风雨满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

    ”欧阳修见了给他开玩笑,说:“秋英不比春花落,传语诗人仔细吟。”王安石听了,说:“你(欧阳修字永叔)难道没见过《楚词》里有‘夕餐秋菊之落英’吗?”王安石却不知道《楚词》里虽有“落英”这个词,只是特意用来形容“朝夕”二字的,说朝夕包含阴阳的精蕊,总是用“秋英”的香净来润泽自己。

    所谓“落荚”,并不是飘零满地的意思。百花都凋落,只有菊花在枝头上枯萎,就算小孩也知道。

    王安石作事,动不动就引用经典作为证据,所以他推行的新法,也是根据《周官》书,大概都是这样的吧。

    4.“何事于仁”的“何”是什么意思

    何事于仁?译文:(这)何止是仁啊?(“于”字意思虚化)何事:(1)什么事;哪件事。

    南朝齐谢朓《休沐重还道中》诗:“问我劳何事?沾沐仰清徽。”唐方干《经周处士故居》诗:“愁吟与独行,何事不伤情?”《朱子语类》卷八:“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2)为何;何故。

    晋左思《招隐》诗之一:“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新唐书·沉既济传》:“若广聪明以收淹滞,先补其缺,何事官外置官?”宋刘过《水调歌头》词:“湖上新亭好,何事不曾来?”清李渔《奈何天·狡脱》:“不解天公意,教人枉猜谜:何事痴呆汉,到处逢佳丽?”(3)何止;岂止。

    何,疑问副词,哪里;难道。事,动词,只是;仅仅是。

    《论语·雍也》:“何事于仁?必也圣乎!”这句话出自《论语·雍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译文如下:子贡问孔子说:“假如有一个人,他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啊?(这样)简直就是圣人了啊!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就是要想自己在社会上立足,也要帮助人家在社会上立足;要想自己仕途通达,也要帮助人家仕途通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身边的事情比附,能够推己及人或者能够换位思考,这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5.有没有一句讲一个人不知进退,居高而狂妄的警世古文

    坐井观天

    [出处]

    《庄子·外篇·秋水》:“子独不闻夫埳井之鼃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之崖;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还虷、蟹与科斗,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埳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矣,于是逡巡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

    唐·韩愈《原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解说]

    在《庄子·秋水》中,庄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一天,青蛙在井边碰见一只从东海来的大鳖。青蛙自豪地对海鳖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惬意呀!我要高兴,就在井边跳跃游玩,累了就到井壁石洞里休息。有时把身子舒服地泡在水里,有时愉快地在稀泥中散散步。你看旁边的那些小虫、螃蟹和蝌蚪,它们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独自占据这口废井,多么自由自在!先生为什么不经常到井中观赏游玩呢?”

    海鳖听了青蛙的一番高谈阔论,就想进入井中看看。可是,它的左脚还没有完全伸进去,右脚就被井栏绊住了。它只好后退几步,把它看到的大海的情景告诉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海的广大,岂止千里;海的深度,何止千丈。古时候,十年里就有九年闹水灾,海水并不因此增多;八年里就有七年闹旱灾,海水却不因此而减少。大海不受旱涝影响,住在广阔无垠的大海里才是真正的快乐。”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原道》中写道:“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意思是说,坐在井里观察天空,就会觉得天很小很小。其实不然,不是天太小,而是由于看天的人站得低、眼光太窄的缘故。

    何止这样文言文

    * ......

热门推荐